■韋錫鋒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我們黨在十六大以來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綜合國力,推進文化建設走向繁榮的戰略決策。我作為文化戰線上的一名戰士,對泰州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里提一些粗淺的分析與思考。
從總體來看,泰州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從機遇方面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泰州幾十年的經濟建設已為泰州文化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是在黨的領導下,泰州文化建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經過泰州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體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加快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步伐,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十七大以來,我們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文化建設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30多年來經濟改革的成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積累了市場運作的許多經驗。目前,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已經開始,這必將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機遇。三是泰州豐富的歷史資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準備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州建南唐,近3000年的文明史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優秀民族文化,文化資源的積累極為豐厚。開發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并加以產權保護,可以使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泰州文化產業。同時還要看到,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培育,一個龐大的文化需求市場正在泰州形成,新的文化消費浪潮將隨著泰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到來,充分利用泰州現有文化資源、放眼全國先進文化產業典型來發展泰州文化產業已是全市人民的共識。
從泰州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方面看,作重要解決的是觀念認識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觀念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文化產業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樣的屬性?這是文化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性所在,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才能對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成功形成有力推動。本人認為文化具有雙重屬性,既有精神屬性,也有物質屬性。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也就是說,經濟繁榮才能促進先進文化,先進文化才能促進經濟繁榮。要解決好二者的關系,就必須從觀念、認識上加以理清,才能為文化產業的成功改革提供保障。目前泰州遵照黨中央提出的文化體制改革精神已經作手準備對文化產業進行體制改革了,作為泰州市淮劇團主要負責人的我,在改革即將來臨之際,談談自己對本單位體制改革的看法。泰州市淮劇團作為泰州市的文化產業,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關心和支持下,事業蓬勃發展,一是堅持文藝“文藝三貼近”為農村、社區基層演出每年達到150多場,極大地豐富泰州人民文化生活;二是大型精品劇目的出臺,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重大賽事、展演,讓外省市知道春蘭、泰淮是泰州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兩大支柱產業,有力地宣傳泰州,擴大泰州的知名度;三是為泰州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動,(如:奧運火炬泰州傳遞,經濟洽談會)的演出,為泰州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架設橋梁,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總之,泰淮作為泰州的一支文化產業,無時不在履行她的政治使命。她是泰州人民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一支不可缺少也無法取而代之的文化品牌。
目前,黨中央英明決策,對文化體制進行改革,其目的不言而喻——更好地讓她青春煥發,充滿生機,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同時與經濟建設并舉,共同完成泰州市的偉大復興使命。借黨中央文藝體制改革的東風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本人談幾點建設性意見如下:
一.為更好地發揮文化產業的能量,經濟基礎是必要保障,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投入,這一點黨中央早有英明決策,目前,演職員工的服利待遇與社會消費形勢已經脫節,離心力的不斷加大是這支隊伍潛在的隱患。眾所周知,以人為本,干四化,吃不飽肚子是空話,只有人心穩定了,事業才能蓬勃發展.千里馬才能發揮它實際能量.這一點,江蘇省演藝集團就是成功典范,改革后前政府投入是改革四倍(改革前兩千多萬,改革后九千多萬).有力地為這部機器的運行給氧加油。
二.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建設,這是辦好文化產業的命脈,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排練場所、公演場所等作手解決,從省內外地市級以上的劇團來看,他們都有象模象樣的排練、公演場所,泰州市淮劇團目前沒有.我設想借這次東風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泰州大劇院或者梅蘭芳劇院,作為本單位的辦公、排練、公演基地等)這一點,鹽城市委、市政府將新落成的花掉3.8億的文化中心,改為江蘇省淮劇團辦公、排練、演出基地,有力地改進了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推進了文化設施與時代同步的進程;其次,進一步深化人才體制改革,打破傳統的用人制度,這樣才能做到發現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壯大這支產業隊伍,讓她充滿活力,更發了地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不斷貢獻力量。
三.進一步深化改革經經濟分配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多勞者多得,少勞者少得,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演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人人都要力爭上游.讓他們凝心聚力,愛崗敬業。
四.要解決好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泰州文化產業的改革與集團化發展尚處于初始階段,原有運行機制造成了文化產品與市場消費的嚴重脫節,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對管理機制、運行機制、人才機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改變這種局面,本人大膽設想,通過這次改革,以后的演出活動在政府的投入下,進行公益性演出,做到少收費甚至不收費;在實現體制改革與創新的同時,產品創新也十分關鍵,沒有創新,就沒有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五.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光大,從小學入手做起,教育他們從小熱愛傳統文化,提高他們的民族素質,讓我們的民族瑰寶世代傳承,讓我們的事業從輝煌走向更加輝煌。
由于泰州現代文化產業起步還在初始階段,市場調節在文化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還不明顯,文化消費市場也有待進一步規范,因此需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體制和文化產業運營機制,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搭建泰州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平臺,首先要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創建集團化經營模式。在產業結構上,我們要努力建立文化產業集團,實現集團化經營;努力挖掘本市文化資源,創造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精品;要打破地區封鎖,建立大流通體制,實現跨區域經營。總之,我們要通過努力建立起結構合理、市場暢通的現代文化產業;其次要推進科學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提高泰州文化產業水平和技術含量。文化產業要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最明智的選擇方式就是創新,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時代性和科技性,只有這樣才不被時代所淘汰;只有這樣才是縮小泰州文化產業與先進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差距。推動泰州文化產業群的建設,帶動泰州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借改革東風把泰州市建設成為文化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