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所謂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圖案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能使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音樂理論家修海林認為:“音樂意境既產生于音樂家對對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表現中;自然音樂的審美也勢必要求體驗到這一意境,這時的意境即是客體的主體化,也是主體的客體化,意境是審美意象活動的產物。”
以上兩個表述說明意境既存在于音樂作品中,又存在于音樂的表演中,更存在于聽眾的欣賞過程中。對于欣賞者來說是客體的主觀化,對于作曲家來說是主體的客觀化,而對表演者來說他既是客體(作品)的主觀化,又是主體(本人通過演奏)的客觀化。意境作為藝術作品和表演的最高境界,無疑是鋼琴表演中最為重要、最要追求、最為實現的終極目標。
意境的結構特征是虛實相生。“如在目前”的較實的因素,稱為“實境”;“見于言外”的較虛的部分,稱為“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是意境結構中的靈魂,處于統帥地位。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是虛實相生意境的結構原理。
就鋼琴表演藝術而言,我們非常有必要挖掘“意境”的深度,將演奏者的情感體驗和多樣的音樂想象聯結起來,更加豐富作品的內涵。品味音樂的實境、幻境、虛境,從而通過心造之境提升音樂的品質。
音樂的實境不像欣賞繪畫、雕塑那樣容易得來,在鋼琴作品中,從樂曲標題、譜面上的音符、力度層次標記、術語、情緒上的變化都是作曲家如詩畫一樣記錄下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并通過音樂來表達的實境。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其中《十一月——在馬車上》就是描寫人們在俄國冬季白雪皚皚的景色中,坐在雪橇上,伴隨著馬蹄聲和清脆的鈴聲,唱著民歌,這就是要通過音符表達的實境。簡單來講,作曲家描寫的什么,把它彈出來,怎樣描寫的,挖掘出來,就是鋼琴作品的實境。
演奏中,實境的表達首先應建立在忠實于原譜的基礎之上,演奏者首先要建立一個概念,把所理解、所感知的樂曲在心中構建出一副全面的藍圖,了解作品產生之源及思想感情。在識譜階段就應清楚地認識到和聲的發展和旋律的走向,從音響中捕捉具體的音樂形象。
音樂是用聲音思維的藝術。在這種用聲音思維的藝術中,鋼琴演奏者也要培養自己用頭腦去思考的能力。寓情于不同的作品中,尋找作曲家所處的情境和最原始的情感,嘗試找到與作曲家心靈上的契合,從而接近所演奏的鋼琴作品,并為之賦予時代的靈魂。使鋼琴演奏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和說服力。
從寫實到傳神,通過對文化傳統、創作背景、審美意識的探究,在轉瞬即逝的音響組合中發掘出音樂作品的意境和神韻,從一首樂曲,一個音符虛虛實實的音色層次中體會含蓄致遠的物之情境。
音樂這種特殊的藝術一時一刻都離不開表演者的演繹。音樂不能割斷其歷史的淵源,否則將會忘記其背后的敘述,陷入孤立的音響當中。鋼琴表演中的幻境,是以對音樂作品和作曲家的歷史背景等各方面深入研究和領會為基礎的。在這個基礎上,通過表演者賦予時代感的二度創作,把技巧融入在音樂表現力中,通過對作品場面環境以及作者特有的精神氣質和內在情感的想象,結合演奏者豐富的聯想,升華為各種感情并運用嫻熟的技巧,使樂器發出充滿感染力的音符。可以說,音樂是人的心理與情感體驗的產物,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的構思。演奏者想象越豐富對作品內涵的把握就越準確、越深刻,而聽眾從表演中獲得的情感、形象、和意境的感受就越鮮明、越具體。
將有形的樂譜無形化、藝術化,做到音由心生、樂由情動。把這種心境訴諸于音樂表達,將演奏者本身融入音樂的幻境當中,以心靈映射萬象,達到美的享受。當音樂托舉著思想前行時,心靈的聲音將迸發出無盡的力量,穿越每個人的身體,直達靈魂,喚起聽者的音樂感悟。
鋼琴表演中的虛境不是具體的形象聯想,而是要通過這種聯想深刻鮮明地體驗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神韻和意境。對具體形象的聯想升華到對樂曲情感和意境的體驗,把想象與情感、理智等心理要素結合起來,達到音樂表演的更高境界。演奏者和作曲家、作品結合起來,達到更高的層次——人琴合一的境界。情、理、形、神的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對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生活積累
“境”是形似和神似的統一,在形似的基礎上才能夠造出神似。形似只是生活的原型,神似則可以表現出更深刻的生活內容。我們常常強調“形神兼備”。在藝術家的生命里更多出一份由生活到精神,由淺顯到深刻,由外自內,由實到虛的藝術境界。當我們品味和追求這種更高層的心理體驗時,指尖下的音樂也隨之升華。這不僅僅是音符上、術語上、速度上和技術上的潛心歷練。更是演奏者對相隔百年的作曲家的心靈深掘。
“意”是受藝術家主觀的心理因素和主觀情緒感受影響的表達過程。動情其中,將藝術家主觀的藝術情操,合乎于理、合乎于規的演繹出其神韻。將藝術家情感在生活中的反映,上升到思想哲理的高度構成為“境”。
當表演者全身心的去詮釋音樂意境的時候,意境也必然會表現出作曲家的精神內涵和演奏者的審美追求、藝術情感、創造才能、社會理想,以審美的形式支配作曲家意向的取舍。當演奏者執著于琴鍵時,在狹小的鍵盤中演繹整個世界的恢弘,那么世界將幻化在指尖。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具有其特定的時代意境和音樂風格。一個好的演奏者需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頭腦中構建作品的情境,并體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讓欣賞者從表演者的演奏中感受到更加豐富的情感、鮮明的音樂形象和虛中有實的音樂意境。
(一)巴洛克時期
一般用來指大約1600-1750年間歐洲音樂所經歷的一個時期或風格。代表人物巴赫,是西方音樂史上承前啟后的偉大音樂家,也是鋼琴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深深扎根于前人的傳統,但越過前人筑起的豐碑,將復調音樂推向最高峰,成為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復調音響建筑師。巴赫生活的時代依然是宗教精神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宗教思想深深地滲透在人們的思想和言行中,巴赫篤信路德新教,新教思想對他的全部音樂作品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宗教的信仰和對藝術的熱愛融為一體,使巴赫作品中的意境以他苦難中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內省方式探索人生的意義,用音樂直接表達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和對人類的愛。例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這部作品證實了作為抽象藝術的音樂所擁有的巨大表現能力,無論刻畫人的精神世界方面,還是在塑造各種美感意境方面,它的邏輯之嚴密,它的抒情之直接,都是其他藝術無可比擬的,幾乎包羅了我們感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巴赫比較注重前奏曲和賦格的意境和情調方面的關系,兩者或為相輔相成,或為相反相成。
(二)古典時期
原來是由十九世紀一部分德國作家根據歌德其次是席勒所創立的“魏瑪古典文學”類推出來的。。代表人物貝多芬,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他對人的情感世界的開拓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他沖破了形式和貴族趣味的重重束縛,把人生的主觀情感和個性表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貝多芬的作品中的意境,是對光明世界的追求和熱愛,對黑暗的蔑視和斗爭,以及他的內心沖突、情感的矛盾都在音樂中得到了充分的披露。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總的性格是熱誠的、大氣的、精力充沛的、高貴的、飽含感情的,有時也是幽默的、動感的,偶爾甚至是古怪的,然而永遠是睿智的。他的任何一首作品都表達著一個特定的、有力的思想或者觀念,他的旋律往往充滿了思想,而所有的快速段落或者手指跑動都僅僅是表達音樂的手段。
(三)浪漫時期
在十九世紀初,歐洲文學藝術普遍形成的一種新的潮流、新的風格,浪漫主義藝術突破循規蹈矩的古典形式,用個性化的語言,不拘一格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感受。
代表人物被譽為“鋼琴詩人”的波蘭作曲家肖邦,他是典型的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的創造者之一,無論在鋼琴音樂體裁的開拓、鋼琴音樂和聲語匯的創造,還是鋼琴演奏技術的發展方面,肖邦都堪稱鋼琴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人物。例如肖邦的《第一敘事曲》(g小調,作品23),從作品的內容來說,豪邁的英雄氣概、悲劇性的形象和愛國主義的熱情反映了肖邦在華沙起義影響下的思想情緒。《第一敘事曲》是一出悲壯的戲劇,一篇激動人心的史詩。引子以朗誦性的音調、寬廣的音域和沉重而洪亮的音響為特征,好像講故事者的開場白,沉思般的嚴肅的氣氛,像在向聽眾宣告,他將講述一個悲壯的故事。主部的主題有嘆息的音調,有圓舞曲的音調,也有撥弦伴奏樂器上余音裊裊的音調,給人的印象是主部在講述一個悲壯的故事,在回憶過去,發出無限的感慨。連接部是音樂形象戲劇化的第一步,他喚起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回憶,它和具有最深刻的抒情性的副部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后又逐漸接近于副部。副部比較明朗、安靜、柔和而富于詩意,婉轉而氣息寬廣的旋律在波狀的伴奏音型上自由地舒展著,和色彩暗淡、呼吸急促的主部形成鮮明的對比。全曲的高潮部分是暴風雨般的尾聲,這是殘酷的生死斗爭中的悲劇性結尾,也是通向自由和解放的必經道路。
意境是演奏家、作曲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融合后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演奏家只有通過對意境的研究,才能更深層次的把握作曲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的時代背景和了解作曲家當時的內心世界,才能與作曲家真正達到心的融合,即通常所說的心心相印,才能在演奏中把作曲家傾注在作品中的精神內涵與情感體驗完美地揭示出來。再通過演奏家的二度創作,即站在新時代的立場,運用當代的審美眼光,對音樂作品的意義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釋,填充和豐富它的內涵。最終演奏出來的音樂作品不僅僅能給聽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更能使聽眾通過想象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得到教育和啟發,從而達到歷史的傳承和心靈的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