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新
“出人、出書、走正路”這是陳云老首長多年前對我們評彈工作提出的要求。老首長是一個十足的書迷,他平生聽過的書目、收集的評彈資料不計其數,他提出的“出書”,指的是出書目、出作品。
要出書目、出作品就離不開創作。創作,主要分為再度創作和原創二類。再度創作,一般是建立在繼承傳統書目的基礎上。有許多書目如《玉蜻蜓》、《珍珠塔》、《三國》等,都是經過了幾代人的修改才逐步完美,成為藝術精品。但再好的書目,若沒有創新,聽眾聽得多了,也會變得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書目的前提下再發展,要發展就必須要再創作。有些演員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如趙開生說的《珍珠塔》,加入了新的理解,新的思想,結合時代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人稱“別開生面”。記得有一次,我隨他到北京大學作交流演出,說到《珍珠塔》書中的官話時,他說,說書的“官話”就是現在的普通話,但我的普通話是不標準的,我說的是蘇州普通話。結果,下面的大學生哄堂大笑。趙開生一下子拉近了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那場演出十分成功。再如,張鴻聲說的《英烈》,大膽創新,與眾不同,人稱“飛機英烈”,深得聽眾喜愛。同樣,原創書目也是十分重要。觀歷屆江蘇省曲藝節和中國評彈藝術節,涌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蘇州市評彈團的中篇《大腳皇后》及常熟市評彈團的短篇《田阿桐》等,這些作品創作嚴謹,立意深刻。
書目,是評彈的根本。離開了書目,評彈就無法生存。評彈是蘇州的地方曲藝,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一些特殊的交流演出,如出國、出境等,評彈的演出陣地就是江浙滬一帶。所以,評彈的演出市場是有限的,書場也就那么幾家。一個評彈演員在他的演藝生涯中,同一家書場可能要去好幾次,俗稱“復檔”。那么,拿什么去復檔呢?當然就是書目。你這次去說這部書,下次再去必須要換一部書;否則,場子不接受,聽眾不歡迎,你的演出市場就要萎縮。當然,一個評彈演員一生幾十年不可能說幾十部書,很多演員只說幾部甚至一部書。因此,為了吸引聽眾,評彈演員必須常演常新、與時俱進,必須創作出不同內容的書目,激活評彈市場,滿足聽眾的需求。
書目的創作是評彈的生命。評彈演員要把自己充分融入到社會中去,因為,社會上每天有許多事情發生,而每一件事都有可能寫成一個短篇、中篇或長篇。每個評彈演員都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努力提筆揮毫。只有不斷創新,評彈這個江南奇葩才不會凋零;只有不斷創作,評彈事業才能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