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曉嵐
對于圖書館的社會職能,長期以來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念。歸納國內外文獻研究內容,對其功能定位有:①保存人類文化遺產;②開展社會教育;③傳遞科學情報;④開發智力資源。
1.公共圖書館對所有人開放,對全社會開放。它綜合了各門學科,以培養自我,終生學習為目的。以豐富和提高社會文化生活為宗旨,它提供給個人一個終身教育的陣地。
2.公共圖書館館藏豐富的特點,可針對不同讀者的需求,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公共圖書館可利用其館藏豐富的特點,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服務,并且可利用其特點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動,發揮其社會教育職能。
3.公共圖書館可以向社會提供一條提高國民素質的途徑。利用藏書豐富,對全社會開放的這一優勢,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喜歡圖書館,從而助長全社會的讀書風氣,實現對個人的教育,從而提高全社會人員素質。
4.公共圖書館還可利用其遍布的網絡和藏書的優勢,不定期地舉辦一些活動來有意識地進行社會教育活動,提高人們的知識修養和自身素養。
1.早期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提出 “公共圖書館要幫助少年兒童自小就培養并加強閱讀習慣,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宣言闡述了公共圖書館擁有對少年兒童幫助教育的義務。
2.素質教育: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工程中,圖書館要與時俱進,增強為青少年的服務意識。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開展深淺各異的文獻檢索和網絡信息檢索培訓,培養信息甄別與取舍的能力,是圖書館素質教育的新職能,也是提高學生對圖書館資源利用的必由之路,進而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的能力。
3.成人教育:緊貼成人教育需求,做強實用技能和職業規劃教育。以滿足擇業、投資等關系到人們生存與發展方面的需求。如計算機動漫、投資理財等方面,通過現代化的信息載體、在線教育、虛擬參考咨詢等教育手段的應用,拓展圖書館成人教育職能,使受教育者把圖書館當作教育中心。
4.心靈教育:大力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是公共圖書館在新時期對用戶進行心靈教育的重要方面。圖書館在倡導具有品味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推動網絡文化發揮滋潤心靈,讓好知識占領網絡文化陣地,滿足廣大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自身魅力。
在強化公共圖書館的教育職能中,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整合,提升社會教育的整體行業優勢,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作為有利載體,與大眾的教育緊密相連,通過共享工程在公共圖書館中的利用,提高圖書館對大眾教育的親和力,具有重要作用。南京圖書館為實現資源共享,積極研發數字資源平臺目前推出了 “信息傳真”、“中國近代文獻圖像數據庫”、“江蘇文化數據庫”等。結合全國范圍內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立全省各系統、各類型圖書館互聯互通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形成以南京圖書館為中心的市、縣社區圖書館網絡,拓展圖書館服務功能及覆蓋面,面向社會社區化、多層次、資訊豐富、快捷高效的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體系。
圖書館是社會文化生活中心之一,豐富大眾文化生活是公共圖書館教育職能的重要部分。在傳播健康文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立足圖書館網站,為用戶創造良好的展示空間。如新館開放后,針對讀者對文化的需求,每逢節假日都推出創新活動。如:“迎新春大型系列讀書活動”、“我愛讀書征文評選”等,均受到社會各界讀者的好評。在圖書館參與營造的讀者活動中,參透了無處不在的教育理念,引導先進、健康的文化生活,是圖書館在新時期的努力方向。
聯合有關單位,積極舉辦時事熱點論壇、公益講座、文化成果展覽等活動,創新圖書館進行社會教育的自身特色幾年來,南京圖書館的講壇文化為南京這座城市提供了又一座文化交流與思想碰撞的舞臺。雙休日到南京圖書館聽講座、看會展已經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項新選擇。現在大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圖書館應當不斷滿足這種需求,實施圖書館特色的社會教育。講座結合視聽等多媒體技術、在線音頻、、在線收看,擴大的講座收視率,使更多的人從圖書館教育中獲益。所以公共圖書館特色的社會教育職能要以品牌講座進行有效實施。
南圖多年來設有全省唯一專門為視障、聾啞人服務的閱覽室。積極推行個性化服務:對盲人開展“有聲朗讀”、組織參加“國際盲人節演講會”等活動。對失業者和貧困家庭提供崗位技能培訓等服務。同時主動與軍隊、社區、學校等單位洽辦定期流動送書服務,敞開書庫,開放資源,讓人民群眾“能”借閱到圖書。為支持蘇北貧困縣的文化發展,累計為沐陽等縣送書近萬冊。積極開展館際互借等遠程服務,讓讀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圖書館帶來的優質服務。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正面臨許多重大而艱巨的任務,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公共圖書館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陣地,教育職能顯得日益突出。我們要更好地發揮特色,強化社會關注力,不斷推陳出新,運用新科技新媒體,提供創新服務,提供快速、便捷、豐富的資源,拓展服務網絡,提高服務能力,為建設和諧社會、學習型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