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霞
隨著中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素質教育邁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作為素質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今的中小學音樂課教學,可謂是百花齊放、絢麗多彩,但是在音樂課教學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音樂課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探究合理而又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就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學難點的預設和解決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
能否準確的預設教學難點是教師授課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預設教學難點時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力求合理而又具操作性。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所謂“教學難點”籠統的講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而不易掌握的知識或技能技巧。反映到音樂學科中就是一些較難掌握的節奏型、不易唱準的音高、難以駕馭的演唱技巧等等。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音樂教師都沒有意識到,音樂課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課程,音樂課中的教學難點更是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全面性。音樂教師們在預設教學難點時總習慣于將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知識點作為教學難點(如:節奏、音準、和聲等等),而忽略了如同合作創編、大膽闡述對音樂作品的獨特見解等,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極大益處的非專業性教學難點。在大多數的公開課中這些非專業化的教學難點僅僅是作為課堂教學中類似于“才藝展示”性的環節一帶而過,這顯然是違背了“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教育初衷。從這一點上看我們的教學難點的預設過于專業化了。
教師在預設教學難點時應“以學生為本”,學會“換位思考”。絕大部分的教師在任職之前都接受了嚴格的專業訓練,有較為扎實的專業基本功。他們在備課時往往從自身出發,不自覺地用專業的眼光去分析教材,預設教學難點。而忽視了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他們不具備系統的音樂專業知識,在老師看來極其容易的知識點,也許就是學生不易掌握的難點。因此教師在預設教學難點時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對學生的音樂認知水平作出充分的估計和了解,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教材,預設難點,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這也是新大綱中所要求的“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我們經常會聽到年輕的教師們這樣抱怨“同樣是我上的課,怎么這個班聽得懂,那個班就聽不懂呢?”其實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備課時教學難點的預設太過“唯一化”,對任教的不同學生、不同班級采用了相同的教案、預設了相同的教學難點。眾所周知,由于遺傳因素的差異,每個人的天賦均有所不同,再加上音樂基礎、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呈現出差異性是再所難免的。那么針對不同的學生和班級,教師該如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教學難點的靈活預設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教師只有在備課時不以自己的經驗替代學生的理解,充分考慮各個班級的實際情況,在總結與整理的基礎上,預設靈活多變的教學難點,因材施教,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如果說教學難點的正確預設是教學順利實施的前提,那么教學難點的有效解決則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下面就教學難點的解決時機、解決方法等做一個簡要的闡述。
在《中國音樂教育》的期刊中,我讀到過這樣一篇文章。文章中指出了大部分教師樂于采用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提問的方式來導入教學難點的學習,但最終的教學效果卻不太令人滿意,這一點筆者深有同感。因為當這種方式運用于課堂教學時,課堂上無非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一、學生一問三不知;二、學生胡亂猜測;三、個別學生在教師的一再提醒下終于找到了教師想要的答案,于是教師急忙順勢而下,進入到預設好的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筆者認為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沒有充分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以現有的認知水平無法對教師的提問做出正確的回答。
以小學生為例,他們的認知能力雖然有了一定得發展,但仍然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小學生往往觀察不夠仔細、感知過于籠統、過于表象、容易忽略細節,這些認知上的不足決定了小學生不可能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僅僅通過一至兩遍的粗略欣賞就能夠順利的找尋出歌曲中所隱含的難點。
即便是中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較小學生有了顯著地提高,但他們在欣賞音樂、分析問題時仍然具有很強的片面性、表面性,且不夠細致,因此通過粗略的欣賞他們也難以正確的感知到難點的所在。
第二.學生對歌曲或樂曲的了解不夠深入,認識過于膚淺。
對于學生來講,教學起始階段對音樂作品的粗略欣賞,只能是對作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最大限度是知道了有這樣一個音樂作品,作品想要表現一種怎樣的情緒或音樂形象,至于其它深層次的諸如:節奏、曲式、對音樂的正確感知等教學難點就無從知曉了。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作為欣賞者的學生只有對音樂作品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和研讀之后,才能對作品做出正確的分析,從而發現學習中的難點。
音樂作品應該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呈現于欣賞者的面前,就如同一幅書法作品,映入鑒賞者眼簾的一定是包含了文字、筆畫、意境的完整書法作品,而絕不僅僅是一個或幾個筆畫或者其中的幾個字。正如音樂教育家吳斌秘書長在“全國中小學課堂唱歌教學展示與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中所指出的:“在音樂領域作為審美教育的首要原則就是音樂永遠以整體的方式進行。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所有的音樂作品是完整的,但我們在教學中為了體現教育學的理論和觀念,卻把音樂在某種意義上肢解了,過去我們在唱歌的教學中經過節奏練習,克服困難,誦讀歌詞之后才開始學唱這首歌,而這首歌在學生頭腦中是沒有整體印象的。只要肢解,只要不是整體,就不可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為了解決教學難點而對完整的音樂作品進行分解的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這一點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指出,離開了興趣的音樂學習只能是被動過的、枯燥的、沒有學習效果的。而教學難點的有效解決更是離不開“興趣”二字。學生只有對教師解決教學難點的方式產生了興趣,才會積極地投入到教師設計的各項活動中,教師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努力鉆研教材教法,掌握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學難點的解決趣味化,使學生在游戲中解決問題,在快樂中增長知識,這樣才能彰顯音樂所特有的“寓教于樂”、
“潤物細無聲”的審美特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學難點的解決應在保持音樂作品完整的前提下,運用有效地教學手段,恰到好處地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可持續性決定了音樂課堂授課模式的研究必定是一項艱巨而持久的任務,它需要我們的音樂教師集思廣益、深入探究,筆者堅信在廣大音樂教師的不懈努力下,音樂課堂必定會以更加完善而嶄新的面貌展現于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