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為社
竹笛在淮劇音樂伴奏中的作用
■朱為社
中國竹笛沿用至今,的確有它的獨到之處。中國竹笛的發展史和戲曲發展史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如:昆曲伴奏用的曲笛(南派),梆子戲伴奏用的梆笛(北派)。我們現在常說的曲笛就是因伴奏昆曲而得名,故稱“曲笛”;昆曲演出時,竹笛伴奏者稱“司笛”;梆笛因伴奏梆子戲而得名,故稱“梆笛”。
一臺戲曲的音樂呈現,絕非是一兩段唱腔而已,而是中國戲曲傳統審美(悲、歡、離、合)的綜合體現。這給戲曲音樂創作和演奏帶來廣闊的表現空間。
作為戲曲音樂工作者,除了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懂得本劇種的鑼鼓經,若不懂鑼鼓經,猶如“睜眼瞎”;那么,你所演奏的音樂就不可能得心應手,更不可能和打擊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淮劇亦然。
淮劇,地處鹽阜平原,這里是淮劇的發源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曲調豐富,唱腔板式完整。這方水土,留下了前人的汗水和智慧,飽含著先祖的酸甜苦辣和審美意趣。
淮劇的五大宮曲【軟平】、【波揚】、【驪調】、【滿江紅】、【南調】,有著昆曲典雅、醇美的風格。這就要求它必須用曲笛演奏,音色要做到潤澤、飽滿而流動,指法大都以江南絲竹的增、打、疊、顫為主。如傳統古裝戲《珍珠塔》中,陳翠娥(旦)唱腔:【驪調】
清晨起進花園
……
竹笛以清雅醇厚的音色,典型的絲竹的顫音和昆曲喚音相結合的技法,奏出唱腔的第一個延長的羽(la)音,恰到好處地刻畫了一個古代傳統女性的陰柔之美。
淮劇的三大主調【淮調】、【拉調】、【自由調】則各有特點。
【淮調】,其旋律粗獷而豪邁,曲調結構能長能短,速度有快有慢,內容亦喜亦悲;這就要求竹笛演奏者必須熟悉曲調的表現內涵,及時而準確地調整音色,如:在我團復排的現代戲《紅燈記》刑場斗爭中,李玉和(生)唱腔:【淮調】
黨教兒做一個鋼強鐵漢
不屈不撓斗敵頑
兒受刑不怕渾身筋骨斷
兒坐牢不怕把牢底來坐穿
……
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
在這段唱腔中,中音竹笛選用飽滿且帶有撕破的聲音,激越清亮,慷慨激昂,將李玉和這個忠誠黨的解放事業,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又如:在現代劇《嗩吶聲聲》中,女主角柳葉(旦)唱腔:【淮調】
一夜春風梨花放,
看見了
天舞霓裳
天著綠裝
山披錦銹
水騰細浪
花競芬芳
……
在行進的伴奏中,竹笛以靈巧的波音,加花的過門,明亮流動的音色,和著打擊樂的熱情酣暢,水乳交融;躍然突顯了女連長重獲光明后,無比激動的心情。
同樣是【淮調】,竹笛的選擇,音色的塑造,完全能詮釋截然不同的舞臺形象。
【拉調】,寬廣而熱情,曲調格式完整,曲式中的起板、丟板、接板、三翻、悲板從曲調的開始,和著唱腔,逐一呈現,速度不徐不急,時而鑼鼓齊鳴,時而絲竹聲漫,精彩紛呈;如:在古裝戲《珍珠塔·贈塔》一折中,陳翠娥(旦)唱段:
內藏的珍珠寶塔是奇珍
世間稀少價值連城
我母出嫁作陪送
……
內附一封親筆信
還有翠娥八字年庚
……
我心不放神不定
倒不如叮囑表兄兩三聲……
我選用曲笛自然而醇厚的音色,打開口腔,氣息流動而溫厚,再加上清晰而含蓄的內吐,將這段唱腔演繹得絲絲入扣;具有強烈的陳述感,充分體現出竹笛在戲曲伴奏中包腔、托腔之功能。
自由調,則旋律婉轉動聽。調式、板式多樣,在表現技法上,采用曲笛、梆笛交替使用,使伴奏的音樂效果更好,感情色彩和舞臺效果更為豐滿。如:在現代戲《萬水千山》中,李有國唱段:
古柏樹下安營帳
火燒干草泛紅光
野菜水煮裹腹暖
心頭情熱激情昂
……
此處,曲笛寬厚甘醇的音色,輔以傳統的指法技巧,和著深情而溫暖的唱腔旋律,較好地襯托出紅軍草地小憩的輕松,戰士的友情和集體的溫暖,接下來,唱道:
毛主席把燎原烈火燃旺
紅旗下所向無敵軍威壯
巨手揮摧枯拉朽凱歌唱
……
毛主席的教導牢記心頭
北上意志堅決不下戰場
是處,選用梆笛鏗鏘嘹亮的音色,奏【正宮調】指法,輔以加花,加上戲曲流水板的節奏特點,在這洋溢著革命浪漫主義的抒情場面中,悠揚的笛聲,使人產生向往勝利的樂觀情緒;唱詞合理的疏密安排,唱腔旋律的跌宕起伏,把紅軍對未來革命的必勝信念,刻畫得淋漓盡致。
如:在傳統古裝戲《趕腳》一折中,成風英的一段唱腔,就是單獨用曲笛伴奏的,這完全是昆曲的吹法。
又如:古裝戲《秦香蓮》中,笛子和打擊樂出現的曲牌【三槍】,這就需要演奏員必須會念(唱)鑼鼓經,否則,你無法吹奏。
淮劇音樂中的小調,也是豐富多彩,更是竹笛伴奏的拿手好戲;
竹笛,以其音色清脆甜美,音域寬廣,表現技法豐富,不但能伴奏,而且能獨奏,如:在新編古裝戲《羅英訪賢》中,在大幕徐徐拉開的同時,一段笛子獨奏的引子,就把你帶入了山清水秀、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的情境之中。
總而言之,竹笛在戲曲伴奏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以上是我近20年來從事竹笛伴奏之心得;作為新世紀的戲曲伴奏員,我當與時俱進,給竹笛在戲曲伴奏中賦予新的伴奏觀念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