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細胞防止自身無節制分裂導致生成癌細胞有兩種方式——細胞凋亡和細胞衰老。德國研究人員16日宣布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細胞凋亡和細胞衰老之間存在關聯。他們認為,這一發現可能對癌癥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柏林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16日發表公告說,醫生會通過化療促使細胞凋亡從而幫助治療癌癥。而一種叫“M y c”的基因也會引起細胞凋亡,導致細胞“自殺”,舍己來保護整個機體。
細胞衰老這個人們相對缺乏了解的細胞保護方式則是由另一種名為“r a s”的基因啟動的。細胞衰老會中斷細胞生長周期,使細胞不再分裂。與凋亡不同的是,此時細胞依然存活并能代謝。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和沙里泰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動物進行淋巴瘤研究時首次發現,“M y c”基因在沒有“r a s”基因存在的情況下對激活兩種細胞保護機制都有重要作用:首先“Myc”基因會觸發淋巴瘤細胞凋亡,凋亡的細胞又會引起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去吞噬已死亡的淋巴瘤細胞。因此,被激活的巨噬細胞此后又會分泌出“轉化生長因子β”等信號分子。“轉化生長因子β”能在癌癥早期阻止癌細胞生長。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可能對深入了解各種癌癥的發病機理都有意義。沙里泰大學醫院的施密特教授說:“如果我們能通過激活細胞衰老的方式抑制那些化療無法殺死的癌細胞的生長,這將為治療癌癥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

美國康奈爾大學近日表示,科學家通過合作研究開發出一種特殊的棉線,它能夠像金屬線那樣導電,同時保持著普通棉線重量輕和穿著舒適的特性。科學家稱新開發的導電棉線在未來具有眾多的應用前景。
導電棉線的研發者為康奈爾大學纖維科學和服裝設計助理教授胡安·海奈斯托扎和意大利兩所大學的科學家。他們借助納米技術,開發出能在普通棉線纖維表面覆蓋上永久性導電納米粒子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導電棉線。海奈斯托扎說:“我們最終將傳統的棉纖維變成了具有導電能力的材料,今后會有廣泛的用途。”
海奈斯托扎還表示,過去曾有技術讓棉線具有了導電能力,但同時卻使得棉線變硬和變重。他們開發的新技術不僅能讓棉線導電,而且還讓棉線保持了其自身柔軟、質輕和舒適的特性。通過新技術獲得的導電棉線可以用于深加工,如編織、縫紉和針織。
據悉,導電棉線操作性極好,只需簡單地在線上打結就能構成完整的電路。借助新材料,海奈斯托扎的學生艾比·列布曼設計出含有導電棉線的太陽能電池服裝,它能為通過安置在腰部的U S B接口充電器為小型電子裝置如智能手機和M P3播放器充電。
海奈斯托扎介紹說,在太陽能供電服裝中,導電棉線不僅能代替傳統的導線起到導電作用,而且還成為服裝的組成部分。3月13日,在康奈爾大學巴頓大廳舉行的年度康奈爾設計團隊時裝表演上,研究人員為觀眾展示了混織有導電棉線的太陽能服裝。
科學家認為,在未來,含有導電棉線的T恤衫有望幫助監視人們的心率和呼吸,分析人們流汗的狀況,甚至在酷熱的夏天幫助人們降溫;含有導電棉線的枕頭可監測人們的腦電圖;帶有導電棉線的利用太陽能供電的衣服也可為i P o d或者M P4播放器充電。
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將人眼可見的物體置于量子狀態,讓它處于動和不動的疊加狀態。實驗表明,量子力學的原理不但適用于原子,還可用于日常所見物體。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結果對物理學的發展和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宏觀物體的量子效應可以追溯到薛定諤的“薛定諤貓”理想實驗。該理論認為,量子力學不適用于由微觀粒子組成的宏觀體。“薛定諤貓”是關于量子理論的一個理想實驗。設想在一個封閉的匣子里,有一只活貓、一小瓶毒藥、毒藥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變,則放出α粒子,觸動電子開關,錘子落下,砸碎毒藥瓶,釋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氣體,貓必死無疑。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盒子都是密封的。按照常識,貓要么死,要么能活著。但是,薛定諤認為,存在一個中間態,貓既不死也不活,貓可能處于死了和活著之間的一種“疊加”狀態。
在實驗中,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安德魯·克萊蘭領導的科研團隊使用了一個約30微米長的細小的木槳(“量子鼓”),當該木槳以一定的頻率運動時會震動。接著,他們給這個木槳通上了遵守量子力學法則的超導電路,隨后,他們將整個系統冷卻,讓系統處于量子基態。
克萊蘭和同事證實,處于基態的木槳沒有任何振動能。他們接著通過同樣的超導電路給木槳一個推動力,隨后,他們觀察到該木槳以一個特定的能量擺動。接下來,研究人員將量子電路置于“推動”和“不推”的疊加狀態,并且將它同木槳聯通,通過一系列非常精細的測試,研究人員證明,木槳同時處在振動和不振動的疊加狀態。美國物理學會院士、俄勒岡大學教授王海林(音譯)表示,研究結論非常“令人吃驚”。他們的研究表明,量子力學的法則也適用于宏觀物體,這對物理學的發展非常有用。
至于為什么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宏觀物體處于量子狀態?克萊蘭表示,物體的大小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物體越大,外力越容易破壞其量子狀態。盡管如此,他仍然表示,我們需要讓更大的物體進入量子狀態,大物體的量子狀態能夠給研究人員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量子力學和引力之間的關系等,另外,這也將為量子計算機的研發提供更多的信息。
美國和日本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實驗中發現,木瓜具有抗癌作用,木瓜葉提取物能殺死癌細胞。這項研究結果刊載于《民族藥理雜志》。研究人員正著手研究木瓜抗癌原理和發揮抗癌作用的具體成分。
致死癌細胞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尚茲癌癥中心臨床試驗辦公室主任、醫學教授鄧南(音譯)和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干木瓜葉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對一系列實驗室培養的人類腫瘤細胞有效,其中包括子宮頸癌、乳腺癌、肝癌、肺癌、胰腺癌等,提取物濃度越高,抗癌效果越明顯。
研究人員將10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培養基曝露在木瓜葉提取物中,24小時后發現,所有培養基中癌細胞生長速度減緩。
為確認木瓜葉提取物抗癌原理,研究人員重點關注一份T細胞淋巴瘤細胞株。結果發現,原理之一就是木瓜葉提取物造成癌細胞死亡。
研究小組在一個類似實驗中還發現,木瓜葉提取物能促進T h1型細胞因子的生成,這種細胞因子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無毒副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研究結果增加了未來利用木瓜提取物成分治療免疫系統相關疾病,譬如炎癥、自身免疫疾病和某些癌癥的可能性。木瓜抗癌還具有一個顯著優點,就是無毒副作用。木瓜提取物能作用于癌細胞,但對正常細胞沒有不良影響,從而可以避免一些癌癥療法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木瓜無毒副作用這一點與澳大利亞和越南的不少研究結果一致。“基于我在臨床試驗中所見所聞,沒有人因為這種提取物顯現毒副作用,”鄧南說,“看起來,你可以長期服用這種提取物,一直到它見效。”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醫學博士巴拉特·阿加沃爾說,鄧南的研究論文雖然沒有確認木瓜抗癌的具體成分,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阿加沃爾對木瓜有助人體恢復的能力深信不疑,他本人就每天食用一份木瓜。
“我們已經知道,木瓜含有不少令人感興趣的成分,”阿加沃爾說,“在木瓜有益人體健康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木瓜蛋白酶,這種酶在果實和樹葉中都存在。”他說,木瓜提取物成功減少實驗室人工培養的癌細胞數,下一步應該運用于動物和人體研究。
給航天器“加油”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工作人員必須全副武裝,才能防止有毒的傳統燃料對身體造成損害。歐航局近日報告開發出一種安全環保的新型燃料,未來給航天器“加油”將像給汽車加油一樣方便快捷。
歐航局表示,這種燃料被命名為L M P-103 S,是二硝酰胺、水、甲醇和氨水的混合物。據歐航局推進工程部負責人馬克·福特介紹,這種燃料不但在能效方面要比聯氨高出30%,而且毒性較小。工作人員只要穿著普通工作服,就可以為航天器加油。
福特表示,歐航局并不準備立刻使用新型燃料替換聯氨,但希望為未來的航天燃料提供一種可行的選擇。
歐洲航天局3月17日宣布,該機構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日前拍下了散布于銀河系中的冷塵埃畫面。研究人員認為,這幅圖像將有助于探究銀河系和恒星的形成過程。
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該圖像拍攝的是距太陽500光年的地方,從中可以看到,冷塵埃形成的纖維狀物質與銀河相互連接,宛若天空中美麗的云彩。此外,通過不同深度的顏色,還能判斷出冷塵埃不同部位溫度的差異,顏色越深,氣溫越低。
“普朗克”衛星項目專家揚·陶貝爾說,冷塵埃聚集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而它們形成的云團密度各不相同,密度較大的叫做“分子云”,較小的叫做“卷云”,兩者都由氣體和灰塵構成。據介紹,宇宙間存在著多種力量都可能對冷塵埃云團的形態有所影響。比如銀河系在旋轉過程中會把恒星、氣體和灰塵卷成螺旋狀;此外,重力場、磁場以及星體輻射的作用也都不可小覷。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在分析這幅圖像時表示,宇宙間存在著數以億計的星球,它們之間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充滿了氣體和灰塵,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星際空間”。通過對“星際空間”的研究可以獲知大小星球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進而了解天體和星系的形成過程。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正式對外公布了未來10年美國的高速寬帶發展計劃,其目標包括將目前的寬帶網速度提高25倍,擴大覆蓋范圍,為所有美國人提供“買得起”的互聯網服務,釋放500兆赫頻段用于無線服務等。
據悉,長達360頁的該計劃涵蓋了200個建議,繪制了未來10年美國互聯網的發展藍圖,其中包括,到2020年以前,讓1億戶美國家庭互聯網傳輸的平均速度從現在的每秒4兆提高到每秒100兆,這意味著屆時民眾可以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下載一部時長兩小時的高清影片。FCC稱,在互聯網的覆蓋范圍和傳輸速度方面,美國滯后于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其網絡傳輸在全球僅列第18位,而且目前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家庭(大約1億美國人)無法在家使用高速寬帶。
另外,FCC也強調了向移動運營商提供更多無線頻段的急迫性,FCC估計,能夠播放電影和音樂、發送電子郵件和通話的移動設備將出現爆炸性增長。FCC也將尋求國會授權無線頻段的拍賣,對那些放棄部分頻段給移動運營商的電視廣播公司給予獎勵;如果廣播公司不放棄頻段,將強制拍賣。
FCC主席朱利葉斯·格納考斯基在一份聲明中說,寬帶是“21世紀最大的基礎設施”,此項計劃有望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和投資的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和教育機會,增強美國的全球競爭力,為民眾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但這一宏偉藍圖預計將耗資3500億美元,誰來為此買單還是個問題。美國國會于2009年2月批準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已包括一項72億美元的寬帶發展計劃,國會仍有權決定是否為普及網絡寬帶撥付額外的資金。美國參議院將于3月23日舉行聽證會,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將于25日核查這項提案。
英國牛津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告說,該校研究人員和同行研發出一種新型水凝膠材料,可以將其置入患者上腭裂縫周圍的黏膜處。這種材料會吸收液體慢慢膨脹,黏膜組織也會隨之而生長,當膨脹后的水凝膠基本覆蓋裂縫后,就可以通過手術將它取下,再用相應的黏膜組織修補裂縫。這種新型水凝膠材料可用于幫助治療新生兒先天性腭裂,尤其是那些重度腭裂患者。
據介紹,這種水凝膠材料看起來與隱形眼鏡所用的材料差不多,它最大的特點是吸收液體后并不朝所有方向膨脹,而是可以控制它朝著覆蓋裂縫的方向膨脹。
英國唇腭裂治療協會首席執行官普雷斯頓高度評價這種新型材料,認為它為那些重度腭裂患者帶來了福音,并對即將開展的臨床試驗表示期待。
意大利科學家近日表示,他們找到了病毒如何改變人類進化歷程的證據。他們在139個基因中發現了400多種不同的變異,這些基因變異對人們是否容易感染病毒至關重要。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雜志上。
意大利米蘭“住院病人治療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52個人種的基因組,這些地區均遭遇了人類在2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出現過的病毒。
科學家早就知道,病毒影響了人類的基因組。研究已經證明,8%的基因組由所謂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組成。
科學家仔細研究了這52個人種的基因組,并將發現的感染與基因變異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找到同病毒有關的基因的好辦法。他們發現,感染多種不同病毒的人種的基因變異更多。研究人員表示,這139個基因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被挑選出來,其中某些基因會使得人類更容易或更不容易感染病毒。研究人員也發現,非洲某些溫暖濕潤的地區可為病毒提供很好的生存環境。
該研究工作目前尚處于“非常基礎”的階段,還需要進行重復測試。不過,研究人員表示,該發現將幫助科學家研發出更好的藥物和疫苗,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能夠毫發無傷地度過流感季節而有些人卻很容易感染病毒。
幾年前丹麥科學家提出假設:宇宙射線變化會影響地球大氣中的云量,進而導致氣候變暖,這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爭議。德國和瑞士科學家最近的一項合作研究顯示,宇宙射線變化對地球云量并不構成影響。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9日發表公報說,丹麥科學家幾年前提出,太陽活動在過去百年中總體越來越活躍。根據美國科學家發現的所謂“福布什衰減”現象,太陽活動比較活躍時進入地球大氣中的宇宙射線數量反而會減少,因而宇宙射線對地球大氣中中性分子的電離現象也隨之減少,從而導致大氣中的云量總體上減少。由于云對氣候的作用以降溫為主,云量減少導致氣候變暖,丹麥科學家因此推測,氣候變暖也許與宇宙射線減少有關。
為檢驗這一假設的可靠性,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和瑞士一些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首先對成云過程中起凝結核作用的氣溶膠粒子如何形成進行了研究。實驗顯示,大氣氣溶膠中的離子成分主要因氣態硫酸的積聚而增加,氣溶膠粒子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凝結水汽。而大氣中硫酸主要來源于因燃料燃燒和火山噴發而排出的二氧化硫,含量是有限的,因而限制了大氣中的云量,但這與宇宙射線數量沒有關系。
科學家們隨后又測算了6次顯著的太陽噴發后地球大氣的離子含量,并與當時地球大氣中云的總量進行了比較,也發現兩者之間完全沒有關系。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宇宙射線減少對云量并沒有影響。

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長阿卜杜拉近日表示,在“十一五”期間該部已安排50 億盧比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設計、開發和技術展示。
印度政府在“十一五”期間啟動了77個項目,還資助了各種研發機構。這些項目包括高效太陽能電池、氫和燃料電池的開發、太陽能光伏和太陽熱能發電、高度生物甲烷化、中型和大型沼氣廠產能發電等。在中央財政援助計劃(CFA)下,已經有30億盧比發放到邦一級的太陽能項目中。
這些新項目還有助于創造就業機會。以風力發電項目為例,每增加一兆瓦的能力,就可以創造6-10個直接就業、30個間接就業的機會。
印度首座兆瓦級的太陽能并網發電廠在西孟加拉邦的阿散索爾區開始建設。計劃中還準備在卡納塔克邦建2座2兆瓦級和一座1兆瓦級的發電廠。最近通過了一項建設28兆瓦太陽能發電廠的提案。
印度在批準實施的國家太陽能計劃中提出了三大步驟,一是增加容量使國內能夠生產;二是支持研發降低耗材和提高效率;三是出臺購買電力的長期政策。該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到2013年3月達到1100兆瓦太陽能并網發電能力,已經批準支持這一階段的資金是4337萬盧比。
巴西研究人員日前開發出一種新型眼科手術用染色劑,這種染色劑有助于提高手術質量,且毒性小,成本低。
巴西圣保羅聯邦大學眼科學中心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開發的這種染色劑主要成分是從一種巴西特有的椰棗中提取的花青素,成本僅為目前常用染色劑的約1/20。
這種染色劑可使經過染色的視網膜更加清晰可見,從而幫助醫生進行視網膜和玻璃體等眼科手術。
此外,參與研究的圣保羅聯邦大學教授毛里西奧·馬亞介紹說,與目前常用的化學染色劑相比,新開發的天然染色劑毒性更小。
國際民用核能大會8日在位于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拉開帷幕,來自全世界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以及國際能源機構的負責人與會,對民用核能的發展前景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討論。
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說,能源安全形勢和氣候變化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構成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核能的作用日益重要。
為了使核能利用取得成功,薩科齊就融資、培訓、安全等領域提出7項建議,其中包括呼吁國際金融機構幫助能源短缺國家開發核能,并承諾法國將向其他國家推廣核能發電技術。薩科齊還強調人才培訓的重要性,表示將成立一家國際核能研究所,下設一所國際核能學校,讓最好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為其他國家提供高質量的技術培訓。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天野之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也出席了開幕式,他們都在講話中強調發展核能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
天野之彌說,發展核能不應是發達國家的特權,國際原子能機構愿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古里亞則指出,核能發展需要穩定的政治基礎、成熟的技術和穩定的供應,在發展核能方面國際合作尤為重要。
開幕式結束后,與會者舉行了圓桌會議,內容涉及核能利用的未來前景、核能計劃的融資、核能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培訓相關技術人員面臨的挑戰等。會議于9日午間閉幕。

中國最新型的大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已順利轉入初樣研制階段,以確保2014年首飛目標實現。“長征五號”將滿足2030年以前國內外衛星發射市場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3日介紹,“長征五號”的研制,必將加速提升中國空間技術水平,滿足中國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和平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需求。
目前,“長征五號”正在優化火箭總體初樣技術方案及相關試驗方案。“長征五號”的首個5米直徑的產品——儲箱箱底已完成焊接裝配,正式下線。
據梁小虹委員介紹,“長征五號”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第一個“邊型號設計、邊設備研制、邊土建施工”的項目。其研制與位于天津的總裝廠房“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建設同步進行。
“長征五號”全箭總長60.5米,起飛重量675噸,起飛推力835噸,整流罩直徑5.2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0噸,具備“高可靠、低成本、無毒無污染、適應性強、安全性好、數字化設計”眾多優勢,綜合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主流運載火箭水平。
日本東北大學副教授小川和洋率領的研究小組開發出新的納米修補技術,使修補損壞的金屬表面更為簡便。
該研究小組近日發表的一份公報說,新技術利用高壓把大小為數納米的金屬微粒與氦等高壓氣體一起噴到受損的金屬構件表面,形成金屬膜, 完成修補工作。
與傳統的通過熔化金屬進行修補的方法相比,新技術準確度非常高。此外,傳統方法需要把金屬制品加熱到至少數百攝氏度,而新技術只需100攝氏度就可進行修補,從而避免了高溫對金屬構件表面的損傷。
研究人員介紹說,以發電站的燃氣輪機的扇葉為例,新技術可以對其表面的傷痕進行有針對性的修補,同時保持金屬的強度。
新研究顯示宇宙射線減少影響不了地球云量
由歐盟資助的“人體腸道元基因組計劃”(M e t a H I T)科研小組在3月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人類腸道中的菌群可能擁有幾百萬個基因,細菌整體擁有的基因組遠遠多于人類自身,腸道系統可被視作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科學家對這些基因進行了詳細分析,相關結果將有助于腸道疾病的研究和治療。
人體除受自身基因的調控外,還受到大量的共生細菌的影響。這些細菌大部分寄生在人的腸道中,通稱為腸道菌群,在學術界常被稱作“人體腸道元基因組”。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攜手對人類腸道中的細菌進行了“基因普查”。
他們分析了124個歐洲人的腸道菌群樣本,通過基因測序和分析,共獲得330萬個非冗余的人體腸道元基因組的參考基因,約是人體自身2萬個基因的150倍。該基因集中包含了絕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體腸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研究人員表示,從這個基因集中可以估計,人體腸道中存在1000種到1150種細菌,平均每個人體內約含有160種優勢菌種,而且,這些細菌之間的差異要小于之前的估計,約40%的細菌可在半數研究對象的腸道中找到。
腸道中的很多細菌可幫助人體處理復雜的化合物,生成氨基酸和維生素,因此腸道細菌的種類和數量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通過構建人體腸道元基因組,并對腸道菌群的不同特點進行分析,有助于研究和治療腸道疾病。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和時代背景下,應對經濟和金融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依賴新的增長模式:深刻廣泛地改變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等新的經濟概念不斷出現,其最終著陸點則是生態技術和綠色產業。為此,法國可持續發展綜合委員會(CGDD)就法國綠色產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和需求發布了一份綜合報告。
該報告全面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已經初步形成工業規模或具有極強發展潛力的17種綠色產業,即生物質能、生物質材料、生物燃料、綠色化工、高附加值垃圾回收利用、風能、海洋能、地熱、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儲存(CCS)、光伏能、低碳汽車、能源儲存、計量測量和儀器、工業流程優化、后勤服務和物流管理、智能電網、節能建筑。
分析內容包括法國每個產業的優劣勢及相應的中長期發展目標;與世界先進國家進行橫向比較,判斷法國各產業的技術成熟度和未來市場潛力;針對法國不同產業分析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所發揮的作用。
該報告根據一定的準則對上述17種綠色產業進行分類,預期可能的技術路線、產業發展的條件,優先的行動方案等。其中根據法國目前的技術水平以及未來市場發展的潛力,確定了6個優先行業:清潔汽車、海洋能源、第二、三代生物燃料、離岸風能、節能建筑和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CCS);未來5大潛力行業:嵌入式電池、綠色化工、生物質材料、光伏技術和智能電網。在計量領域的衛星應用、高附加值垃圾的回收、深層地熱、生物質能4個領域中,法國則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是近期市場潛力可能相對較小。在儲能技術和陸地風能方面,法國目前較弱,但市場潛力較大。此外,法國有望在全球占有領先地位的綠色產業有電動汽車、CCS、海洋能、離岸風能、第二、三代生物燃料、計量領域的衛星應用、高附加值的垃圾回收。法國將支持大型外國企業參與合作的行業有CCS、離岸風能、計量領域的衛星應用、生物質材料、智能電網。
報告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各綠色行業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制定適當的產業戰略,充分發揮各產業的優勢,促進法國經濟的綠色增長。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個產業都需要一個清晰的發展路線圖、大規模研發公共投入、相應的基礎建設和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有力支持,從而保證法國在未來國際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
近日,俄羅斯議會通過了關于修改《科學和國家科學技術政策法》第五條的決定,其內容是在法律形式上擴大民營科學組織的權利和范圍。該法案規定,任何組織,只要具備一定的科研實驗設備、擁有合格的科技人員和高素質的專家、其科技工作及研究成果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均可獲得政府授予的國家科學中心的地位。此舉不僅有利于鼓勵民營企業擴大自主研發,也顯示了對民企的公平。
俄羅斯國家科學中心是從國家重點研究院所中評選出來的,現有52個。該類院所有獨特的實驗設備、高技能人才和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對國家科學中心地位的確定,首先是評估其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其次是評估完成國家訂貨指標和在工業領域的技術推廣情況以及與相關部門技術協作的指標。目前只有聯邦政府機構、國家科學院及其分院的下屬科研機構才能被政府賦予國家科學中心的特殊地位。一個單位一旦獲得國家科學中心的地位,即享受國家的特殊政策優惠和政府的各種支持,例如,作為國家級重點科研保護單位,其保衛工作由俄羅斯內務部派出的專業警衛人員負責;免繳《俄羅斯資產稅法》規定的資產稅,免繳《俄羅斯聯邦土地償付法》規定的土地占有和使用費;進入中心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可免除服兵役等。
近日,美能源部宣布將實施總額達31.8億美元的三個項目,以加速發展商業規模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其中,政府直接投入9.8億美元,并撬動私營部門投入22億美元。美能源部長朱棣文表示,這些投入是推進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發展,以實現政府承諾在8-10年內開始碳捕集和封存商業化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重點是與碳捕集和封存及碳有效利用相關的先進煤基技術示范,主要包括:
●逼近碳捕集率達90%的目標;
●逼近碳捕集和封存成本目標,即氣化系統電力成本增幅小于10%,燃燒和富氧燃燒系統電力成本增幅小于35%;
●碳捕集和封存或有效利用規模每年不少于30萬噸。
三個項目分別是:
1、美國電力公司Mountaineer碳捕集和封存示范項目,將由該公司在現有130萬千瓦的Mountaineer電廠的23.5萬千瓦機組煙氣流中采用冷卻氨工藝捕集至少90%的二氧化碳(每年150萬噸),經處理壓縮注入附近距地面約1.5英里下的鹽堿結構中永久儲存。該項目能源部出資3.34億美元,為期10年。
2、南方電力公司碳捕集和封存示范項目,通過改造一個現有燃煤電廠的16萬千瓦機組,每年捕集100萬噸二氧化碳。同時,項目將開發利用二氧化碳助采原油的可能途徑。該項目能源部出資2.95億美元,為期11年。
3、Summit Texas清潔能源公司項目,將在得克薩斯新建一個40萬千瓦電廠,將西門子氣化發電技術和碳捕集和封存技術整合在一起,實現90%的碳捕集(每年270萬噸),經處理壓縮后輸送到德州西部盆地注入油田助采。該項目能源部出資3.5億美元,為期8年。
上述項目是美能源部第三輪清潔煤電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始于2005年,目標是縮短低碳清潔煤技術的商業化推廣時間。2009年7月,能源部曾在該計劃下為兩個項目撥款4億美元。
美國宇航局3月2日發布消息稱,他們在月球北極附近發現了數十個含水隕石坑,其中至少蘊藏有6億噸水冰。這些水源在未來某一天或許可被用于獲取氧氣或建設月球基地。
據了解,該發現來自于對搭載在印度“月船一號”繞月探測器上的小型合成孔徑雷達(Mini-SAR)數據的分析。Mini-SAR通過發射左旋極化脈沖無線電波來對月球表面粗糙程度進行測量:遇到平坦表面時信號會發生翻轉而變為右旋波;遇到粗糙表面和水冰時信號則不會發生翻轉。
通過分析Mini-SAR傳回的數據,研究人員在月球表面發現了40個直徑在1.6公里至15公里左右的含水隕石坑。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稱,盡管還需考慮每個隕石坑中水冰的厚度以對這些水冰的含量進行精確測算,但目前已經能夠肯定的是,該區域水冰的純度相對較高,重量至少有6億噸。
據了解,Mini-SAR是一種輕型軌道成像雷達,2008年10月22日隨印度“月船一號”發射升空,主要負責繪制月球極區的永久性陰影區,其中包括以前從地球上從沒看到過的大面積區域,并以此來確定月球上的水冰沉積物的地點和分布。2009年11月,美國宇航局通過撞擊月球南部極點一個名為 C a b e u s的隕石坑,證實了水在月球上的存在。
而就在美國宇航局公布這次新發現的前幾周,美國總統奧巴馬剛剛宣布放棄前總統小布什任內上馬的“重返月球”計劃。該計劃是前總統小布什2004年“星座計劃”的一部分,打算最遲于2020年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前進基地”,為下一步把人類送上火星甚至更遠的星球做準備。

一改善方案
1. 政策的制定與引導。通過制定比發達國家更加嚴格的標準來引導綠色汽車技術研發和消費者購買意識的轉變。
2. 完善政策。對汽車行業不再實施雙重規定,消除重復測定方法,制定單一的處罰制度。
3. 給予優惠政策。考慮國內實際情況,引入彈性機制,制定果斷的政策援助方案。
4. 改善燃油和尾氣排放標準。制定可選擇的單一規定,分別制定汽車燃油及尾氣排放標準和處罰準則,使之達到相似水平。
5. 引導汽車消費政策的制定。制定對節能減排車輛購買者的獎勵機制,對購車貸款及汽車使用稅等給予獎勵。
6. 加強低排放、高效能汽車研發。韓國政府加強對綠色環保汽車的研發扶持力度,制定了技術研發、制造和銷售一攬子扶持計劃。對從事清潔能源汽車和核心零配件研發給予經費支持,此外,LPG混合動力車和外接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等技術開發給予支援。對燃料電池發電機老化防止等燃料電池系統技術開發以及高效能蓄電池技術開發和氫燃料電池車設施的構建給予扶持。
二期待效果
1. 韓國目標到2013年綠色汽車進入4大強國行列。通過提高油耗和尾氣排放技術研發,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實現每年生產量及出口量的10%的增長。與2008年相比當生產量增加10%時,可增加創收7.6萬億韓元,期待解決2萬人的就業崗位問題。
2. 汽車的節能減排。韓國目標到2015年實現累積減排約800萬噸,2020年約2500萬噸的效果。節能方面目標到2015年累積可節能約15百萬桶,2020年約42百萬桶的效果。
3. 檢測方法的單一化可減少汽車行業的負擔。對汽車制造公司提供與測定方法相關的一站式服務。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道,為盡早實現低碳社會,日本文部科學省正式啟動研究開發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戰略項目,即在本年度內成立“低碳研究推進中心”(暫定名)。中心將開展以社會為基礎的技術示范和戰略性的社會實踐研究,并使之成為日本建立低碳社會的智囊機構。中心將掛靠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 下,原東京大學校長、三菱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小宮山任一把手,2010年的研究經費預算為3億日元。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社會是日本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歷來放在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為此,文部科學省認為,有必要對實施這一重要戰略目標進行詳細研究,并將研究開發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出了戰略性整合的構想。
新成立的中心在小宮山的領導下,團結眾多有識之士,先用幾個月或半年的時間拿出實現低碳社會的實踐議案,同時,文部科學省繼續支持可提高發電效率5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送電損失近乎為零的超導系統、可提高7倍左右儲電量的新一代高性能蓄電池的技術開發等。
盡管政權更迭,文部科學省仍將按原政權的部署,成立以大臣為本部長的“建立低碳社會研究開發戰略本部”,以下再設“建立低碳社會研究開發戰略推進委員會”,并在上述機構設專門負責提供建議的部門,讓小宮山兼任上述委員會的委員長,以“綠色創新”為目標,不斷開發有利于環境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