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安徽省淮南工業學校 232007
中職語文教學課堂分層模式初探
陳潔 安徽省淮南工業學校 232007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正面臨課時減少、學生學習動機不強、重視程度不夠的困境。因此,語文作為培養讀寫能力、人文素質和價值觀的重要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尤為重要。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分層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闡釋。
中職語文;分層;課堂模式;學習動機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中職語文教育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課面臨一場巨大的變革,不少語文教師越來越感覺到,語文課堂對于基礎薄弱、學習動機不強的中職學生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距離感”。結合中職語文教學實際,探索積極有效的課堂模式,成為中職語文教學最大的現實。
好的語文課要把握學生、教師、教材、課堂四個重要因素。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教材最大作用,善用教法,才能使課堂生動活潑,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分層教學正是針對語文教學要素的諸多現狀提出的。
1.學生失“活潑”。動機是由興趣引起的,然而大多數學生長期在舊模式下學習,思維束縛,又因為在以前的學習模式下沒有成功體驗,自我價值感低落,往往學習興趣不濃厚,對于老一套的分段落、總結中心思想、字詞解析已經毫無興趣,加之一直以來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老師難以按傳統模式組織教學,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
2.教師缺“活力”。中職語文是職業教育的基礎課,許多學校為了給學生爭取更多的專業學習時間,擠壓語文課時,按照以往課時進度安排教學顯然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許多教師變“精講”為“簡說”,降低了教學質量。由于語文課的地位不那么“重要”了,許多教師也產生倦怠和浮躁的情緒,嚴重影響了教學的實施。
3.課堂無“活動”。傳統教學模式偏重于講授,通過分析鑒賞達到對文章的理解,但是這種課堂模式恰恰忽略了中職學生“樂于實踐”的能力在課堂上的運用。沉悶的講授和板書自然不會對本來就興趣低落的學生起到多大作用,削弱了授課效果,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成為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
4.教材沒“活用”。中職語文教材版本眾多,角度各異,難易有別。多數教師只停留在照本宣科,認為基本的課本知識都吃不透,就更談不上深層解讀了。沒有開掘教材潛力,擴充教學內容,既局限了教師的教學空間,也無法更充分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在一堂課中將學生按程度劃分為不同幾個學習階段,可以有針對性的彌補教學中的活性不足。
首先,分層教學切實尊重了學生的接受程度,起到了激發學習動因的作用。
分層教學并不是要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是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程度。中職生普遍有以下幾種表現:有的學生態度認真,但基礎薄弱,課堂反映較慢;有的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但又往往淺嘗輒止;有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只重專業課而忽略基礎課;也有的學生的確缺乏學習動機,心不在焉。雖然生源普遍不夠理想,但絕不能一概而論,根據不同學習狀況組織教學,可以做到“因層而異”,差中顯優。如果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取得了成就感和良性的評價,會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分層教學易于教師組織教學。
語文課越來越難上,難就難在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許多教師一直堅守著語文一貫教法和實際學情做“斗爭”,強行讓學生去適應他已經“厭倦”的課堂。在教學的層面,把學生分開對待,教師能夠更有層次的開展教學,用適合該層次程度的問題去考察該層次的學生,做到學生的優點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同時,也保證了授課內容的完整性,不會降低教學質量。
再次,分層教學使課堂更有針對性,有利于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課時縮減,在不以犧牲教學質量和降低教學目標難度為代價的前提下,如何將知識最大限度的融入課堂,需要出現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程度分析,在課堂上分模塊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均衡受益,又有可以發揮的空間。這也正符合了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的總體目標。
最后一方面,中職教材內容比較實用、淺顯。大多數學生除教材以外,沒有更多的資料和讀物,學生的視野沒能更好的得到擴展,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沒有在課堂上得以提升。語文教師應以教材為依托,根據課文設置善用多媒體,并適當運用網絡,讓學生有多種方向去探索,把分層教學擴展到課堂以外。
1.注意問題設置的層次性
問題的設置和提問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最直接方式。基于對學生學習程度的分層了解,可以有針對性的設置問題,與學生互動。學生能回答出符合自己理解能力的答案,會大大提高成就感。如學習《拿來主義》一文,可以先設計讓學生閱讀課文,然后向老師提問,通過學生的問題反饋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分層,進行課堂問題設置。先問“作者文中提出哪幾種主義”(歸納型)、“這些主義的實質是什么”(演繹型),再問“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的”(分析型),最后請學生對文章主旨進行概括(總結型)、“談談‘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發散型),層層深入,再授課過程中給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提供了思考、回答的空間,披事入理,得出結論。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就課前的同學提問進行相互解答,加深理解,對課文加以鞏固。
2.開展有層次性的課堂活動,促進綜合性學習
有效開展課堂活動決定了課堂氛圍,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活動不能一味追求活躍有趣,而要以促進課文內容理解和學生各項能力發展為目標。如在學習了以“月”為主題的單元后,要求學生也以“月”為主題,用詩歌、音樂、繪畫等多種形式在課堂展現課外知識積累,抒發對當空皓月的獨特情懷和無限感慨。既展現學生才能,增強學生自信,同時讓學生們在“吟詩作賦”的輕松氛圍中得以相互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廣告寫作單元的學習,把學生編為小組,提供不同的產品,讓學生發揮想象,集體創作廣告小品,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又如《勸學》一文,在疏通文字,掌握大意的基礎上,再具體分為朗讀背誦、句段解析、對現實學習的啟示和反思三個層次的課堂任務,讓學生結合自身學情逐層思考,回答層次越高則評價越高,啟發程度較好的學生在文章內涵和知識遷移上繼續發揮,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的可能性。
3.依據課文特點設計層次重點
語文教學區別于其他課程的一個特點,就是每一篇課文都有章法、感情、內在邏輯上的獨特之處。不能突出文章特色,課堂教學就很難出彩。課堂教學除有層次性之外還應突出重點,如《沁園春·長沙》一課的教學,就可以把重點放在詩詞意境的想象上,通過詞語解析、運用手勢指示朗讀的方法,完成湘江秋景在學生腦海中的再創造,從而體會詩詞表達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氣概。學生有了切身的體會,自然和文章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
4.對學生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中職語文應當適度的加強對學生的定性評價,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力的習得做為最重要的指標。中職生普遍表達能力欠佳,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多提供展示的平臺,多鼓勵、多肯定,用課堂問答、演講、表演等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產生“奇思妙想”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認真傾聽,發現思想閃光點,再加以正確引導。當學生得到“表達能力更強了”、“價值觀更成熟了”、“思辨水平提高了”這樣的正面評價時,會更有學習的動力。
5.注意層次之間的流動性和互補性
心理學認為,人的動機強弱與任務的難度相關,當任務難度適中時,動機最強。所謂“適中”,就是比學習者現有水平稍難一點。所以在課堂上,要增加不同程度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評價的機會,在分層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稍難一點的任務,更好的保持課堂教學的“活性”。
[1]王文彥,蔡明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儲祥彬.“分層教學”在中學語文中的運用. 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9
[3]黃省.職高語文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2
10.3969/j.issn.1001-8972.2010.0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