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內容摘要: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全面闡釋了他的悲劇觀,從悲劇的本質、模仿的媒介、對象、方式到悲劇的成分、性質、分類,再到有關悲劇的評價標準問題。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 《詩學》 悲劇 模仿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十分全面、詳盡地闡述了自己的悲劇觀。
《詩學》談到了悲劇的本質、模仿的媒介、對象、方式和悲劇的成分、性質、分類,并且較全面地探討了有關悲劇的評價標準問題。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就是模仿,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其目的是引起人的恐懼或憐憫,凈化人的思想。
實際上,“悲劇”之“悲”在希臘語中是“嚴肅”的意思,與“喜劇”的詼諧、滑稽相對。
“摹仿”說是亞里士多德關于文學的基本觀點,也是其悲劇觀的理論基礎。
“完整”和“有一定長度”則體現了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他認為美應具有整一性,既不單一也不多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美的事物應有一定體積,體積又有一定的大小。所以,悲劇,作為一種能給人帶來“特殊的快感和愉悅”即美的享受的文學樣式,也應該是完整的,有一定體積的。這“一定體積”表現在悲劇上就是“一定長度”(“一定”指易于記憶為限,一般是太陽運行一周,即一天,一個白天,7-15個小時)。這里所謂的“完整”就是指事件要有頭、有尾、有身。這里“有頭”的“頭”指的是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發生者;“有尾”的“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規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無他事繼其后;所謂“有身”的“身”,指悲劇之承前啟后者。
“摹仿”要再現生活,離不開媒介。悲劇從史詩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每出現一個新的成分,詩人們就加以促進,經過許多演變,悲劇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質”,因此,悲劇還有許多史詩沒有的獨特東西。這媒介包括“節奏”、“歌曲”和“韻文”?!肮澴唷敝饕浮傲舨介L短短格(即揚抑抑格,又名英雄格)”,“節奏”和“韻文”合稱“言詞”——已然是悲劇成分之一了。
悲劇模仿對象不似史詩那樣是“已發生的”、“個別的事”,而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虛構出來的“可能發生的”、“帶有普遍性”的事。更進一步,亞里士多德還說:“如果是意外的發生而彼此間又有因果關系”、“這樣的事件比自然發生,即偶然發生的事件,更為驚人”。亞里士多德順道承認了文學的虛構性,還夸荷馬把謊話說得圓,并推薦似是而非的判斷法則,這些說法跟后來人的“文學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提法類似。
摹仿的主要人物要“既不太好,也不太壞”,——太好的人有好結局和太壞的人罪有應得同樣會引起人們的快感;太好的人進入逆境和太壞的人獲得好結局一樣令人厭惡,所以“悲劇的主角乃是一個有很值得重視的地位和高尚性格的人,偶然遭受某種失誤而不得為他的行動承擔無奈何的后果”。
亞里士多德認為整個悲劇藝術的成分有六個——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與歌曲。
具體來說,“性格”和“思想”使人物具有某種道德品質,道德決定人物的行動,行動決定人物事業的成敗;“情節”指主要情節,也稱“布局”,有簡單、復雜之分,簡單即按照規定的限度連續進行,整一不變,復雜指通過“發現”或“突轉”來抵達結局。
六個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節,即事件的安排,“因為悲劇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動、生活、幸?!遗c不幸,則取決于他們的行動,他不是為了表現‘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的時候附帶表現‘性格,因此悲劇藝術的目的在于組織情節”。所以,情節乃“悲劇的基礎”,又似悲劇的靈魂,性格、思想、言詞、歌曲和形象依次位居其下。
很顯然,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情節的作用,這一點和他的形而上的哲學觀點不無關系,形式的地位竟高于內容。但他對“形象”的理解是很單薄的;“形象”在他眼中只是一些面具和服飾,而非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行動的人!
不僅如此,為了突出悲劇的戲劇效果,他還對取材范圍做了規定——“最好的悲劇都取材于為數不多的家族的故事”,因為那些家族的不幸最足以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而這正是悲劇的目的)。具體來說,“只有當親戚之間發生苦難事件時才行。例如弟兄對弟兄、兒子對父親、母親對兒子或兒子對母親施行殺害或者企圖殺害,或作這類的事”,這些行動才是可怕的或可憐的??膳率且颉霸獾蕉蜻\的人是一些和我們相似的人”,可憐是因為看到別人遭受了厄運。
關于情節,亞里士多德還談了很多。他認為:每出悲劇應分“結”與“解”兩部分;所謂“結”,指故事的開頭至情勢轉入順境(或逆境)之前的最后一幕之間的部分;所謂“解”指轉變的開頭至劇尾之間的部分。結與解的技巧可作評判悲劇優劣的重要標準。根據情節的特點,悲劇可分為四種:即復雜劇(完全靠“突轉”與“發現”構成)、苦難劇、“性格”劇和簡單劇等。
最后,亞里士多德就悲劇的“疑難和反駁”談到,悲劇的錯誤有兩種:藝術本身的錯誤和偶然的錯誤。
盡管悲劇理論和悲劇創作已走得很遠,而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雖不完美,但仍被尊為“歐洲美學思想的法典”。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