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士榮,郭維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臨床綜合征,發病率高,約占人口總數的0.9%。我院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纈沙坦和美托洛爾(倍他樂克)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8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32例,女 13例,年齡41歲~85歲,平均 61.5歲;冠心病25例,擴張型心肌病17例,高血壓心臟病3例;按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8例,Ⅲ級 19例,Ⅳ級 18例。對照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齡42歲~ 86歲,平均62.5歲;冠心病24例,擴張型心肌病16例,高血壓心臟病4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9例,Ⅲ級 18例,Ⅳ級17例。所有病例均排除肝腎功能不全、雙腎動脈狹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疾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休息、限鹽,予呋塞米(速尿)20 mg,螺內酯(安體舒通)20 mg,地高辛 0.125 mg~0.25 mg,均每日1次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魯南欣康)20 mg,每日2次,必要時加用毛花苷-C(西地蘭)及或多巴酚丁胺治療3 d~4 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纈沙坦40 mg/d~80 mg/d;倍他樂克從6.25 mg,每日2次開始,如能耐受每隔 1周增加1次劑量,直到每日達50mg~100mg。凡用藥后心力衰竭加重或靜息時心率<55/min,即將倍他樂克減量,若血壓<90/60mmHg(1 mmHg=0.133 k Pa),將纈沙坦減量,藥物劑量用到心率控制在55/min~65/min,血壓>90/60 mmHg,患者對藥物的耐受具有個體差異,以患者能耐受,血壓在90/60 mmHg以上,心率在55/min~65/min為宜。兩組療程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治療前后的變化。
1.4 療效評定標準 心功能改善2級為顯效,改善1級為有效,不足1級或心力衰竭加重為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25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5.6%。對照組顯效 16例,有效12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63.6%。兩組總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 LVEF、LVDd變化(見表1) 兩組治療前LVEF和LVDd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LVEF較對照組明顯提高,LVDd較對照組明顯縮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 LVEF、LVDd變化(x ±s)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腔擴大,心功能進行性下降,且其生活質量逐漸惡化,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是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隨著循證醫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現研究已證明,心力衰竭的發生和發展的基本機制是心室重塑,神經激素內分泌的激活,表現為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激活,兒茶酚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分泌,促進心室重塑,造成心臟擴大,心功能惡化,又進一步激活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等,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治療心力衰竭的關鍵是阻斷過度激活的神經內分泌系統,阻斷心肌重塑。在改善短期血流動力學的同時,注重長期的修復性策略,目的是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和延緩心肌重構發展,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能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經內分泌拮抗劑有血管緊張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醛固酮受體拮抗劑。ACEI在治療心力衰竭中會引發咳嗽等不良反應,大約有20%的患者不能耐受,而ARB除了有良好耐受性,還可改善 CHF的癥狀,并減少病死率、病殘率和再住院率。纈沙坦屬ARB,是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Ⅱ(AngⅡ)與 AngⅡ1型(AT1)受體的結合可阻斷AT1介導的血管收縮、水鈉潴留、組織增生和交感興奮,從而可降低血壓,逆轉左室肥厚,抑制心肌重塑,達到治療心力衰竭的目的。一些大型臨床試驗證明ARB和ACEI治療心力衰竭的結果比較無統計意義,而且患者對ARB的耐受性更好[1]。
倍他樂克是β-受體阻滯劑,有證據提示5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是因心室顫動導致的猝死[2]。β-受體阻滯劑可通過阻斷β受體抑制快速心律失常,延長房室結不應期,減慢傳導速度從而提高室顫閾值,防止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的發生,拮抗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從而阻斷導致心力衰竭不斷加重的惡性循環,發揮對衰竭心肌的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如下:阻斷或減少兒茶酚胺的生成,減慢心率恢復心肌能量平衡;改善舒張功能;減輕鈣超負荷;抑制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系統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使心肌細胞β-受體密度上調,從而恢復交感神經對衰竭心臟的支持作用,阻斷惡性循環;在一定程度上逆轉心肌重構,使心肌恢復正常功能[3]。
兩類藥物合用可充分抑制CHF患者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提高了療效。本研究證明應用纈沙坦和倍他樂克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還避免應用ACEI后出現的咳嗽、粒細胞減少等副反應,容易被患者所接受,長期堅持用藥,不僅能改善患者的癥狀,還能延長壽命,降低了病死率和再住院率。ARB良好的患者耐受性將使它在CHF的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周京敏,蔡迎繩.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地位[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381-382.
[2] Ran Yin Ac,Cobbe SM.Arrhythmias and sudden death in heart faicure:Can we prevent them?In:Mc Maray JJV,Cleland JGF.Heart failure in clinical practive[M].London:Martin Dunitz,1996:189.
[3] 祝善俊,徐成斌.心力衰竭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