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飚
盡管落后市場預期良久,中國人民銀行還是決定加息了,時間就在10月19日晚間。這也是自2007年底至2008年底人民銀行連續五次降息以來中國首次對基準利率做出調整。
央行此舉目的何在?
從中國內地到海外市場,投資者均對加息進行了不懈的解讀。有的認為中國央行旨在打擊通脹,有的則認為針對中國的房地產政策。這些理解似乎都沒有錯,但是從長遠看可能缺乏新意,因為海內外經濟學家們早在2009年就扯著嗓子嘁,中國需要加息了,當時的理由同樣是控制通脹與房地產泡沫。
的確,與上半年形勢所不同的是,這次官方的確沒有再強調所謂保入之類的目標,這讓人感覺似乎當局有抑制通脹與地產過熱的沖動,但遺憾的是,決策者們并沒有對加息理由多作解釋。目前唯一讓人覺得有條理的是,加息之后公布的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高達3.6%,這個漲幅超出官方此前宣傳的目標,但如果目標是加息、抑通脹,央行卻無法解釋,為什么此次加息幅度不是此前的27個基點一一盡管這個基點值本身也一直令人困惑。
此外,如果真的只是為控制通脹與房地產,央行又為何要以加息如此劇烈的形式向市場發出信號,而且為何不在年初進行——從時間上看,如果當時采用加息措施,更符合市場預期,也更能體現央行政策的及時性,但現在,可能獲得的實際調控效果有限,因為房價已經漲了,而且通脹也持續上升了。更何況,在面臨海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升值預期情況下,央行自己加息豈不是更助推了熱錢流入?
還有一種較新的解釋是中國可能通過加息釋放允許GDP增長放緩的信號。如果這種解釋為真,那么中國的政策制訂者可能真的是開啟了一個新的政策,但這真的是中國政策制訂者們希望向全球發出的一個信號嗎?相信市場大多數人仍然沒有答案。
國際資本市場在中國加息之后的表現也體現出對這種信號的矛盾解讀。加息消息傳出時,中國和其它亞洲股市已經收盤,因此對中國加息反應最敏感的是國際外匯市場。我們看到,當天市場出現了迅速下跌,但隨后幾天卻再度收復失地。
一度受沖擊最厲害的是那些依賴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家。根據路透社的報道,中國宣布加息當天,美元兌加元和澳大元均升值了1.8%,兌南非蘭特升值了2.4%,甚至連歐元周二早間也出現了走軟。在股市方面,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當天下跌了165點,此外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下跌,尤其是石油和黃金。這反映出全球投資者對于中國允許經濟放緩增長的擔憂。
但老外們很快發現,自己可能過于高估中國GDP放緩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而且可能覺得中國的加息并非向外界發出的減緩GDP的信號。中國目前充其量不過是—個全球制造業中心,其居民的消費能力與對海外商品的需求盡管處于不斷增長過程中,但要達到左右全球資本市場的地步。可能尚需時日。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的GDP增長放緩,未必會對市場造成過大的沖擊。如果考慮到消費對中國GDP的驅動作用不到三分之一,那么投資者的恐慌更是沒有必要。
事實上,僅僅一天時間,國際資本市場便又出現了逆轉,投資者對于美元貶值以及量化寬松的預期再度上升,從而推高了全球市場價格。例如在香港,恒指經歷10月20日小跌之后馬上在21日收復了失地。
加息不透明引發市場波動
學者們可能會說這些投資者真是非理性的,金融學教授可能又會把這些機構投資者說成是具有“羊群效應”。但是有一點,這種用金錢堆出來的市場趨勢至少說明了大部分機構的心理意向。和動嘴皮子或是筆桿子進行理性預測的經濟學家不同,在資本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用真金白銀來判斷一個政策所包含的潛在影響力。如果當局希望他們進行理性投資的話,那么是否也應該釋放出一個更為明晰的信號,而不是一個勁地對投資者們說:你猜猜,我到底想要做什么?
遺憾的是,現狀是我們仍然還得猜測這些中國政策制訂者們的真實意圖。那么我們不妨就大致猜測一下。央行的政策可能會給我們的投資帶來哪些影響?
如果說加息是為了控制通脹和房地產泡沫,其實事情可能會簡單一些。因為從去年底到現在的所有的分析師報告均是針對這一措施而討論的,大體來說,加息反映出通脹和房地產市場已經高至當局不得不出手的水平,那么接下來,各個行業可能會各自發展。
有人擔心,如果是為了控制通脹,加息則有可能是以連續的形式進行,這看上去似乎會回收市場流動性,但是投資者也不能因此就對大市流動性失去信心,畢竟在2007年以前的連續八次加息,都沒能控制住大市的流動性增加——這次央行加息只有0.25個百分點,更難看出其回收流動性的決心,而且不要忘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之下,海外熱錢的涌入也會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如果說央行加息真的是反映中國允許GDP放緩的信號,那么我們這些小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這個信號?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可能更需要動一番腦筋。
回歸到基本面來說,如果GDP放緩,對于資本市場最直接的影響是企業每股盈利增長可能下降,而對于價值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中國的上市公司股票價格不再便宜。在目前流行的估值法中,市盈率一直是比較受到重視的一個指標,而市盈率里的“盈”,便是每股盈利,如果這個指標下降(即分母值變小),那么以現有市場價格評估的股價或是股指便會偏高,這意味著價值投資者會把這部分投資盡快獲利變現,市場會出現較大調整。
根據德意志銀行的測算,中國GDP若下降1個百分點,資本市場上的每股盈利增長則下降10個百分點,比所有的國家都要高。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工業里又有70%是重工業,重工業的一個特點是固定成本非常之高,收入稍微低一點,利潤就會大跌。另外,目前中國股市里銀行業的比重過大,其利潤占到整個股市的50%,而銀行本身是非常依賴杠桿的一個行業,杠桿率非常強,這種結構性因素不變,就會出現GDP降一點點,盈利增長卻降很多的情況,所以這個是一個很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