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媯 陶祥生 周祥松 徐愛芬
(1.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慶元 323800;2.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農技站,慶元 323800)
香菇菌株慶科06是由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科研人員在2004年采用單孢雜交育種技術獲得的新菌株,現已進入中試推廣階段。茲將其品種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簡介如下。
1.1 形態特征 孢子印白色,子實體單生,菇型中等,朵形圓整,直徑3~12厘米,菌蓋邊有一層鱗片,菌肉厚1~3厘米,菌蓋內卷,不易開傘。菌柄圓柱狀,夏菇子實體菌蓋表面呈黃褐色,秋菇子實體菌蓋表面呈深褐色。
1.2 栽培特性 屬廣溫型早熟菌株,從菌棒接種到菌絲生理成熟至出菇需60~80天;適宜熟料袋栽花菇、夏菇、普通菇,培養料含水量60%~65%;菌絲生長溫度5~32℃;子實體出菇溫度6~30℃,最適出菇溫度10~25℃;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2.1 適宜種植地區及接種季節 全國各香菇產區均適宜種植。各香菇栽培區海拔、氣候差異較大,應根據各地海拔氣候條件合理安排栽培季節。慶元縣栽培管理時間見表1。

表1 慶元縣慶科06栽培時間及產量
2.2 培養料配方 常用配方:雜木屑78%、麥麩20%、糖1%、石膏粉1%,含水量65%。
2.3 菌棒制作 盡量做到當天拌料,當天裝袋滅菌,不能堆積過夜。拌料要求做到原料與輔料混合均勻,干濕攪拌均勻,酸堿度均勻,每袋裝干料0.8~0.9千克,加水成濕料為1.7~1.8千克,含水量60%~65%,以手抓捏培養料有指印而指間無水滴下為度。裝袋、滅菌、接種工藝與常規操作相同。
2.4 培菌管理
(1)培菌環境。要求潔凈、干燥、陰涼、通風。
(2)刺孔通氣。根據發菌情況對菌棒刺孔2~3次。具體方法如下:接種孔封口的一般進行 3次,第一次在接種口菌絲直徑4~6厘米時進行,用1.5寸 (5厘米)長鐵釘在每個接種孔的四周刺孔4個,深度在2厘米以內;第二次在接種孔菌絲直徑達8~10厘米時進行,于每接種孔四周刺8孔;第三次在菌絲布滿全袋后5~10天,當菌棒表面出現部分白色瘤狀物突起時進行,每段菌棒沿縱向刺孔四排,每排10~12孔,孔深2厘米,采用2.5寸 (8.3厘米)長鐵釘,俗稱放 “大氣”或“排氣”。
2.5 出菇管理
(1)適期排場。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后,在出菇適溫下對振動刺激很敏感,只要給予一定的搬動,就會誘發子實體大量發生。對于接種期在3月前的菌棒,到4月份菌絲可能已達到生理成熟,夏菇就會開始出菇,而此時低溫寒潮還相當頻繁。花菇、冬菇應避免在20℃以下的低溫時搬動、拍打菌棒,否則極易造成大量出菇。這種 “不適時出菇”,消耗養分,不利管理,影響產量。最遲要在出菇期來臨前的15~20天排場上架,否則會在出菇適溫下,因排場的振動刺激造成大量出菇,增加管理難度。
慶科06菌株所產香菇,菇質優,出菇有一定的潮次,接種期愈遲,潮次愈明顯。在出菇適溫來臨時,應趕在大部分菌棒具有較多菇蕾時脫袋,以利于后期管理。
(2)控制光照。慶科06菌株的子實體發生和生長要求有較強的散射光,在較強的光照條件下,長成的子實體柄短肉厚,品質好。在低溫季節出菇管理上,應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步調疏菇棚頂部及四周遮陽物,以增強光照,提高棚內溫度。
(3)適時催蕾。水菇和花菇的催蕾管理不同,水菇催蕾,在最高氣溫連續3天低于23℃的前提下,將香菇菌棒輕微翻動,棚架四周應增加空氣相對濕度,蓋膜保濕4~5天后定期揭膜透氣,拉大晝夜溫差,菌棒便可陸續出菇。在部分菌筒有菇蕾發生時選擇氣溫適宜的天氣進行脫袋,并加強噴水與通風,促其幼菇健壯生長。花菇催蕾選擇日最高氣溫低于20℃的晴天,將菌棒輕微翻動,進行晝夜溫差刺激,菌棒便可正常現蕾;割口出菇后,待幼菇長至2.0~2.5厘米時,加強揭膜通風,增加光照,保持溫度12~18℃,空氣濕度50%~55%,花菇便會自然形成。
2.6 采收 按市場的銷售需求適時采收。如鮮銷,應在未開膜前采收;如干銷,應在菌蓋未全部展開、保持內卷,即七八分成熟時采收。同時,還要視天氣的變化靈活掌握,適時采收。采收時將菇柄挖干凈,避免菇柄腐爛引發病蟲害。
采菇結束后,養菌10~15天,至菌棒明顯減輕時,選擇氣溫低于20℃以下天氣,及時注水或浸水以補充水分,蓋膜保溫保濕,適時掀膜通風,促其正常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