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怡,李同昇,李樹奎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是指一種農業新技術、新發明、新成果等從創新源頭開始向周圍傳播,被廣大農戶和涉農企業采納并使用的過程[1]。而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直接制約著農業技術擴散的速度和效率,是調整農業政策,改進農業技術擴散體系,提高農業技術擴散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國內外現有的研究來看,杜能(Von Thunen)[2]的農業區位論作為最早研究空間對經濟活動影響的模型,暗含了距離對不同地區技術創新采用情況的影響:距離城市的遠近,決定著各地獲得新技術的成本,也影響著各地對技術種類的選擇。瑞典地理學家哈格斯特朗(Hagestrand)[3]對農業技術擴散的空間過程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認為信息在空間上的“有效流動”(effective flow)是決定技術擴散的最重要因素,并以信息流動的形式將擴散區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接觸擴散、等級擴散和遷移擴散。對農業技術擴散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尋找出主要的影響因素[4-5]。國內對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理論與方法的推介、擴散的影響因素、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進、農戶對技術的選擇等方面。其中李同昇,王武科[6]對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的地區差異進行了分析,簡要解釋了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的區域特征及其成因,并制定了合理的區域農業發展策略。曾剛[7]通過對上海張江科技園的實證研究,得出距離因子對不同尺度技術擴散的影響。劉紅梅,王克強[8]從影響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因素分析入手,探討激勵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因素,分析表明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加大節水宣傳教育力度、擴大經營規模、培育用水者協會等民間組織、加大財政扶持等措施,能促進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
本文試圖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域作為研究區域,以節水灌溉技術作為擴散實例,通過實際調查與數據分析,探究在不同的農業技術擴散環境地區,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對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的影響,并提出農業技術擴散環境從低水平區向高水平過渡的差異化措施。
農業技術擴散環境是地區農業發展的綜合反映,其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業發展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區域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的高低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與當地農業的自然生態環境有關,而且受到農業發展水平、農業科技政策、信息網絡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中介服務狀況等要素的影響[9]。在充分考慮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特殊性的基礎上,本文擬用13個指標構建指標體系(表1)。
楊凌農業示范區作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技術擴散的創新源地,其所處的農業技術擴散環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標準性,因此以楊凌農業示范區2007年的原始數據為標準對其他縣域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方法為:

將2007年352個評價單元的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后,建立352×13的規范化指數矩陣,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因子分析,選取特征值大于1.00的4個因子作為主因子。KMO檢驗0.756,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4.638%。由于各主因子含義不清,運用矩陣正交法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得到主因子載荷矩陣(表1)。
之后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出各縣(市)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的綜合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Si——第i個縣域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綜合指數——第 j個主因子在第i個縣域的得分值;Wj——第j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4個主因子方差累積貢獻率的比重[10]。

表1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縣域農業技術擴散環境評價指標
應用上述方法,計算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352個縣域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的綜合指數得分,最終結果表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技術擴散環境較好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新疆北部、甘肅西部和陜西關中地區,而得分較低的地區則主要分布在寧夏、青海、甘肅南部和新疆南部。根據數據統計與專家經驗相結合的方法,本文確定了西安市周至縣、渭南市白水縣、延安市安塞縣、中衛市中衛縣4個縣為節水灌溉技術的調查區。在樣本選擇時不僅考慮到農業技術擴散環境較好的區域例如周至,也考慮到農業技術擴散環境中等的區域例如白水、安塞,同時也兼顧了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相對較差的區域例如中衛。
本文所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調查問卷。實地調查于2009年上半年進行,具體采用訪談形式,依據事先印好的問卷,請農戶逐一回答有關問題。樣本戶的選取是在縣農業部門了解該地區節水灌溉應用及分布特征的基礎上,按照交通狀況、經營主業以及由近及遠的原則,在不同方位上隨機確定的。調查農戶共計410戶,有效問卷377份,其中周至119份,白水 85份,安塞95份,中衛78份。調查問卷經過編碼處理,在SPSS軟件中共形成377家農戶,每戶13個數據的數據庫。該數據經過內部協調性檢驗,個別地方做了核實修改,成為本研究的依據。
農戶是否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受所面臨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環境等影響,為了解釋在不同農業技術擴散環境下的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采用情況,選用在微觀個體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領域廣泛應用的Logistic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該模型適用于因變量為兩分變量的情況,同時自變量可以全部是定性變量、定量變量,或者是定性與定量變量相結合。本文以農戶是否采用節水灌溉技術作為因變量,如果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則y=1,不采用則定義y=0;設y=1的概率為p,則y的分布函數為:

由于因變量的取值范圍限制在[0,1]內,因此選取適用于二元因變量分析的Logistic模型,其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經過Logit變換,得到概率函數與自變量間的線性表達式為:

(4)式和(5)式中:Pi為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概率(采用=1,不采用=0),Bi表示第i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B0表示回歸方程的常數[10]。Xi表示影響農戶采用節水技術的第i個指標,具體包括戶主特征、家庭經濟特征、技術硬環境以及技術軟環境4大類指標(見表2)。

表2 Logistic實證分析模型所涉及的相關變量
表2中技術軟環境主要指人文環境,包括文化氛圍、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等;技術硬環境主要是指物資環境,包括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等,兩者共同組成影響農戶技術采用的環境因素。為了保證模型的完整性,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擇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水平、對新技術接受程度代表農戶自身特征因素;選擇年均總收入、勞動人口比重、兼業程度和耕地面積作為農戶家庭經濟特征的組成變量。
以周至縣作為樣本數據,借助SPSS軟件的Binary Logistic分析功能,用向前篩選法,經過7個步驟分析出周至地區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影響因素,最終結果見表3。從估計結果看,預測的準確率達到87.4%,模型擬合度較好。

表3 農業技術擴散環境高水平區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從模型結果來看,(1)國家扶持政策的Sig.值為0,說明統計檢驗水平顯著,其系數符號B為正值,說明該參數與因變量之間呈正相關。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國家對農戶的扶持政策越大,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可能性就越高。這一結果與調研最初的預期分析基本一致。周至縣與楊凌農業技術開發區緊鄰,具有一定的距離優勢,能夠較快地了解并吸收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符合接觸擴散的規律。(2)農區自然條件對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從模型結果來看,被調查者家庭類型變量的系數在1%統計檢驗水平顯著,而且系數符號為負。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所在地區水資源越匱乏,農戶越能感到開展農業節水的重要性,因此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意愿也就會越高。(3)農戶年均參加培訓次數對于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影響也相對顯著,說明農戶參與培訓次數越多,對節水灌溉技術的作用了解越透徹,采用公益性的可能性越大。(4)農業勞動力比重與農戶節水灌溉技術的采用成負相關。在農村大量人口進城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幅減少的背景下,減少勞力,減輕體力的節水灌溉技術是農民歡迎的,以期提高農業產量和效益。
以白水縣和安塞縣的180份問卷做樣本,統計出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農戶共77戶,占總樣本的42.8%,校正百分比為79.4%,模型擬合度良好。在SPSS中采用向前篩選法,共3步得出該地區影響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因素(見表4)。

表4 農業技術擴散環境中等水平區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通過模型也可以看出,在農業技術中等水平區,耕地面積、農區自然條件以及年均參加培訓次數是影響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重要變量。該地區人地矛盾相對緩和,人均耕地面積相對增加,土地經營規模大,而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又同時制約著該區域農業的發展。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及品質,采用節水灌溉技術,進行合理化經營耕作成為農戶的最佳選擇。與此同時,該區域處于楊凌農業技術開發區的外圍擴散區域,分布著楊凌農業技術示范區和西北農林大學的多所技術推廣中心,因此農戶參加培訓的頻率相對較高,從而提高了該區農戶的農業技術擴散環境與技術敏感度,有利于農戶接受節水灌溉技術。
在中衛縣的78份問卷中,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農戶共 24戶,占總樣本的30.8%,校正百分比為89.7%,模型擬合度良好。在SPSS中采用向前篩選法,在第4步得出該地區影響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因素(表5)。

表5 農業技術擴散環境較低水平區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實證分析表明,(1)農戶的信息便捷度越大,越傾向于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其結果在10%上具有可信度。在農村,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除了親戚鄰里的口頭言傳,還依賴各種信息媒介,如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這些信息渠道能夠消除由于信息不充分而造成的技術擴散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擴散的成功率,同時大幅減少農技空間傳播的時間和成本。說明農戶對于節水灌溉技術的了解和認識越深入,越愿意接納該項技術。(2)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農戶的探險精神,采用新技術的時間越晚表明其接受程度越差,兩者成負相關。一種新技術剛開始試用時,由于有其不確定性,最初常常僅有少數農民愿意采用,而大多數傳統農民心理素質較差,不敢承擔風險,采取觀望態度,等到采用新技術的農民將收入增加的結果傳播給他們時,他們缺乏對市場正確的分析和預測而盲目地模仿。通過調查得知農業技術擴散環境較低的地區農戶思想相對保守,缺乏創新探索精神,因此在采取節水灌溉技術的時候通常是勇于接受新技術的農戶較早采用。(3)該區域本身經濟發展水平較差,因此國家政策扶持力度較大,對于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過對各個農業水平區的分析,發現影響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因素各有不同。且與其它類型的技術相比,以往研究中影響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因素(如農民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對于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影響并不顯著[11-12]。影響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有以下4個要素:農區自然條件、國家扶持政策、年均參加培訓次數、新技術的接受程度。
(1)農區自然條件是影響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因素。具體表現為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農區自然條件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中的投入成本。調研分析表明在該地區,無論農技擴散環境水平高低,農區自然條件作用都十分顯著。其中在農技擴散環境中等和較低水平區的顯著性最強,在農技擴散環境高等水平區為顯著性次強參數。可見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自然環境仍然是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影響農戶決策的一個關鍵參數。
(2)國家扶持政策刺激著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采用。政府的支持主要表現在政府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農業技術宣傳、農業信息發布、技術培訓、營造市場環境以及相關物資補助等方面。農技擴散環境高水平區由于自身經濟基礎相對雄厚,較容易得到政府關注,成為各類農業試點和示范基地,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較多,但是直接針對農戶的物資補助相對較少,年均234.5元;而為了加快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提高其農業技術,政府對農技擴散環境較低地區也有相當大的扶持力度,年均補助費用達到593.9元。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技擴散環境中等地區,國家扶持政策雖不是推動農技發展的主要因素,但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3)農戶的農技水平是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前提和保障。在本文中,年均培訓次數和對新技術接受程度都是反應農戶的農技水平的參數,參加培訓是提高農民農技水平最有效和快捷的方式,接受新技術是農技擴散的初步實現。在農技高等和中等水平區域,農戶參加培訓的次數均對農業節水在該區的擴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調查中得知這2個地區的農戶年均參加培訓次數大多保持在4.3次和6.7次,遠高于農技較低水平區的3.4次;在農技較低水平區,農戶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相對要低,直接阻礙了節水灌溉技術在當地的推廣,也制約了當地農業技術擴散環境的提高與發展。
(4)其它因素。如農業勞動人口比重、耕地面積以及信息便捷度也對農技擴散環境各水平區農戶的采用行為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但作用顯著度相對較小。分析得知,在農技擴散環境高水平地區,勞動數量的減少促進了農戶引進農業節水技術,農業生產方式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農技擴散環境中等水平地區,具備一定農技基礎的農戶在土地規模經營的過程中采納新技術,集約化生產效果初見成效;在農技擴散環境低水平區,農戶信息閉塞,思想保守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的農技水平發展。
(1)加大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支持對于促進農戶參與農業節水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對于政府來說,首先要盡快完善有關促進農業節水發展的法律法規,為其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其次要在資金扶持、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持。
(2)強化農民教育與培訓。農民整體素質偏低、技能缺乏、組織化程度不高是當前制約農技空間擴散的主要外部原因。今后應繼續貫徹落實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其次要根據農民素質的層次性選擇相應的推廣方法,深入淺出地進行農業科技宣傳,結合生產實際大力開展農民短期技術培訓,培養農民對外界的新技術、新市場反應、判斷、理解和正確決策的能力。
(3)改善區域信息環境。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等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在條件成熟的地區要加強與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的信息聯系,逐步將科研院所的信息化推向農村與農戶的信息化,為普通農民提供決策服務。在農技擴散環境水平相對落后的區域,進一步增加信息服務內容,健全各種有線、無線電廣播設施,幫助農戶了解和掌握農業技術信息和操作方法,減少農戶經營過程中的技術不確定性和主觀風險,提高可持續農業技術的采用成功率。
[1]劉笑明,李同升.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國際經驗及國內趨勢[J].經濟地理,2006,26(6):931-935.
[2]Thunen J H Von.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M].吳衡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13-118.
[3]Hagestrand T.Innovation as a spatial process[M].Chicago:University of Press,1967:231-143.
[4]Bernard Hategekimana and Michael T rant.Adoption,diffus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and soybeans[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50:357-371.
[5]埃弗雷德.M.羅杰斯.創新的擴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3-15.
[6]李同升,王武科.農業技術水平的地區差異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5):343-346.
[7]曾剛.論技術擴散的影響因子[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1):1-7.
[8]劉紅梅,王克強.影響中國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行為的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12(4):44-54.
[9]方維慰,李同升.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分析與評價[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6(11):48-49.
[10]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5-336.
[11]李小建.經濟地理學中的農戶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3):1-5.
[12]閻文圣,肖焰恒.中國農業技術應用的宏觀取向與農戶技術采用行為誘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