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成
(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內蒙古通遼 028000)
對周期訓練理論中幾個問題的再認識
徐大成
(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內蒙古通遼 028000)
在實踐中很多人對所有問題都傾向于用周期訓練理論來解釋,其結果必然會出現很多困惑。運動訓練是個系統工程,應考慮訓練中各種因素,并使它們能夠有機、科學、系統地結合在一起。另外,還必須與教練員自身的經驗、知識結構以及高水平的運動經歷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效應。本文對周期理論的一些片面認識進行系統的闡釋,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周期訓練;競技狀態;以賽代練;訓練適應;超量恢復;運動負荷
前蘇聯著名學者馬特維耶夫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據15屆奧運會原蘇聯國家隊的游泳、舉重、田徑等競賽項目的訓練,以及備戰世界大賽的訓練計劃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周期訓練”理論。并在以后進行了幾次修改和補充。“馬特維耶夫認為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形成帶有周期階段特點,需要經過“獲得”、“保持”和“消失”階段”[1]。他根據這一特點把競技狀態獲得過程分為準備期、比賽期和過渡期3個時期,并將貫穿于運動訓練的全過程,同時提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訓練目標、訓練內容、訓練手段,在不同時期負荷量、負荷強度有不同的比例關系[2]。周期理論產生后,馬特維耶夫也曾對其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了訓練的個體化問題,即在不同周期訓練過程中應考慮到項目特點和運動員的具體情況。
馬特維耶夫的“周期訓練理論”在問世之后很快傳到東歐和亞洲的許多國家,成為運動訓練最主要的理論依據。該理論廣泛為我國教練員和運動員所接受,成為對運動訓練最具影響的訓練理論。尤其是體能類運動項目的訓練主要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設計、安排和實施的。但是在實踐中,由于人們對整個運動訓練過程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人們認識水平的局限性,許多人認為如下幾個問題是與周期訓練理論相悖的:運動競技狀態形成高峰期的時間問題;現代運動訓練過分強調小周期訓練;強調運動訓練過分依賴于生物學知識;“以賽代練,不需要準備期”。本文針對以上一些認識誤區,進行一些必要的闡釋、說明,進而對周期理論產生正確的認識。
到目前為止沒有對“競技狀態”的定義闡述清楚,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最適宜的準備狀態、最佳的準備狀態、適宜的準備狀態、比賽所需的運動狀態、最佳競技狀態、一般競技狀態、最差競技狀態。根據時間又可分為長期的競技狀態和短期的競技狀態。既然對競技狀態的定義沒有嚴格的界定清楚,那么競技狀態的高峰期自然也就沒有嚴格的限定,而為了競技狀態的高峰期往往進行長期、系統、科學的準備階段。
運動員從低水平到高水平階段是需要時間培養的,運動員從低強度到高強度的適應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的多,比如青少年運動員就已能適應成年運動員所能承受的大負荷量和大強度,此時運動員的恢復能力超強。同時在這期間還需要不斷地降低強度,不斷地改變訓練方法,通過“多途可擇性”來達到運動員所要達到的目標。運動員從少年到青年以及到成年,無論是生理、心理還是社會適應能力都是不斷起伏變化的,這期間需要不斷地調整、變化,甚至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有時甚至出現青少年的高原現象,因此所謂的大強度應是科學的大強度。雖然現在的競賽機制要求比賽的強度、難度都很大,但是,大多數運動項目中,技術的學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體能訓練、戰術訓練仍然需要專門的準備,而這一準備顯然不可能在大強度的訓練中完成。
現代運動訓練強調的大強度、高負荷訓練也是需要準備時間作保證的。高水平運動員在發展速度訓練的同時,也要發展必要的有氧能力訓練,因為只有具備了一定能力的有氧基礎,才可能承受更大的負荷量。但涉及到某個具體項目時便有所偏重。在發展速度或快速力量為主的項目中,運動訓練的準備期也應強調訓練的強度。在發展以耐力為主的訓練者中,即使在比賽期間也應注意訓練的量的積累,以確保有氧能力得到優先發展。
集體項目競技運動狀態的高峰期保持相對更長一些,尤其是傳統強隊。如美國四大聯盟中的NBA聯盟,整個球隊的狀態有時是隨著一兩名核心球員的個體狀態起伏而變化的,同時主力隊員、非核心球員、板凳球員的發揮以及新秀球員的進步對整年度運動競技狀態的保持在一個較穩定的狀態也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高水平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形成并不是與生俱來和自生自滅的過程,是通過有目的的訓練產生的。形成競技狀態的首要條件在于,運動員有機體必須通過訓練產生定向的生物學改造。生物學改造的進程有著自身的必然規律。運動訓練是一個實驗的過程,最終結果并不確定,如果任憑這一過程自行發展,必然不可能得到定向的發展,將使訓練漫無目標。為了使訓練產生人們需要的結果,必須按照生物學改造的規律予以控制。
根據訓練的規律,把訓練過程劃分為按一定順序、步驟,系統、不間斷地進行,把不可知的訓練結果納入可控制的順序之下,控制訓練進程的方向。因此,由于賽制的變化、比賽次數的增加,從而忽略訓練的必要順序和步驟,或者企圖超越運動員訓練水平提高的必要時序,必將使訓練的發展偏離預定的方向。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對運動技術的掌握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現在所提倡的小周期理論、板塊理論的運用都是有條件限制的,對于高水平運動員來說較為適合,但也過猶不及,導致走向極端。
科學化是隨著歷史發展而演變的現象。從廣義上講,經驗化也可說是一種科學化;從絕對意義上講科學化是永遠不可窮盡的。但從理論與時間的基本關系上去觀察,科學化又是可以明確判斷的歷史階段[11]。就目前的訓練認識階段有許多問題用生物學知識是解釋不了的。而用教練員的經驗和已有的邏輯思維定式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這就是實踐走在了理論的前面,這也是一種認識客觀事物的方式。大多數優秀的教練員都有非常豐厚的運動經歷,并且都曾是奧運冠軍、世錦賽冠軍。在運動訓練的實踐當中如果忽視了教練員的自身經驗和邏輯方式是一個失誤。過分強調生物學知識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畢竟在現有認識的情況下,很多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還解決不了。雖然傳說澳大利亞的游泳教練自己不會游泳,但他訓練的高水平運動員的基本技術都非常扎實,具有了一定的水平。為了使成績進一步的提高,只有通過現代發達的高科技手段為運動員進行更為細致技術改造,但并不能否認教練員的經驗和邏輯思維的重要性。
運動員有機體形態的改造與機能的提高是其訓練水平發展的物質基礎。有機體器官系統的形態是機能發展的基礎。機能受制于形態,這是運動員訓練水平提高中不可違抗的最根本法則。這一法則決定了運動員訓練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其有機體形態產生生物學改造,只有在形態產生改變的基礎上,機能才可能產生相應的變化。訓練中負荷與有機體生物學改造之間,受延緩機制的支配。也就是說,運動員接受負荷后并不可能立即產生訓練水平的提高,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由于生物學改造需要時間,因此,運動員訓練水平的總體提高需要訓練結束后的恢復過程。運動訓練是否科學、合理決定了這個過程的時間。
可以認為,“以賽代練”、“不需要準備期”、“沒有必要進行基礎性或一般性內容的訓練”等等,從理論上講,并沒有反映運動員訓練水平提高的必要過程。依據這種理論實施的操作,短時期內利用運動員原有的訓練基礎可能會出現一些成績,但長遠看,必然削弱其提高的生物學物質基礎?;A性訓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很多舉重運動員已經具備了大多數投擲類項目所需要的絕對力量與短時間內的快速力量,并且爆發力也非常好,這只是決定投擲類項目的原因之一,技術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從開始進行的基礎訓練是打下堅實基礎的必要條件,根本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練就的本領。NBA中很多運動員的彈跳力驚人,單腳起跳摸高的高度甚至超過了跳高運動員,為什么沒有從事跳高運動,其最重要的是對跳遠技術的學習已經錯過了最佳技能學習的時期,但也不乏有個例的出現,美國著名的短跑運動員瓊斯就是其中之一。
“以賽代練”是把比賽科學合理安排到全年訓練中去,是利用比賽來貫穿全年訓練,運動成績的提高和保持關鍵在于合理安排比賽間隔的訓練。
在有重大比賽年時,“以賽代練”所提倡的比賽是以提高運動員對比賽的控制能力,連續參加比賽的能力為目的,選取比賽的間隔時間要根據重大比賽的競賽日程、比賽輪次、比賽時間、比賽地點有目的地選擇。尤其是短距離項目,在幾天時間里要連續參加3~4場的比賽,對運動員的體能、心理承受能力,對比賽的把握、控制能力都是嚴重考驗。預賽或及格賽中能創造較好成績,但在以后的比賽輪次中卻是越比越差,這是我國運動員參加重大比賽時(尤其是國際比賽)多數表現出來的通?。?]。2004年劉翔在準備雅典奧運會時,孫海平教練特意在歐洲選取了四場和奧運會各輪次間隔差不多的比賽(法國站、克羅地亞、意大利羅馬、意大利帕多瓦)[4],檢查劉翔專項體能儲備,比賽間隔訓練,恢復是否達到比賽的要求。因此要做到在一年中至少有一次選取的幾場比賽的間隔和重大比賽各輪次之間的時間間隔相一致。
無重大比賽年運動員的比賽是應該較為平均的分配到全年訓練各個時期,“以賽代練”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通過比賽不斷強化運動員的訓練動機,使其在整個訓練中.保持較為理想的訓練動機強度,避免由于長時間訓練沒有比賽造成運動員對訓練失去積極性,厭倦訓練;2)通過比賽檢驗運動訓練的效果,并根據比賽反饋信息不斷修訂訓練計劃,改變訓練方法、手段,提高處理比賽過程中突發事件的能力;3)提高運動員對比賽勝、敗的心理承受能力,運動員對比賽勝利與失敗能否作出正確評價,將直接影響其以后的訓練效果。
由于傳統周期理論的產生受年代的限制,當時提出的有些理論存在著局限性,需要修正也是必然的[5][10];它從產生至今,包括馬特維耶夫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學者都對其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前后提出的訓練個體化的問題。因而對運動訓練周期理論不應該簡單地否定,應當把運動訓練周期理論作為一種訓練思想來對待。隨著運動訓練實踐的發展、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科學的整體進步,人們對運動訓練過程的認識出現不同的觀點是必然的。對周期理論和其他學者對訓練過程的認識應持同樣的科學態度,應在分析、比較和嚴格的科學研究基礎上對運動訓練過程有更為科學的認識。
筆者認為,運動訓練的周期理論是運動訓練中極其重要的問題,目前尚存在著許多亟待進一步認識與澄清的問題。現在不是去全盤否定原有理論存在的客觀性,而是必須用發展的觀點,根據現階段的賽制變革及各專項訓練實踐的成功經驗,不斷總結完善實踐,揭示規律,充實理論,從而使理論更上一層樓,使之更準確地指導各專項目前或將來的訓練實踐。
[1]陳小平.對馬特維耶夫“訓練周期”理論的審視[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4):6 -9.
[2]張超.“以賽帶練”的理論基礎及控制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7,(2).
[3]金健秋,等.當代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對周期理論的質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5):89 -91.
[4]孔強.從劉翔的成功談訓練周期理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4).
[5]延峰,陸峰.對訓練分期問題研究的認識[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1).
[6]朱曉霞,包云.對優秀田徑運動員訓練周期理論的重新審視[J].湖北體育科技,2006,(1).
[7]陳小平.德國訓練學熱點問題研究述評[J].體育科學,2001,(3).
[6]鄭曉鴻.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發展回顧[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4).
[7]張世林.運動訓練周期理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0,(4).
[8]謝慧松.我國體育院校田徑專項訓練周期理論特征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5).
[9]林衛國,周錦琳,王紅英.現代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262 -265.
[10]金健秋,楊克新,劉強.運動訓練周期理論辨析[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1(4):313.
[11]茅鵬.運動訓練新思路[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12]鄧成濤.運動訓練周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J].遼寧體育科技,2004,(6).
Cycle training theor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veral issues
XUN Da-che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Inner Mongolia,China)
Cycle training theory is just one of many training theories.By its own limitations,it can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a certain range.In practice,many people tend to explain all the problems used the theory.As a result,there is many confusions inevitably.Sports training is a system engineering.You should consider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make them organic,scientific,systematic together in training.In addition,exercise training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trainer’s experience,knowledge structure,and his own high-level sports experience.Only in this way,can it play a better role.In this paper,we explain a number of one-sided understanding for cycle theory and put forward our views.
cycle training;competitive state;instead of training for competitions;training adaptation;over-recovery;exercise load
G808.1
A
1009-9840(2010)04-0010-03
2010-05-07
徐大成(1980- ),內蒙古海拉爾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田徑教學與訓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