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釋真實世界的財務問題時,您是否也經常面臨“并非合理有效”的尷尬局面?這是一個跳出財務的“財務話題”,也是CFO們談論頗多的話題。
主流財務理論在數理化、模型化的發展過程中,忽略了對財務問題進行心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深刻理解。而在具體的財務實踐中,人們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這些因素的深刻影響,也正是這種影響,導致了人們在從事財務活動時的典型差異性。
在這種境況下,研究和探索心理和行為因素到底如何影響人類的財務行為,以便更好地解釋和預測人們所從事的財務決策行為,填補主流財務理論在解釋真實世界財務問題時所形成的“空隙”,就顯得必要且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財務思想—行為財務。
行為財務的核心是財務主體的價值觀念及其影響因素,而價值觀念又必然會對財務信息的處理流程和管理產生影響,包括對人們的動機形成、生產水平、決策行為、利益分配的影響。為此,行為財務理論更加側重于,幫助人們認識和了解在財務決策過程中存在的心理缺陷或心理影響因子,以便意識到參與財務決策的博弈各方,存在的心理活動變化及其對決策結果會產生的一定影響和作用。
行為財務以人類行為的有限理性為基礎,解釋經濟活動中與理性選擇相悖的財務實踐,是在接受主流財務理論關于人類行為具有“效用最大化”取向的前提下,以“現實人假設”為依據,所進行的理論修正和補充,豐富其分析問題的視角,解釋異常財務行為或財務現象。
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往往體現在過度樂觀和自信,影響資本配置行為及績效評價,有可能導致過度的兼并收購和過高的收購價格。誠然,樂觀和自信的投資行為有增加公司價值的一面,但在產品市場競爭和資本市場不完美的條件下,與理性的融資行為整合,很可能增加公司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從而破壞公司長期健康發展和資本增值。
實際工作中,運用行為財務的思想,調整管理思想與管理手段,能夠化解財務行為的“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規范管理層對現金流的支配、約束管理層的非理性行為、增強資本市場的有效性以及加強投資者教育和管理層培訓力度,提升財務行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