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守
統一產權市場還需上下求索
□/李大守

從2004年2月《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暫行辦法》實施以來,統一產權市場的努力就沒停止過,但主觀努力受到客觀條塊分割和產權市場多樣性等掣肘,效率和作用也受到制約。
統一產權市場,可以更好地規范交易行為,擴大交易規模,提高市場功能和效率。可是在實踐中,市場統一的程度和范圍受到相關因素的制約。因此,產權市場的統一必須與相關因素、條件相適應。
(一)從上到下的探索
3號令及其配套文件就是大統一的市場規劃:一是不分級別、地域、行業和隸屬關系或出資人,凡企業國有產權轉讓都必須進場交易;二是超越了國有資產分級管理的規定,全國選擇確定的64家產權交易機構主要分布于省、區和直轄市,旨在建立以省、區和直轄市為主體的產權市場。《國有資產法》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同樣要求不分級別、地域、行業和隸屬關系或出資人,凡企業國有產權轉讓都必須進場交易。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說明對產權市場統一的內容更加具體,區域范圍進一步擴大。上述產權交易的重要法規,都反映了統一產權市場的意志。
(二)從下到上的探索
3號令實施以來,各地對統一產權市場作了積極探索。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京、津、滬、渝四直轄市,在本轄區整合、統一了產權市場;二是京、津、滬三家產權交易機構根據《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統一了中央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和京、津、滬三地企業國有產權的交易規則;三是少數省份按統一監管機構、統一交易規則、統一發布信息、統一審核鑒證、統一收費標準等模式,整合、統一本省產權市場;四是建立了多家區域性產權市場,如長江流域產權交易共同市場、北方產權交易共同市場等,促進了省、區和市之間產權交易的合作與交流。經過7年努力,上述第一、二方面實現了統一;第三方面有個別省份、個別方面實現了統一;第四方面基本談不上統一,只是方便合作與交流。
(一)塊的分割
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作為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份,市場體系受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和《國有資產法》規定,企業國有資產分為中央、省市區、設區市、自治州和縣市四級管理;中央和省市區兩級均單獨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大部分設區市、自治州單設機構,縣市級一般不單設。產權交易機構與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相適應,大部設區市、自治州設有產權交易機構。直轄市由于轄區范圍小而不設產權交易機構,因此直轄市整合、統一產權市場相對順利。而省、市、自治區轄區范圍總體較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產權交易機構比較健全,自成體系,因此跨省份的產權市場目前還難以整合形成。
(二)條的分割
不同類別的產權經營、流動等所依據的法規不同,監管機構也不同,形成條條管理。土地使用權、企業國有產權、礦產權、林權、房產交易、車輛交易、船舶交易等,分別屬于不同的監管機構,有的已形成單獨的交易市場,限制了產權市場統一范圍。特別是2008年3月,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在天津濱海新區設立股權交易市場。在產權交易的許多品種中,股權的流動性、標準性、統一性都比較高,業內強調統一產權市場主要是基于對股權交易特點的研究,把股權交易從產權市場分離出來后,產權市場的統一性將進一步降低,而凸顯市場割據特征。
(三)法律規范
3號令屬國務院部門規章,法規效力與省、區、市政府制定的地方規章相當。地方政府規章依據法律或國務院行政法規等,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的產權交易地方性規章可能與3號令有不一致的地方。不同省、區、市制定的產權交易法規也有不同,因此影響全國統一的產權市場的整合與形成。由于《招投標法》、《拍賣法》、《土地法》、《證券法》等許多法律、法規的效力高于3號令,相應的產權交易方式、操作規則、程序便難以完全根據3號令統一它們。在市場細化過程中有的依據《土地法》、《證券法》等法規,把土地使用權交易、股權交易從產權市場中分離出來。
產權市場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萌芽、發展,初期統一性較差。自2004年2月“3號令”實施,產權市場開始整合,統一性增強。科技進步對產權市場統一產生積極的作用。交通發達、信息交流便捷、各類生產要素流動性增強,異地聯系和經營管理費用成本降低,有利于產權市場統一半徑擴大。特別是近年來推廣應用電子(網絡)競價交易,方便了異地交易,方便了產權機構之間的合作,對產權市場的整合和統一都有積極的作用。但是近兩年,產權市場細分趨勢顯現,又限制了市場統一范圍。而產權市場本身具有的多樣性更使統一的難度加大。
(一)產權交易機構多樣
與產權機構性質相關,對產權市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產權市場是資本市場,相應的產權機構屬企業單位;第二種認為產權交易主要是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防止交易中腐敗現象,是政府職能的延伸,相應的產權機構屬事業單位;第三種認為產權交易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資本市場,如股權交易,另一部分不是資本市場,如行政事業單位產權交易。與第三種觀點相適應,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把股權交易分離出來,建立了股權交易市場。
產權機構性質不統一,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同一市場由不同性質的機構組成,監管層是地方國資委,屬行政機構,運營層是產權交易機構,屬事業單位(少部分為企業),經營層經紀機構,屬企業單位。二是不同市場的機構性質不同,如廣州市產權交易所為企業單位,交易品種絕大部分為非國有產權,業務以投行為主,從企業重組策劃開始到交易交割為止,項目周期較長,一般半年到2年,收費由雙方商定,并且根據項目交易的難易程度、效益多少、周期長短不同,收費差別較大;廈門市產權交易中心為事業單位,不收費,交易品種絕大部分為國有或公有產權,只做交易環節,從產權交易公告開始到交割為止,項目周期較短,一般1到2個月。三是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的隸屬不同,大多隸屬國資委,也有的隸屬財政部門,個別的還隸屬發改委。
(二)運作模式及交易方式多樣
一是運作模式多樣,主要分為會員制和非會員制。會員制主要分為封閉型會員制,如天津、上海,符合條件的企業法人購買席位成為會員,非會員通過會員才能開展產權交易活動;開放型會員制,如四川,除會員外,非會員也可以從事產權交易活動;會員制公司制,如北京,由幾個出資者共同出資組成股份有限公司,設立會員席位。非會員制主要分為公司制,如深圳、武漢,由幾個出資者共同出資組成有限公司,不設會員席位,由下屬中介機構為產權交易提供服務;總分式,如江西,中心所加分支機構,或總公司加分公司;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管理,如廈門市產權交易中心,由政府部門規定其職能,為產權交易提供服務;項目合作制,與合作方之間沒有固定的關系,根據各方與項目的聯系情況,分工負責,為產權交易提供服務。
二是交易方式多樣,主要有協議轉讓、招標、拍賣、電子(網絡)競價和其他公開競價方式等。在實際工作中,有的還把上述交易方式組合應用,創新成組合式的交易方式,如招標加電子(網絡)競價方式,評審加價方式、多輪競價方式等。由于交易方式或運作模式不同,具體的交易規則和程序也不同。
(三)交易客體(標的)多樣
交易標的多樣性是產權市場多樣性的根本原因。產權類別很多,劃分的標準、方法也有多種,主要有:按產權定義分為物權、股權、債權和知識產權;按參與生產經營情況分為經營性產權、非經營性產權和資源類產權;按共有情況分為私有產權、公有產權、國有產權等。各類產權中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如債權可分為企業發行形成的企業債權、企業經營過程形成的不良資產債權等等,它們的標準性、流動性差別就非常大。每一產權按權項又可分為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等,并且可以分離交易。不同類別的產權經營、流動等所依據的法規不同,不同特性的產權適用的交易方式、程序也不同。由于交易標的品種繁多,特性各異,因此產權市場統一的難度大,統一的深度和廣度受限制。
要使市場高度統一,必須運用更多的行政手段,勢必影響市場主體積極性的發揮,激發統一與被統一的矛盾。當條件具備時,我們必須積極推動產權市場統一,以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效率;如果條件不具備,過度統一將降低市場效率,或者統一進程難以進行,甚至對市場建設起到破壞作用。因此,要探索、研究產權市場統一的臨界點。
產權市場統一有多個方面,如統一監管機構、統一交易規則、統一發布信息、統一審核鑒證、統一收費標準等等。它們統一的條件、難度等差別較大,如全國統一信息發布容易做到,只要建設一個全國統一信息發布的平臺,規定全國各產權交易機構都必須在同一平臺發布信息。但全國統一審核鑒證、統一收費標準等目前就做不到。以統一收費標準為例,有的產權機構是事業單位,不收費;在企業機構中,會員制與非會員制收費標準也不一樣;同一市場不同類型的項目收費標準也不同。
從交易品種分析,股權與知識產權、實物產權等比較,標準性、流動性、統一性都比較強,但是否建立全國統一的股權市場呢?2008年國務院批準在天津濱海新區設立全國統一的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可是2009年國務院又分別批準重慶、成都、上海等地成立股權交易市場。由此可見,股權交易市場應該是區域性的資本市場。股權市場與證券市場相比,掛牌企業的知名度、規模、盈利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信息透明度等一般都不如上市公司,難以形成公允價值,投資者必須到實地考察,取得完整、準確的信息比較困難且成本較高。因此,股權市場定位為區域性資本市場比較適合,既方便投資者,又有利于發揮地方建設區域性資本市場的積極性。
市場擴張和統一必須考慮管理、技術、費用和成本等問題。以總部加分支機構模式為例,產權交易本來就是微利行業,分支機構管理水平和專業水平又比總部低,在利益分配上分支機構處于弱勢,有的得不到應有的財力支持,沒有積極性,存在統一與被統一的矛盾。有的地方交易量小,分支機構徒有虛名,市場統一無從談起;而交易量大的地方則可能獨立組建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脫離原來的市場體系,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千差萬別,因此產權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應該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謀劃。
福建省產權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