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波
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
—— 產權交易
□/趙書波
文化產權交易是產權領域的一個新生事物。2009年 6月15日,我國第一家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正式揭牌,此后,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遼寧沈陽文化知識產權交易所等文化產權交易所相繼成立,國家級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也正在申報過程中。這些文化產權交易所的預設作用是“運用產權交易方式和規范化的市場運作,推動各類所有制文化企業資產重組、跨國融資并購等工作,通過產權交易、信息披露、投融資服務等方式為各類文化產權主體提供定價、資本進出通道”。

文化產權交易的實踐已經開始,但理論研究尚未啟動。筆者認為,對于文化產權交易的研究有必要首先認清其作用的機制和存在的價值。
“產權”的英文術語是propertyright或者propertyrights,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沒有明確規定這一概念的含義。《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產權“亦稱財產所有權,是指存在于任何客體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出借權、轉讓權、用盡權、消費權和其他與財產有關的權利”。作為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甚至沒有明確定義過產權。登姆塞茨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實上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的合理預期。這些預期通過社會的法律、習慣和道德得到表達。產權包括一個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碑a權的定義很多,一個被羅馬法、普通法、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現行法律和經濟研究者基本同意的產權定義為:產權不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由此可見,產權本質是人與人基于“物”的關系。簡單來講,文化產權即人與人基于“文化相關物”的關系。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一直都是沿著產權的思路進行的,無論是農村承包責任制、股份制改革、住房體制改革等等,歸結到底都會落實到產權上。那么對于文化體制改革來說,文化產權當然就是改革發展的抓手。文化產業要發展,就要市場化交易。文化體制改革持續深入為文化產權交易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文化產權是對“文化相關物”即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利用市場平臺進行重新分配,通過設立文化產權交易所進行公開交易,一方面,可以使得文化產權交易信息公開化,打通與大眾溝通的渠道,增加交易透明度;另一方面,使偶然性交易變為一種常態的市場交易,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形成規模集約效應。
文化企業重組的本質是對文化企業生產力的重組,既是對企業經營者、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生產管理和技術的重組,也是對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即產權資本的重組。文化產權交易就是文化市場中“受益或受損的權利”的交易,實質是文化市場中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權利的交易。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基本功能是信息集聚、價格發現、融資渠道、制度規范、中介服務,以此實現文化企業的產業要素跨區域流動、優化文化相關資產結構、促進地區間資源整合的目的。
從現實來看,在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進行的這次大規模的文化企業兼并重組涵蓋非常廣泛,包括新聞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和網絡文化服務及休閑娛樂服務、文化藝術經紀和市場服務及文化用品產品服務、各類版權服務、文物及藝術品收藏、數字軟件與設計及公關咨詢策劃、創意產業與品牌時尚等,但各門類企業都有幾個共同之處:其一是具有創新性,與版權相關,但又不是以版權為核心產權;其二是需要融資,與資本市場相關,但又不是充分、透明、自由的融資主體。文化產權交易正好滿足了這種需要。眾所周知,中國的上市公司只局限在擁有穩定商業模式和現金流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中。大中型文化企業可以通過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來獲得發展資金,通過樹立品牌來吸引版權所有人上門談判。但更多的中小型文化企業不具有上市資格,很難直接融資,也不可能吸引版權人來主動兜售版權。所以,中小型文化企業有必要借助文化產權交易所來進行要素補充。此外,大型文化企業為了兼并中小型文化企業以及購買文化項目,也有必要在文化產權市場進行交易。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出現順應了文化產權交易的需要。
由于產業集聚的外部規模經濟優勢,使得身處其中的每個主體的產權的外部性集聚在一塊,形成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新基因。產業集聚區內的主體都能分享一系列的比如生產、銷售、信息等方面的外部經濟效益,由此使集群內企業運營成本整體低于集群外的企業成本。成本的下降一是來源于該群體所有成員分享對每一位顧客的服務,比如各地影視基地的打造;二是通過地理集中,降低了供應商(藝術家)和顧客信息交流和搜尋的成本;三是產業集聚區擁有大量的創意人才、中介機構和技術信息,創新資源豐富,比其他地區有更快的文化創新速度。所以,文化產權的外部性是文化產業集聚的重要原因。
在北京、廣東、江浙等地,由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漸漸出現一批同類企業集聚、產業鏈條完整的文化產業“塊狀經濟”。此外,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范周教授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在市場經濟并不發達的西部地區,部分文化產業也呈現集聚特點。在四川省,文化產業園群體中就出現文化創意產業園、電影主題樂園、影視基地、旅游風情演出、文化小鎮等多種主題區。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大量涌現,是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體現,它改變了以往文化產業領域層次低、布局散、發展無序的狀態,讓產業在集聚中迸發了強大的能量。但當前園區同質化現象嚴重,文化產業集聚區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逐漸顯現。
根據產權經濟學理論,產權交易是要產生交易成本的,“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發生的成本、為達成一項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和事后發生的監督、貫徹該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它區別于生產成本,即為執行合同而發生的成本”。為了減少機會成本或提高效益,就出現了介于企業、市場兩者之間的組織或機構。文化產業集聚區就是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組織。然而任何規定的區域內,產權資源都是有限的,過分集聚會帶來區域內過分擁擠的現象,導致其要素成本上升,產生文化產業集聚不經濟性。當這種集聚不經濟性超過集群內部的分工協作所帶來的競爭優勢時,將部分生產環節外包給區域外其它的集群,或加強與跨區域集群之間的合作互動,將成為必然選擇,這就出現了文化產業的跨區域聯合。所以,文化產權交易費用的節省是跨區域聯合的動力。
自2008年5月,江蘇新華發行集團以2.3 億元現金支付海南省新華書店集團改革成本,占注冊資本的51%,雙方合資組建了全國跨地區資產重組的第一個文化產業集團——海南鳳凰新華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此后多家新華發行集團走上跨區域聯合之路。2010年,上海文廣旗下的第一財經頻道落地寧夏衛視,隸屬湖南廣播電視臺的湖南經視部分節目也已在青海衛視開播。這表明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在體制內跨區域合作已經開始了。自2005年川黔渝聯手打造“貴陽—遵義—廣安—重慶”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以來,西南地區紅色旅游迅速升溫。這些跨區域合作的背后都是文化產權的整合,是交易費用原理下的實踐。
影視公司、出版社、傳媒企業、畫廊等藝術機構,具備大量文化和藝術作品生產、鑒別經驗,通常固定資產有限,但無形資產龐大。如何對要交易的文化產品產權進行價值評估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也是文化產權交易的難點所在。據報道,目前財政部會同國家版權局正在進行與無形資產評估有關的研究工作,計劃推出產權價值評估體系,自上而下為文化產權交易提供一套行業標準。但是這套體系從幾年前便開始醞釀,至今難以出臺,難產的過程說明了為文化產品進行科學合理的定價仍是文化產權交易所發展的攔路虎。文化產權定價難的問題不只是一個定價標準的問題,還是一個文化市場結構性問題。由于介于政府和市場之間的第三部門發展不成熟,在我國文化產權市場很難找到使交易雙方都信服的評估機構,造成文化產權無價或亂定價的現象。所以,文化產權交易有待于加強文化市場中第三部門的建設。從產權理論來看,我國文化產權交易是實現產業兼并重組,實現文化產業集聚,實現文化產業跨區域聯合的動力,發展文化產權交易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從目前現實來看,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表面光鮮而實際慘淡,這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單獨設立文化產權交易所能否擔當起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對接的重任,能否完成文化體制改革中文化產權合理流動的使命,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第三部門在文化產權交易中的作用。
文化產業市場中的競爭不僅是物質、資本的競爭,也是人才、品牌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的競爭,是文化企業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綜合實力的競爭。文化企業需要的生產要素中,資本、空間的需求很小,關鍵的是創意人才和知識產權。文化產權交易是促進區際人才、資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的必要途徑,是建立區域性共同文化市場的橋梁。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