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及
司法拍賣管理方式應該改革
□/丁及
在司法拍賣過程中,如何搭建“法槌”與“拍賣槌”之間,“拍賣槌”與“競買人”之間,“競買人”與“競買人”之間的隔離墻,是消除司法工作人員與拍賣機構串通謀取私利、被執行人與相關方串通阻撓拍賣、競買人與相關方串通操縱市場等“亂像”的當務之急。
司法拍賣是法院強制執行中的重要環節,通常認為通過市場競價方式,對被執行人財產進行處置,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在利益驅動下,拍賣場內的控場行為、串標圍標、關聯交易,涉訟資產流標、賤賣等財產處置活動中的亂象時有發生。這些揮之不去的頑疾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司法拍賣,也侵蝕著司法隊伍的廉潔性。有統計表明,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民商事案件進入執行程序的比例越來越高,大約60%生效判決進入執行程序。在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中,80%左右涉案財產是房地產等不動產。這些巨量財產的變現,在法院財產處置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司法拍賣的方式實現。面對數量如此之多,價值如此巨大的財產處置,可以想見如果操作不當,規范不嚴格,必然會為暗箱操作留下空間,由此帶來的腐敗陰影,就會完全籠罩財產處置活動的始終。
針對司法拍賣中的種種不正常現象,最高人民法院基于有利于實現司法拍賣資產變現的最大化、有利于維護司法拍賣秩序、有利于防范法院內部滋生腐敗、促進法院系統廉政建設的考量,去年出臺了《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和變賣工作的若干規定》,通過歸口管理司法評估拍賣,公開編制中介機構名冊,隨機確定評估拍賣機構,強化部門監督、社會監督、當事人監督等項舉措,有效地切斷了法院工作人員與拍賣機構之間可能存在的利益關聯。筆者在從事司法委托管理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正是由于法院的財產處置工作在公開透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有力地維護了司法廉潔,而且對于指導各級法院創造性開展司法委托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方向引領作用。
但是我們也發現由于上述規定把注意重點放在了在財產處置環節上切斷法官與拍賣公司、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聯方面,而拍賣公司與競買人之間、競買人與競買人之間的各種利益關聯的限制性管理規定卻鮮有涉及,對于規制傳統拍賣模式下頻頻發生的競買人妨害強制拍賣現象的防范性監管規定和制裁性措施也有所欠缺。而在司法實踐中,縱觀媒體披露出的各地法院司法拍賣中表現出來的不正常現象,我們發現,諸如競買人妨害強制拍賣的行為等“攪局”現象正在呈現多發易發的趨勢。如競買人間的串同作弊、非正常流拍甚至黑惡勢力介入,并逐漸演變為妨礙司法拍賣正常進行的幾大癥結,這些不正常的行為已經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拍賣的公信力和案件當事人的財產利益。
透過競買人妨害強制拍賣的表現方式,可以看出現行司法委托拍賣機制存在的局限,以及傳統拍賣方式根本無力應對妨礙司法拍賣的不正當行為。面對這些涉及法院與拍賣機構、競買人、財產所有人等諸多法律關系如何進一步理順等法律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則極有必要檢討現行強制拍賣機制的不足,順應司法改革的大趨勢,變革傳統的拍賣管理方式,深化認識法院委托拍賣行為的法律屬性,并在制度層面上加以完善、創新。
筆者建議在司法拍賣管理機制方面予以適當調整,具體講就是在治理思路上應當把切斷在法院委托拍賣活動中各方非法利益鏈條作為切入點,使司法拍賣回歸公益性的本質;在監管手段上從完善并嚴格管理細節入手,改進制約機制的制度設計,以期達到有效治理的目的。

(一)調整現行司法委托管理機制,引入第三方制約機制
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規定,以往的司法拍賣主要是委托拍賣機構單方完成法院財產處置行為,由于這種委托模式不能完全切斷法院與拍賣機構、拍賣機構與競買人、競買人與競買人之間的利益關聯,導致法院的財產處置事務成為風險度極大的一項工作。因此有必要從阻斷利益傳送渠道的思路上加以改進,引入第三方參與法院的司法拍賣活動。具體講就是考慮引入國資委指定的產權交易機構作為第三方,充分發揮產權交易機構所具有的信息平臺廣闊、交易體系管理規范、能提供電子競價交易平臺等技術優勢,形成法院、產權交易機構與拍賣機構三方既有協作又相互制約的格局。在保證阻斷法院與拍賣機構、當事人利益鏈條的基礎上,同時切斷競買人與拍賣機構可能存在的利益鏈條。重慶市法院系統將司法拍賣全部納入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的司法拍賣委托新機制實行兩年后的實際效果表明,該機制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拍賣委托模式下屢屢出現的利益輸送、內幕交易等棘手問題。
(二)建立責權相對應的第三方監督機制
在競買人登記、保證金收取環節中,通行的模式是法院、拍賣機構工作人員共同介入,以拍賣機構主導。實踐表明,這種多方介入司法拍賣重點環節的管理方式,根本談不上競買人信息保密。在例行的司法拍賣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拍賣會舉行前,真實的意向買家與不真實的意向買家已經私下秘密接觸,完成壓低拍賣價格的場外溝通,從而形成關聯交易、內幕交易,最終導致司法拍賣的公信力和案件當事人的財產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因此完全有必要明確司法拍賣對競買人登記,保證金收取等關鍵環節采取保密措施,徹底割斷競買人之間相互串聯、溝通信息的渠道。筆者主張,可以考慮賦予產權交易機構責權,建立由產權交易機構主導的競買人登記,保證金收取等保密制度,最大可能地減少泄露競買人信息的渠道。
在具體管理工作中,應當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競買登記工作由提供交易平臺的產權交易機構主導,拍賣機構委托產權交易機構代為進行。拍賣會之前,拍賣機構不過問競買人登記情況,法院工作人員非因重大監督事由亦不過問;二是交納保證金、競買者名單,一律由產權交易機構直接掌控、審核,法院財務人員非因重大監督事由不得過問。
(三)嚴格待拍財產信息披露環節
法院應當對拍賣機構規定信息披露的方式,不允許受托機構自行決定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時間,更不允許拍賣機構擅自解釋拍賣物現狀和瑕疵,將拍賣財產信息全面陽光披露,阻斷各種不正當傳播信息渠道。在實行產權交易機構為第三方后,由其提供統一的媒體發布平臺。
應當注意的管理細節是,產權交易機構介入司法拍賣后,統一信息披露的資料,并要求產權交易機構代表拍賣機構在拍賣登記以及拍賣中必須向每名競買人明示,在拍賣前競買人也應當在簽署拍賣規則或領取競拍資料時,明示已經全面無誤地知悉信息披露資料,即“陽光披露為主,兩個明示為輔”。最大限度地使咨詢者獲得真實的財產信息,從而公平地進行競買登記。同時要求拍賣機構在《拍賣規則》或《拍賣須知》中,重點明確拍賣成交后發現有礙拍賣成立的行為予以撤銷拍賣的保留條件。對于有礙拍賣成立的行為應當予以列舉并事先告知競買人。
(四)引入拍賣保留價保密制度
在待拍財產的定價環節,委托業務庭可以在法律允許的框架下充分運用拍賣保留價的保密制度。因為在強制拍賣中,保留價保密,讓其無規律可循,可以增強拍賣現場的不確定因素,刺激競買人積極參與競價活動,充分地自由競價,從而達到待拍財產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的。
(五)革新拍賣競價方式和確認成交方式
充分借重電子競價的技術優勢,從由拍賣師主持、競買人舉牌競價、傳統的“三聲叫賣”確認成交模式逐步過渡到拍賣師主持(或者直接由法院主持,主要指法院變賣活動),競買人電子競價,電子競價系統確認成交的方式,從而杜絕或最大限度地減少強制拍賣中可能產生的各種人為因素,嚴格控制拍賣機構進行無節制的商業運作,真正實現陽光拍賣。
(六)加強現場及入場人員管理
拍賣現場管理環節中,競買人入場后,產權交易機構的工作人員可以現場隨機指定交易席位,競買人之間應互相隔開安全距離,防止在舉牌競價的方式下,競買人在競價中受他人干擾舉牌受限。當案件當事人和有利害關系的案外人人數較多時,應當指定入場代表,進場后必須就座于指定位置,以防其對財產被強行處置心懷不滿而滋生事端。每個競拍號牌限定兩人入場,其他與拍賣無關人員一律不得進入拍賣現場。采取電子競價方式的,應當注意電子報價終端的封閉性,具體可由產權交易機構提供相對封閉的房間作為電子競價終端的報價場所,杜絕現場串聯的情況發生。
在拍賣現場監管方面,拍賣會場內以及電子報價終端競買人所進行的全部與拍賣有關的活動必須全程錄音、錄像,攝錄者不得對現場音像資料進行剪輯。
(七)設立統一的拍賣場所
為徹底矯治目前強制拍賣由各拍賣行分別進行并自行確定拍賣場所帶來的弊病,建議強制拍賣應當統一在法院指定的固定場所進行。最為理想的是如果成功引入第三方交易平臺后,由交易平臺的提供者設立統一的拍賣大廳或相對封閉的具有電子聲像監控系統的電子競價房間,由其派出技術人員負責現場監控、錄音、錄像。如果能夠實現這一設想,則非常有利于法院對整個拍賣過程的監控以及對拍賣秩序的維護,同時有效地防止競買人的現場串通和黑社會對于拍賣現場的攪局。
(八)加大對競買人妨害拍賣行為的處罰力度
強制拍賣是執行程序的重要環節,對強制拍賣的妨礙就是對強制執行的妨礙。在目前對競買人妨害拍賣行為尚無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中妨礙執行部分的相關規定加大處罰力度。
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