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強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430070)
我國都市工業園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為例
戴東強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430070)
以“產業集群”作為都市工業園發展模式研究的切入點,從產業集群模式的背景及意義出發,通過研究都市工業園產業集群模式的框架內容及運行機制,深入剖析我國都市園的發展模式,同時針對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進行實證分析。
都市工業園 產業集群 上海張江
“產業集群”概念是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首次提出的,是指特定區域中相互競爭又相互依賴的企業、專業化和服務化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相關機構共同組成的群體,同時還可延伸至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制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政府等社會團體與機構。而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則是通過產業成群集中發展的方式,將某一具有優勢的主導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并進行產業鏈的延伸,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規模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的目的,從而形成網絡形式的有機整體。[1]
產業集群模式在當今世界范圍內運用非常廣泛,為世界各國區域經濟發展、行業部門規劃、企業之間協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在我國也有許多都市工業園采用該模式進行園區建設及產業發展,如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連云港市工業園、濱海沿海工業園等。不同于傳統都市工業園以政府為主導建設而成,這些園區采取的是以政府引導、企業自身聚集的方式發展而來的,企業的自主創新性、園區根植性更強,也更利于產業集聚資源優勢形成規模發展。以下集中探討在我國都市工業園中逐步形成并有效運行的產業集群模式的內涵。

圖1 產業集群導向的都市工業園區發展框架結構圖
產業集群模式是在政府引導、企業自發的推動下,達到整合產業生產網絡和優勢資源的目的。園區企業通過內外因驅使,形成一種資源集聚、分工與協作、區域集聚和資源共享的長效、穩定的利益共同體,以推進產業規模發展。同時依托于產業鏈上下游的鏈接及相關配套產業形成多產業集聚,繼而通過多產業集聚的內部協同效應和自強化機制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工業園區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強化的多產業集聚促進多條產業鏈的共同發展和產業聯盟的增加,形成區域規?;l展,提升園區品牌效應,框架圖如圖1所示。該產業集群導向模式適合有一定企業、產業集聚基礎,并且彼此間具有高度分工協作關系的區域產業發展。
1.2.1 資金集群 園內主要通過政府政策導向、園外投資進駐、園內企業合作、金融機構調配等方式實現資金的高度調動和集中,并通過合理的二次分配促進園區資金得以有效利用,促進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1.2.2 技術集聚 園區技術集聚主要通過技術滲透形成。在園區資源集聚的基礎上,通過新技術向傳統產業和相關產業的滲透,實現技術和創新技術在園區的共享,使園區逐步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
1.2.3 人才集群 園區內人才的聚集主要是以地區豐富的高學歷人才數量為依托,園區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吸引更多科技人才進入企業,并經由企業間有效的交流合作促進園中人才的緊密協作。再通過科研機構與高校的進駐實現產學研的有效整合,達到園區內外人才資源的高度集聚。
1.2.4 物流集群 園區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等方面的集聚并不是園區發展的最終目的,只有實現園區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園區的經濟、社會價值。因此園區在原材料供應、貨物運輸、銷售站點等物流中間環節實現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調運,實現園區物流集聚。
1.3.1 依托市場需求 該路徑強調園區企業進駐并逐漸集聚的市場主導性。根據地區內消費者市場的新要求,園區設定相應的政策扶持產業以鼓勵相關企業進駐,而企業也由當地市場及政策的吸引主動進入園區開展生產營運。逐漸增多的企業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受自身限制無法填補整個市場空缺,因而企業之間逐步形成相互協作的統一整體,促進企業間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產業集聚。
1.3.2 依托產業鏈發展 在企業進駐數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獲得高效的資源利用率和飛速的發展。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上下游產業的關系日益緊密,于是相關產業受到吸引陸續進駐,促使產業資源優勢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從而形成規模化產業鏈條,鞏固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1.3.3 依托產業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都市工業園大多設立在具有產業優勢的區域,因此園區在產業發展上既具有基礎性,也呈現一定側重性?;趥鹘y優勢產業的良好積淀,企業自主進駐園區的積極性和技術研發的創新性也高于其他毫無產業基礎的園區,因此以園區產業現有狀況進行深入發展也是形成產業集群的有效路徑之一。
1.3.4 依托適應性技術企業集聚[2]該路徑主要針對技術優勢明顯或無傳統產業基礎的園區。技術企業具有投入成本低,但收益高、產品附加值高、環保節能等特點,一旦形成規模將對整個地區乃至全國有深遠的影響力,且不易被輕易超越。但由于該路徑技術要求相當高,采取該路徑的園區一般數量較少但影響深遠。
在外部經濟、社會環境的共同影響下,園區新成立企業或原有企業通過產業鏈分解,促使一些創業者創建新的公司并依據產業鏈上的分工進行協作,產生協同效應,從而形成園區企業的集聚。在協作和競爭的作用下,園區圍繞主導產業的產業鏈,形成上下游生產、產品采購、轉包、研發、咨詢、中間服務等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最終形成產業集聚。[3]
隨著集聚效應的不斷擴大,工業園的產業集聚吸引專業化供應商和專業人才,聚集專業化信息,形成資源集聚效應,繼而推動專業化的市場和產業關聯度,促進在產業鏈條上下的銜接,強化園區支柱產業實力。[4]產業集群的競爭自強機制會引起在區域的集聚,形成產業聯盟。依托園區產業聯盟形成以產業價值鏈分工合作為主的產業關聯、以企業間競爭合作為主的企業關聯以及生產要素、優勢資源的共享和互補。依靠產業鏈上下游的支持,配套相關產業在區域內集聚,形成多產業集群,增強產業關聯性,從而較好地在企業間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實現整個區域的聚集效應。
通過產業鏈橫向、縱向的延伸和企業間分工協作的產業聯盟,能夠減少園區企業的盲目競爭,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園區品牌影響力,推動園區的不斷發展。
2.1.1 技術創新深入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一直將技術創新作為園區發展的核心。園區通過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結合園區內各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協作進行技術吸收與創新,形成上海張江獨有的科學技術實力,并逐步鑄就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①集成電路技術:自展訊通信有限公司自出研發中國第一個GSM/GPRS(2 G/2.5 G)起,上海張江便逐步成為集成電路技術的積極創新者和行業領航者。2009年園區給予集成電路產業的科技研發經費達30.5億元,較上年增長了12.2%,而集成電路專利申請達到2 075件,占專利申請數的90%以上,充分體現了園區對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創新的高度重視和產業強大的研發實力。
②生物醫藥技術:張江作為“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隨著近年來的迅速發展,現已為我國生物醫藥研發數量最多、國家新藥臨床研究最多的生物醫藥基地。2009年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共申請專利466項,其中發明專利達413項,占88.6%。同時,園內制成醫藥新產品229個,獲新藥證書50多個;在研藥物261種,其中創新類藥物品種127個,占比達到48.7%。
③軟件技術:上海張江專為軟件企業建有浦東軟件園,供各類軟件企業入駐?,F在的上海張江浦東軟件園已成為我國著名的軟件基地,園內涌現了一批具有自主研發力和行業影響力的企業,并參與了國際國內軟件標準SOA的制定,為我國的軟件業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09年,軟件產業科研活動經費支出達到19.25億元,較去年增長了39.0%。
2.1.2 人才引入廣泛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的發展離不開高科技人才的大規模引入。通過上海市政府大量的優惠政策和園區良好的發展前景的鼓勵和吸引,張江的人才數量不斷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張江從業人員已超過14萬人,同比增加13.4%,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72%,同時園內已有國家級專家204位,其中兩院院士人數達到26人。此外,累計園區內留學生人數達6 000余人,并創辦創新型企業600余家,占全區總企業數約1/3。人才的廣泛引入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保證,通過人才資源的集聚能夠有效推動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邁進。
2.1.3 產學研聯系緊密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一直致力于創新技術的研發。除了依靠企業自身的研發中心進行設計與革新,園區還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機構、高校,以產學研結合的方式促進技術創新的加速增長。2009年,張江已經擁有127家研發機構,并建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6家,占我國54所高新區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總數的7.89%。此外,園內已有30多家知名企業與12所高校共同培養300名研究生,且數量還在增加??梢?,上海張江在產學研合作上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企業研發中心、研究機構、高校的三力整合能有效促使園區內產業集聚效應的深化和提升,為產業及園區規?;l展提供良好的技術創新的基礎。
2.1.4 投融資形式多樣 上海市政府出臺了多類政策也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激活園內企業融資。如適時施行減稅免稅政策及行政服務“零收費”政策以吸引企業進駐并引入資金;設立風險基金,采用投資貼息、貸款貼息、補助資金等方式吸引企業或組織機構投資融資;建立擔保融資基金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為中小型企業發展提供擔保等。2009年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共吸引外資項目90個,合同金額達9.4億8美元;引進內資企業538家,內資注冊資本達到18.43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最高。同時,2009年也已經為30家企業完成了總額達2.353億元的融資擔保??梢姡虾T诖龠M張江園區投融資問題上政策類型多樣,成效顯著,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鏈支持。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導的國家級高技術產業示范區。園區產業的發展主要根據自身現狀和市場需求,逐步經歷了初期主要發展傳統產業、中期重點開發高新產業、后期積極拓展主導產業鏈3個階段:
2.2.1 傳統優勢產業強化期(2000年以前) 生物醫藥與軟件產業一直以來都是上海的重點支柱產業,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兩大產業以其持續的增長力和突出的經濟效益受到上海張江高科技園的重點培養和扶持。
2.2.2 高新產業市場機遇期(2000—2004年) 2000—2004年是上海張江的重要戰略發展期。園區敏銳察覺到世界范圍內正不斷興起并壯大的一系列新興產業,結合自身傳統技術優勢和企業發展意向,提出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軟件業統稱為上海張江的三大主導產業,積極鼓勵國內外優秀企業進駐,同時大力建設孵化基地,吸引大批中小企業入駐,有效促進三大產業資源的高度集聚。此外,園區還積極發展一批新興產業,如文化科技創意、信息安全、光電子及金融信息服務業等,大大推動園區經濟繁榮。
2.2.3 主導產業鏈條擴展期(2005年至今) 自2005年以來,園內在市場需求和產業自身發展的雙重推動下,主導產業鏈不斷向上下游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動了光電子、醫療器械、新能源與環保、數字出版等多個相關聯產業的發展,促使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產業鏈之間也形成了交匯,從而大大提高主導產業的競爭力,推動園區綜合經濟實力的提升。
張江一直緊跟時代脈搏和市場需要,逐步形成主導產業的集群效應,達到產業的大規模生產和高效率發展,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園區品牌效應的推廣。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依托于優越的地區經濟社會條件、優惠的政府政策扶持、企業的經濟效益驅動,大批企業入駐園內,在園內形成企業集群,并通過規模效應逐步形成集成電路、軟件與生物醫藥大三產業,在園內實現集群發展。
強大的企業集聚優勢和完善的園區服務體系促使園內充足的產業資源得以迅速集中并形成群體優勢和規模優勢,推動三大主導產業與其相關行業的關聯性提高,拉動產業上下游企業的迅速發展和互補,從而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而各產業鏈的延伸領域不斷擴大利于形成各產業鏈橫向、縱向的交叉關聯,并結合產業聯盟加深產業鏈的相關性,實現園區整體經濟競爭實力的提升。
產業集群與區域集群的不斷發展進一步推動了上海高科技園區實現園區整體的規模發展。在規?;瘓@區內,園內各企業得到更為有效的配套設施和機構的輔助,獲取更充足的資源配備并在更完善的技術研發平臺上進行交流合作,不斷提升技術的自主創新速率;園內主導產業通過產業聯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實現產業鏈不斷延伸發展,提升產業的競爭優勢;園區自身在企業不斷發展和產業不斷優化升級之下將贏得更高的品牌影響力,為進一步提高園區綜合實力提供了有力條件。目前,上海張江已獲得“張江藥谷”的稱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品牌效應。
當前,我國都市工業園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模式與機制的探討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本文選取我國都市工業園當前廣泛應用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從產業集群模式的主要框架內容及運行機制進行系統探究,并以上海張江高技術園區為例進行分析。目前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產業集群模式發展的較為合理、富有成效,其成功的產業集群模式對各都市工業園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今后的發展中,上海張江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產業鏈的交互程度、園區文化的培養能力、企業自主研發地位等問題的重視,實現園區更具科學化、規模化的發展?!?/p>
[1]寧鐘.企業集群理論的演進及其評述[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687-696.
[2]朱靜芬,史占中.我國高科技園區企業集群發展模式的探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3(6):13-18.
[3]洪文生.產業集群成因研究管窺[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23-25.
[4]雷朋.產業集聚與工業園區發展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81-93.
[5]莊謙漢,紀龍.產業集群助推張江新發展[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5(7):28-30.
[6]陳海嬰.基于產業集群理論的張江高科技園區競爭力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6.
20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