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 王俊秀執筆
你幸福嗎?
——2010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 王俊秀執筆
人們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有人覺得這樣的認識還不夠,提出作為終極目標還應該包括人類發展、公平正義。其實,人類發展的目標與個人幸福的追求本應該是一致的,發展的角度看幸福逐漸成為普遍接受的觀念。從上世紀70年代,不丹國王提出“國民幸福指數”這個概念,以取代“國民生產總值”。他們認為,政府施政應該以實現幸福為目標,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把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置于經濟發展之上。近年來,法國、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試圖將國民主觀幸福感納入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
在新的形勢下我國提出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就需要全面衡量人民基本福祉的現狀和發展變化,作為衡量各級政府業績的參照。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體幸福感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4800人中有74.2%的人回答傾向于認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選擇,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為12.3%。
(二)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調查結果顯示,兩性被調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異,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而回答“說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男性,男性和女性之間幸福感的差異在統計上達到顯著水平。
(三)不同年齡群體的幸福感差別不大
不同年齡組之間幸福感的差異不大,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平。“非常幸福”與“比較幸福”合計,比例最高的為70歲以上組,比例達到80%,最低的是30歲以下組,比例為70%;傾向于回答不幸福比例最高的是30歲以下組,“不太幸福”和“不幸福”比例之和為14.1%,最低的是70歲以上組,沒有人回答“不幸福”,6.7%的人回答“不太幸福”。
(四)大學本科、研究生幸福感最高
大學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調查者幸福感最高,職業高中、中專或技校學歷的被調查者幸福感最低。
(五)非農戶口居民幸福感高于農業戶口居民
傾向于感覺幸福的比例比較,本市非農戶口比例最高為77.8%,外地農業戶口比例最低,為68.9%,介于之間的本市農業戶口和外地非農業戶口居民比例接近,分別為70.5%和71.7%。
(六)學生和體制內就業者幸福感低
被調查對象中,傾向于幸福的比例對比,未就業組的比例最高,為80.6%,需要說明的是,未就業組多數為家務勞動者;其次是農村、城鎮企業主和自由職業組和農村務農和其他形式的農村就業組,比例分別為76.60%和75.20%;比例最低的是學生組和農村、城鎮國企、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組,比例分別為67.20%和68.70%。
(七)領導群體的幸福感最高
合計“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回答比例,從最高的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服務人員、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到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依次降低。
(八)直轄市居民傾向幸福評價的比例最高
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類型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越低。在總的幸福傾向上直轄市居民比例最高,其次是縣級市和首府或省會城市,地級市最低。
(九)東部居民幸福感最高,西部最低
無論是選擇“非常幸福”的比例還是“非常幸福”與“比較幸福”的比例之和都是東部最高,西部最低。而“不幸福”的比例則是東部最低,西部最高,唯一稍有變化的是傾向于不幸福的總的比例東部最低,中部最高。
(一)家庭因素
1.三口之家傾向幸福評價的比例最高
從一人到七人及以上家庭組中,傾向于幸福評價的比例,三口之家比例最高,其次是兩口之家四口之家,單人家庭比例最低。
2.離異居民幸福感最低
未婚居民傾向于幸福評價的比例為65.30%,已婚居民為77.40%,離異居民為53.10%,喪偶居民為61.70%。
3.有受教育子女成為幸福感正向影響
從有無子女受教育一項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高于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
4.贍養老人與否對幸福感影響不明顯
需要贍養老人居民組傾向與幸福評價的比例略高于不需要贍養老人居民組。但在“不太幸福”和“不幸福”上,前一組也高于后一組。
5.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
有自有住房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于租房居民組。
6.家庭收入
把被調查居民分為月收入1000元以下組、1001-2000元組、2001-5000元組、5001-10000元組和10000元以上組,結果發現幸福感評價與家庭收入高低有線性關系,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
(二)生活滿意度
生活滿意度是與幸福感非常接近的概念,在調查中要求被調查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況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居民幸福感評價隨著生活滿意度升高而升高。
對生活狀態“非常滿意”的居民中有63.4%的人感到“非常幸福”,33.9%的人感到“比較幸福”,二者之和高達97.3%;對生活狀態“比較滿意”的居民有10%的人覺得“非常幸福”,80.2%的人覺得“比較幸福”,二者之和為90.2%。
(三)未來預期
居民對未來預期越積極,幸福感越高。預期未來“會有很大改進”的居民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為39.5%,感到“比較幸福”的比例為52.5%;預期未來“會有一定改進”的居民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為10.1%,回答“比較幸福”的比例為72.3%。
(四)生活尊嚴
被調查者越認為自己的生活有尊嚴,他們的幸福感也越高。選擇“非常同意”自己生活得有尊嚴的居民中42.8%的人感到自己“非常幸福”,48.2%的人感到自己“比較幸福”,二者合計為91%;“同意”自己生活得有尊嚴的居民,9.5%的居民覺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幸福”,75.8%的居民覺得自己生活得“比較幸福”,二者合計為85.3%。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
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很復雜。研究發現,富足國家的人們明顯比那些貧窮國家的人們幸福。沒有任何富足國家的人們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國家中較高人均收入似乎并不對幸福值有太明顯的影響。而在低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過渡階段國家的人們對生活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
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經濟的發展并不能不斷升高人們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的,社會的發展應該以社會均衡發展為目標,致力于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經濟、生活狀況,提高全民整體幸福感。
(二)人口學變量與幸福感
許多研究顯示,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高于年輕人,但二者差異不大。有研究發現青年人和老年人幸福感高而中年人幸福感低,一些經濟學家也發現年齡與幸福感之間是U型關系。有人從幾個方面對于這一結果進行解釋,認為由于幸福感既包含了認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青年人的情感成分——也就是單純的快樂比中年人、老年人高,但老年人由理智認知產生的滿足感比青年人、中年人高,中年人則可能快樂感和滿足感均低;一些解釋認為老年人的期望、抱負水平相對要低;老年人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相對較小;老年人會適當調整自己;老年人學會了減少消極事件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差異不是很大,但老年人的幸福感最高,青年人的幸福感最低,這一結果與國外許多研究結果略有不同。為什么青年人的幸福感低?這一結果是不是與目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房價上漲等生活壓力加大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三)民生與幸福感
個人或家庭收入與幸福感的關系類似于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的關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卡尼曼等人的研究發現收入和幸福之間幾乎沒有什么相關,而且高收入者更多的時間處于敵視、憤怒、焦躁和緊張等負面情緒中,花在緊張的和壓力相關的活動上。在幾十年的時間里,美國的人均收入明顯增加,但在同一時期內,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卻有所下降,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呈剪刀差。許多研究發現,在較低經濟收入階段,經濟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是有正相關的,在經濟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這種相關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對幸福很少甚至沒有影響。
本次調查發現幸福感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還處于經濟收入較低階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收入雖然是一個可以用貨幣單位衡量的量化指標,但是,收入的高低卻是一個需要對比才能獲得的,而和誰去比卻是因人而異的,由于每個人的這種個體差異性,同樣的貨幣量化的收入卻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說,個人或家庭收入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心理指標,而不應該看作是一個經濟指標,相對收入是一個比收入絕對數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為影響相對收入,進而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差距處于合理范圍,避免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是提高社會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調查中也發現,有自有住房居民的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生活滿意度幾乎等同于幸福感,對未來預期也對幸福感很有影響。這些都說明,民生問題與居民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清楚地表明了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科學發展觀下的社會發展不再僅僅關注經濟的增長,也不是以現代化為我們的終極目標,而是切實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關注民生問題,關注人民的感受。幸福感、尊嚴這樣的心理感受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