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生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淺析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治理的轉型
□ 李永生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要求我國政府克服治理困境、轉變治理模式,實現治理的規范化轉型。因此,只有界定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治理模式,使政府治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才能進一步實現我國政府治理的目標。
市場經濟;政府治理;規范
市場經濟簡單來說就是以維護產權、促進平等和保護自由市場為基礎,以自由選擇、自愿交換和合作為前提,以分散決策、自發形成、自由競爭為特點,以市場機制導向配置社會資源,是普遍化市場交換規則的經濟形態。政府是一個國家為了維護和實現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區域劃分原則組織起來的,進行政治統治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關。其治理是指政府運用權力引導、控制和規范各種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公共利益,包括政治權威的規范、處理社會事務的方式和對公共資源的管理。[1]當前,政府治理應當以市場經濟原則和機制為核心,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才能保證治理的有效運行。
市場經濟的高效發展離不開有效和協調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可以避免市場的失靈。在當前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引導和調節經濟活動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在資源配置、價格機制、外部效應以及宏觀調控方面,單靠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甚至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分配的不公平,給經濟的長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是市場經濟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是市場經濟自身運行無法從根本上克服的,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治理手段,糾正和彌補市場經濟失靈的環節,協調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指導和推動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政府治理要建立在高效的市場經濟基礎上。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各個環節和領域都納入了市場化軌道,政府要緊密圍繞市場經濟運轉的規律性實施有效治理,關注效率,提升品質。從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治理效果來看,脫離市場經濟的政府治理必然導致經濟秩序混亂、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資源浪費嚴重、社會發展不協調等問題。另外,完善市場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趨勢,這對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只有以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才能保證政府實施高效的治理,才能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政府治理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和規模才能保證政府治理的科學性,才能避免政府治理過程中的主觀臆斷、隨意草率和效率低下等弊端。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政府治理缺乏效率、手段不科學、人治色彩濃厚、服務不到位等問題依然是當前政府治理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限制了政府治理的規模和效率,因此,必須將政府治理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政府治理的困境,實現適應市場經濟的政府治理目標。
作為市場經濟的領導者,政府要制定方針政策引導經濟的發展方向;現代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要求其履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糾正市場失靈和降低政府交易成本的基本職責,有效制定市場競爭規則,維護市場主體利益,保障市場參與者的基本權利,反對市場壟斷,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財產公平分配。同時,政府治理的行為和角色以及公務員利益的規范化是克服政府失靈、實現市場經濟高效率的保證,需要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政府作為公共治理的核心組織本身不創造價值和利潤,完全靠企業和公民繳稅實現運轉,而運轉效率通過治理效果反映出來。當前,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需要政府以最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社會滿意度,公務員則以創新和服務觀念為社會和人民做實事,減少尋租和腐敗造成的資源緊缺和浪費嚴重等現象,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政府低成本、高效率的運轉目標。
作為競爭性經濟形態,市場經濟在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這就要求政府治理以低成本和低消耗獲得最大的產出,才能贏得人民的滿意,否則,政府治理就會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障礙。因此,政府治理與高效的市場經濟聯系十分緊密,它要求政府治理必須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以提高經濟效率、減少行政開支、獲得公眾最大的滿意度為原則推動工作的全面開展,這樣,才能實現市場經濟的高效運轉和政府治理的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治理仍然存在著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究其原因,既有傳統體制的影響又有政府自身的因素。
傳統體制的影響。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影響了我國政治、社會和文化各項事業的發展,造成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集權、機構膨脹和人員臃腫的后果。雖然政府歷經數次改革后治理效率有所轉變,但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還未完全觸及政府治理的核心和本質,如機構的優化精簡、公務員的服務創新精神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等,制約了政府治理的規范性。
客觀條件的局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強調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但由于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部門和行業之間的差異較大,政府很難實現公平治理,隱性的貧富分化和地位差異仍然存在,加之政府普遍存在的外部性問題阻礙了資源的合理分配,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政府提出的民主公平目標相脫節。從運行結果來看,人民只是被動應付政府的治理而很少主動配合,降低了人民對政府的支持和滿意度。
政府職能錯位。政府有效履行職能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的關鍵,然而,政府并不能在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定位好角色,即本該由政府發揮作用的領域由于推諉扯皮、不負責任等原因沒有實現有效治理;而不該由政府干預的領域卻替其他組織或公民個人包辦,這種職能上的錯位不能為市場和社會提供有效的服務和公共產品,還造成了治理的高成本和低效率。[2](p291)
公務員權力和責任不對等。公務員應把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務和豐富的公共產品作為自己的本職工作,但長期以來,我國從政人員占總人口以及從業人員的比重較高,增加了政府開支;由于對其行為缺乏監督,工作考核難以實現量化,造成了公務員的權力和責任不對等。法律體系的不健全以及傳統觀念的束縛造成公務員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以致出現了腐敗成本低,利潤空間大,以權謀私、錢權交易、腐敗滋生等不良現象,在缺乏社會監督和嚴懲措施的環境下,影響了政府的治理水平。
法制建設滯后。市場經濟本身也是法治經濟,要求在市場經濟競爭規則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分配,但我國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還缺乏完備的法律保障,沒有一套健全的法律體系和機制,也欠缺對有限法律的靈活應用,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在執法過程中,政府執法意識和觀念缺失,人治色彩依然存在于某些環節和過程中,造成執法的隱蔽和主觀臆斷。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還破壞市場秩序,仍然采取地方保護主義和消極治理態度,嚴重影響了我國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3]
治理手段陳舊僵化。政府常通過頒布政策、監察視察、宏觀指導及座談交流等形式調節和糾正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治理成就顯而易見,但不乏存在治理效果差、形式主義和經驗主義盛行等問題,缺乏利用先進管理手段和方式實現政府治理創新的能力,不少工作難以落實。治理手段的陳舊僵化使政府對當前突發事件的處理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執行費用高而效率低,也難以保證政府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經濟全球化的制約。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使得國際貿易迅猛發展、金融市場急劇膨脹、國際經濟與技術交流范圍不斷擴大。我國科技實力、經濟發展水平、人才創新力度等方面較西方國家落后,一是政府為適應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提高治理水平,增加了國際考察交流和對外貿易往來的費用;二是政府在經濟活動中風險成本增加,國際貿易風險、投資風險、金融危機風險以及技術和創新風險都會影響到政治治理效果,造成資源、人才、產品的流動性差,出現了資源浪費、產品閑置和大量人員難以就業的問題。[4](p105)
目前,鑒于我國政府治理效率低、運行成本高、局部環節效果差等問題,必須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我國政府的治理水平,努力實現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治理目標。
精簡機構,正確履行職能。要圍繞有效發展市場、提高產品質量與信譽、刺激和擴大內需、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等方面進行改革,解決機構重疊臃腫、目標不明確、運行成本過高等問題。按照效率、效能的原則精簡政府機構,以“大部制”改革為目標合并或撤銷多余、無效的機構,保證各職能部門在明確目標和職責的基礎上高效運轉,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政府職能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結合重點加強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優化社會經濟機構,抑制通貨膨脹,實現國際收支平衡,以求經濟總量的平衡和勞動力充分就業。
裁汰冗員,營造人才創新的環境。冗員和官僚主義是增加政府成本、造成腐敗和資源浪費、職能不清、決策失誤、推諉扯皮、不負責任和以權謀私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政府運行效率就要采用自然淘汰、提前退休、培訓轉移、無功則退等辦法,實現公務員的合理流動,以經費預算和職能劃分為依據緊縮人員編制,把公務員辦事效率和降低政府成本緊密聯系起來,對工作水平差、業績不突出、效果不明顯的人員予以轉移至基層或淘汰,以量化指標定期考核政府工作人員的德能勤績,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培訓、考核、學習交流等形式使公務員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明確內涵,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治理過程中必須及時分析市場經濟發展和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建立健全科學、完備、有效的法律制度,指導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的各項事務,保障國家的和諧穩定和人民的合理需要。只有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規并應用于具體的治理實踐中,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發展秩序,推動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在我國不斷完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還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治理模式,進一步加強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創新我國各項法律法規,制定出有效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保證我國市場經濟的科學和有序發展。[5]
利用先進技術,推行電子政務。政府可實施績效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量化政府治理的評估指標;在評估中實行目標管理、項目管理,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實施戰略分析,構建決策預測模型,重視政策評估的成果測量、效率測量、標桿測量和成本測量,結合社會發展趨勢重組評估組織機構,樹立政府形象。還可以利用交易成本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等私人管理經驗做好政府治理工作,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成本——效率分析并引入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政府治理的要求,采用科學化、電子化手段和方法解決治理效果差、耗時長的問題,采用電子化操作系統,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實現政府治理公正、高效、合理、有序的目標。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績效。績效常與質量、效果和責任密切關聯,提高政府績效能夠改進政府公共項目的生產力、質量、時效性、回應性和有效性。在確定績效指標的過程中,要始終以降低行政成本為原則,反對機構臃腫、職能不清、效率低下和鋪張浪費,真正做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要以法律形式實現行政成本的法制化,使政府在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方面控制成本,確保經濟平穩增長,實現社會充分就業,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等目標。作為政府治理的核心并在這些方面公開接受公眾和社會的監督,促進政府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政績,既明確政府治理的現狀,起到評價和檢驗的作用,又要改進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達到改善和提高政府治理的目的。[6](p3)
開展業績評價,提高業績水平。對政府公共管理過程中投入、產出和最終結果所體現出來的業績進行評判,旨在提高政府效率,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7]經常開展業績評價能夠促進政府關注服務質量和效率,推動自身的改革,提高公務員工作能力,增強公眾的滿意度。以實際量化指標為考核標準,確立科學、合理、客觀的業績指標,既要有反映共性的評估指標,又要因地制宜設計出最能測量各級政府工作成果的差異性指標,并在設定指標的過程中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有選擇性地予以修訂和調整,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走形式、盲目夸大、缺乏效率等現象。各項指標要始終以經濟原則為核心,做到定性和定量指標的結合以及綜合和單一指標的結合,保證指標反映政府業績的水平。
放松社會管制,實現良性運行。要解決政府統管一切所造成的成本過大問題,體現以政府為核心的社會共同治理的局面,政府就要將權力下放給社會自治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發揮社會監督的重要作用,約束政府的擴張行為,充分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保證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推行有效的服務,獲得人民最大的滿意度和支持。政府應將自己定位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收入分配的調節者和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既不能越位干預過多的社會事務,也不能錯位和缺位,只有形成政府與社會共擔經濟成本的局面,保證政府將有限的成本用到集中力量處理宏觀問題上,真正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目標,才能避免辦事無序復雜帶來的效率低下的問題。[8](p81-85)
總之,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治理,需要關注政府治理的效率、行為以及對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影響,這樣,才能對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全面實現政府治理目標產生重要影響。
[1]嚴新明.公共管理學[M].科學出版社.2007.
[2][4]周鎮宏,何翔舟.政府成本論[M].人民出版社,2001.
[3]張振東.市場經濟與政府職能定位[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9,(1):81.
[5]楊全海.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失靈與政府宏觀規制創新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9,(3):20.
[6]劉旭濤.政府績效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7]張曉霞,盧祖意.完善我國政府業績評價體系的思考[J].統計與決策,2009,(4).
[8]彭澎.政府角色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高 靜)
A message concerning our government deriving from the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governments
Li Yongsheng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in western governments promotes their reforms and does well to the societal development.With market economy of socialism developing and well-off society having been into all-round construction,our country should take western countries'government management as a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 our government,then we can achieve developing and reforming objectives of ours.
government;administering;transformation
D630.1
A
1007-8207(2010)01-0010-03
2009-11-13
李永生 (1979—),男,內蒙古包頭人,渭南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共治理中的政府研究。
本文系渭南師范學院科研項目 “公共治理中的政府角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8YKZ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