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炳華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穩定的影響及公安機關的應對策略
□ 殷炳華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境內外敵對勢力趁機發難,人民內部矛盾被“催化”,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凸顯。作為我國的重要維穩力量,公安機關應增強維穩意識,提高執法素養;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強化情報建設,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堅持科技強警,完善各項維穩預案。以積極的態度應對金融危機給我國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
金融危機;社會穩定;公安機關
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出口銳減,大量中小企業裁員或倒閉,超過2000萬農民工返鄉,700多萬應往屆高校畢業生等待就業,GDP增速大幅下降,新的矛盾不斷產生,舊的矛盾日益凸顯,經濟領域違法活動突出,城市治安問題日趨向農村擴散,境內外敵對勢力伺機而動,經濟不景氣正逐漸向社會層面蔓延,經濟壓力正在轉變成社會壓力。金融危機已經切實影響到我國的社會穩定。因此,作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執法力量,公安機關在應對金融危機、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必須發揮應有的作用。
穩定是發展的最基本保證,沒有穩定便沒有一切。我國能否渡過金融危機,不僅取決于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是否及時得當,而且取決于能否克服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穩定的影響。就當前而言,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穩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境內外敵對勢力把金融危機當作對中國發難的機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沖擊,中國經濟發展雖然同樣面臨嚴峻挑戰,但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發展勢頭和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令世界震驚。一些敵對勢力不愿看到中國經濟日益發展強大、社會日益和諧穩定,越來越把西化、分化的矛頭對準我國,在化解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總要利用經濟上施壓和價值觀上滲透的手段,在越來越廣泛的范圍、以越來越多樣的方式對我國進行干擾破壞活動。他們利用“東突”勢力、“藏獨”勢力、“法輪功”邪教勢力等敵對勢力的支持和縱容,利用金融危機下凸顯的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和人民群眾內部矛盾,趁機聯手發難,企圖破壞我國人民抵御金融危機的成果和國家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等方面所做的努力。2009年7月5日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的恐怖暴力事件便是典型的例證。據報道,截至2009年7月12日,“7-5”暴力犯罪事件已經造成184人死亡,1680人受傷,627輛汽車被砸燒,29戶、13769平方米房屋被燒毀。[1]大量事實證明,血腥的“7-5”事件就是境內外“三股勢力”在有關國家的包庇、縱容和資助下,精心策劃和組織的一起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其實質不是民族問題,不是宗教問題,也不是人權問題,而是意圖破壞中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2]
在一定條件下,金融危機已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催化劑。當前,盡管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但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繼續擴散和蔓延,其對全球實體經濟的沖擊和造成的損失將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發展將面臨外部需求明顯減少、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壓力,面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的壓力,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更為迫切的壓力。加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以來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平衡、經濟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等突出問題,當這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與當前經濟困難加劇的短期問題交織在一起、全球經濟增長減速與國內周期性結構調整發生疊加時,我國經濟發展很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一旦經濟增速下滑過快,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必然會折射到社會生活領域,由經濟壓力嬗變為社會壓力,對一些人民內部矛盾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促使新的社會矛盾不斷產生,原有的一些社會矛盾也凸顯出來,顯性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并可能呈現出經濟領域的新矛盾與老矛盾、經濟領域的矛盾與社會領域的矛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局面,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嚴重的影響。
當前的金融危機對大量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外向型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些企業倒閉,一些企業出現銷售困難,一些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裁員、減產、停產,一些企業主甚至惡意棄廠避債,導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糾紛、債務糾紛增多。據統計,全國范圍內勞動爭議案件2008年前10個月比上年同期上升93.52%;2008年11月,北京市發生的外地在京農民工群體討薪事件及參與人數環比分別上升300%和900%,同比分別上升146%和132%。[3]由經濟糾紛引發的暴力討債、綁架、哄搶等“民轉刑”案件更加突出。同時,由于企業用工需求大幅度萎縮,下崗失業人員大增,一方面,大批失去工作崗位的農民工或者滯留在城市生活無著落,給城市社會管理增加了新的難度,或者作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城市返鄉而給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帶來新的問題;另一方面,610萬等待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他們脆弱的神經更容易受到特定情境、特殊事件的刺激,也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征用、城鎮房屋拆遷、國有企業改制、涉法涉訴等方面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加之土地流轉、非法集資、股市房市投資受損、醫療養老、軍人退役安置、環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務與管理等誘發群體性事件的因素也在增多。特別是隨著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利益訴求日益多樣、群眾心理和社會心態日益復雜,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下,一些人心理失衡,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潛滋暗長,少數群眾維權意識強烈而法制觀念淡薄,動輒采取過激行為。往往一個偶發事件就可能引起直接利益或非直接利益沖突,形成社會熱點問題,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在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沖擊下逐漸凸顯出來。首先,高利借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活動突出。由于對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擔憂,銀行信貸投放更為審慎,準入條件更為嚴格,貸大(客戶、項目)、貸長(中長期貸款)的趨勢明顯,從緊的貨幣政策給中小企業帶來較大的融資難度,一些企業在經營困難、資金周轉不暢的情況下,往往轉向“地下錢莊”高息借貸,有的企業或機構甚至利用群眾持有閑散資金卻缺乏投資理財知識和途徑的機會,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進行集資詐騙活動。此類經濟違法案件往往涉及人數眾多、涉案金額特別巨大,卷入其中的常常包括失地農民、下崗者、生活困難者等等,一旦處理不慎,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給社會穩定帶來沖擊。其次,房地產領域的經濟違法活動活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不僅關系到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而且關系到金融安全和群眾安居樂業等國計民生問題。然而,一些開發商為了謀取私利,大肆利用虛假按揭、虛假產權、多頭貸款等違法手段套取銀行的巨額資金;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采取一房多賣、虛構房產、非法集資等手段套取群眾的錢財;更有一些開發商惡意拖欠工程款和勞務工資,以至于引發了多起群體性的討薪事件。這些經濟違法活動既不利于社會穩定,也影響了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再次,金融領域發生的一些違法違規活動削弱了金融在國家實行宏觀經濟調控,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應有的作用。如一些未經批準的機構和個人從事的非法融資融券活動以及非法期貨交易活動,一些證券機構、上市公司、投資機構操縱股價、內幕交易、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一些不法分子與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內外勾結,利用承兌匯票、信用卡套現,騙取銀行資金,以及一些銀行機構違法發放“福利房貸”、[4]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虛假按揭貸款和向不符合條件的房地產企業發放貸款等。[5]這些違法違規活動破壞了我國的金融監管秩序,均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我國的金融穩定乃至社會穩定。
針對金融危機給我國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和沖擊,作為我國重要的維穩力量,公安機關應當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以服務和服從于黨和國家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局。
增強維穩意識,提高執法素養,要求公安機關面對金融危機給我國社會穩定帶來的挑戰,要有大局意識、憂患意識、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創新執法理念,改進執法方式,完善執法制度,有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此,公安機關要充分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的嚴峻性、復雜性,充分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對我國社會穩定的影響和沖擊,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自覺地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來謀劃公安工作,進一步調整工作的著力點,維護和確保社會大局穩定,為保障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實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要以提高公安執法素養來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執法工作的新期待,緊緊圍繞“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著力解決影響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公安人員的執法素質和執法水平。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的執法理念貫穿到公安執法的全過程。通過辦理案件、處理事情,使群眾既感受到法律的權威、尊嚴,又感受到公安機關的關愛、溫暖。要針對當前執法活動容易發生問題的環節,進一步細化各類執法標準,規范執法環節,切實從源頭上減少和杜絕執法的隨意性。真正肩負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任。
只有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使社區和駐村民警真正走進社區、農村,第一時間化解矛盾糾紛,筑牢維護穩定的第一道防線,打造服務群眾的第一個平臺,奠定鞏固基層政權的第一層基石,建立起符合實戰要求、科學高效的基層警務機制,才能確保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在我國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是公安部黨委于2006年9月在《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的,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要求公安工作緊緊依托社區和農村,依靠社區和農村基層組織,利用社區和農村資源,強化社區和農村功能,以調查、發現、解決社區和農村治安問題為導向,以預防、減少社區和農村的各種違法犯罪為根本目標,廣泛發動群眾,共同維護社區和農村的治安秩序,并以此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治安大局的穩定。《決定》要求基層公安機關綜合考慮轄區規模大小、人口多少、治安狀況、警力數量等因素,科學劃分警務區,合理配置警力。在城市,原則上以社區為單位劃分警務區,對于規模較小、治安平穩的警務區,每1000戶(3000人)配備一名社區民警,實行“一區一警”,并以相鄰警務區聯勤的方式加強協作配合;對于規模較大、治安復雜的警務區,實行“一區多警”。在農村,可以一個或多個行政村劃分一個警務區,實行“一區一警”,有條件的地方特別是對于城鎮化水平比較高、治安復雜的農村地區,可以實行“一區多警”。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建立警務室13.3萬個。其中,社區警務室6.2萬個,占城市全部社區數的78%;農村警務室7.1萬個,占全部行政村的11%。全國共配備社區和駐村民警22萬人。其中,社區民警13萬人,駐村民警9萬人。[6]通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使警力下沉、警務前移,一方面,拉近了和人民群眾的距離,密切了警民關系,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另一方面,廣大社區和駐村民警又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和農村資源,發揮社區和農村功能,發動群眾開展多種形式的治安巡邏、鄰里守望、安全防范活動,形成專群結合、警民聯防的社區、農村警務工作方式和快速反應機制。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展開相鄰社區或農村警務區之間橫向的聯勤互動、協作配合。隨著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這種“網格化”的警務模式必然有利于全民參與的社會治安防控大網的形成,有利于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有力地打擊了包括“三股勢力”在內的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
無論是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暴力恐怖活動,還是處置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抑或是防控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強化情報建設工作,獲取并正確運用相關情報都是有效開展維穩工作的極為重要的環節。有專家認為,盡管情報工作的成果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公開的,但情報工作是最具實際意義的,“情報是防御的前沿”,“如果我們要事先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的話,最關鍵的是準確且最新的情報。否則,我們既不能采取必要的反擊措施,也得不到足夠的資料作為在某種現實的危機中決策的依據。”[7]針對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穩定的影響,公安機關應當進一步強化情報建設工作,從擴大情報搜集網絡,提高情報采集技術,增加情報工作技術含量,提高情報分析研判能力,擴大情報協作范圍,提高情報利用效率等多方面入手,展開對包括“三股勢力”在內的境內外敵對勢力、經濟領域的嚴重違法犯罪分子及他們的違法活動計劃的情報調研,防患于未然。同時,公安機關也可以通過強化情報建設工作把握社情民意,及時發現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為黨委、政府及時作出相關決策、做好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做好輿論引導和群眾工作也是金融危機下公安機關進行維穩工作的重點。一方面,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及信息擴散對公眾心理的重大影響決定了輿論引導對維穩工作尤其是對打擊暴力恐怖活動、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重要性。因此,公安機關應當強化與有關部門的合作,依法加強對相關信息傳播的約束和監管,積極引導輿論,切斷不良信息的傳播途徑,盡力抑制不良信息的擴散,及時、全面發布正確信息,防止廣大群眾被誤導。另一方面,公安機關還要做好宣傳工作,讓群眾了解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的關系,讓群眾了解黨和政府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決心,讓群眾了解公安機關在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破壞活動、防控經濟違法行為、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增強廣大群眾對金融危機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信心。
堅持科技強警,完善各項維穩預案,是公安機關應對金融危機、提高維穩能力和維穩效果的重要途徑。首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境內外敵對勢力和經濟領域的違法分子,其違法手段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公安機關為了有效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防控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以及妥善處置日益增多的群體性事件,也應越來越重視并不斷提高利用現代科技從事維穩工作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科技強警,將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技術裝備切實應用到各項警務工作中,普及到每一個執法崗位,融入到公安隊伍建設的各個方面,促進現代警務機制建設,提升公安機關整體的維穩實戰能力。為此,一要注意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包括技偵人才、經偵人才、反恐人才、信息通訊人才、人質談判人才等,造就一支擁有科學維穩理念、維穩意識和科技研發能力的人才隊伍;二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關于偵查爆炸物技術、安檢技術、金融網絡安全技術、信息技術、金融犯罪偵查技術等的研發;三要在自主研發和適當引進相結合的基礎上,盡快提升公安機關的各項維穩科技水平和裝備水平,切實強化由維穩科技理論向維穩實戰能力轉化的訓練。其次,要完善各項維穩預案。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穩定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針對包括“三股勢力”在內的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暴力恐怖活動、日益凸顯的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以及頻發的群體性事件,僅有安全防范措施尚不足以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性,事前有針對性地擬定各項維穩預案,是在相關事件突發時防止混亂、減少次生損害、提高處置效率和效果、變被動為相對主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針對暴力恐怖事件,公安機關擬定維穩預案時,要根據本部門的職責、權限、任務分工及對相關情報的研判,本著“因地制宜、嚴密部署、救人第一、精確打擊”的指導思想,有針對性地進行,切不可生搬硬套其他突發性事件的處置預案,以免事倍功半。在擬定預案的基礎上,公安機關還要在指揮協調、任務分工、通訊聯絡、后勤保障、善后處理、應急措施等方面針對本地區具體情況和對相關情報的研判進行經常性的“全真模擬”式演練,并以演練的效果來檢驗、完善各項維穩預案。
[1]毛詠,周生斌.7-5事件受傷人數增至1680人 74人仍病危[EB/OL].http://news.sohu.com /20090712 /n265160067.shtml.
[2]李忠發,廖雷.秦剛強烈要求有關國家停止資助“三股勢力”[EB/OL].http://news.sohu.com /20090714 /n265216471.shtml.
[3]董瑞豐.特稿:預警群體性事件[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1 /05 /content_10605518.html.
[4]宣華華.銀行“福利房貸”違法須嚴懲[N].北京青年報,2008-06-25.
[5] 焦點房產網.215億違規貸款流入房地產[EB/OL].http://bbsimg.house.focus.cn /news/2009-06-25 /700589.html.
[6]李仲堅.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理性思考[J].公安研究,2007,(6).
[7]轉引自臧建國,王新建.新形勢下境外“東突”恐怖勢力犯罪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7,(3).
(責任編輯:高 靜)
The Financial Crisis'Influence on Our Country's Social Stability and Public Security Organs'Countermeasures
Yin Binghua
The financial crisis'outbreak and spread give china's real economy a big hit,The Hostile fo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difficulties,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are "catalyzed",The illegal activities highlight in economic field,Public security organs i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maintain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shoul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maintenance social stability;improve thequality of law enforcement; promote community and rural policing strategies;strengthen the intelligence building,guide public opinion and mass work;and adhere to the strateges of strong the police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rfect all the plans of maintain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So as to address the financial crisis'effect on social stability.
financial;social stability;public security organs;countermeasures
D630.1
A
1007-8207(2010)01-0038-04
2009-09-05
殷炳華 (1970—),男,山東冠縣人,山東警察學院法律教研部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警察學、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