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美萍
(徐州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社區養老: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主導模式
□ 劉美萍
(徐州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在老齡化和工業化的雙重背景下,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較之其他老人,這個群體更為脆弱,面臨的養老問題更為嚴峻。在農村空巢家庭中,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被顛覆,機構養老又面臨著重重困境,使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社區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能夠利用社區內外的各種資源,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護、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養老服務,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理想選擇,應成為當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主導模式。
農村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優越性;模式設計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人口發展的基本趨勢。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06年發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到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而且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出現了城鄉倒置的特點。2000年,農村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農村老齡化程度比城鎮高1.24%。當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相對城鎮而言,農民的養老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1]而在8000多萬農村老人中,來自空巢家庭的老人尤其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相對其他老人,他們是一個更為脆弱的群體。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后長時間離開自己所屬的社區或城市,只剩下父母留守的家庭。其中并不包括子女雖不和父母同住,但仍生活在同一社區或城市的家庭??粘布彝ナ枪I化、現代化的產物。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大發展,農村也被裹挾到工業化的浪潮之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農村流向城市,于是,在我國形成了規??涨暗拿窆こ薄?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5.31億人,其中,外出從業勞動力約1.32億人,占農村勞動力總資源的25%。[2]而這些外出的農民工有相當多的是舉家外遷,2006年,在農村外出務工經商勞動力中,舉家外出的已經達到2644萬人,占到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的20%。[3]由于城鄉的巨大差別,城市中的收入及生活環境明顯好于農村,已經城鎮化的子女大多不愿再回到鄉村生活,而農村的大多數老人卻無法跟隨子女到城市生活。一方面,他們不習慣城市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對于大多數打工者來說,城市昂貴的生活費用及緊張的居住條件也使他們無力將父母接到自己身邊養老。時空距離的增大,使得子女外遷的農村老人成為空巢老人。
此外,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大了農村獨生子女家庭成為空巢家庭的風險。目前,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現在已進入婚育期,如果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即便是不外出就業,他們也只能與一方的父母共同生活,而另一方注定要成為空巢家庭。更何況獨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外出就業的并不在少數。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對子女的幸福和前途就會傾注更多的精力,他們大多不愿意子女同自己一樣待在農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都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學,到城里過上富足體面的生活。即便考不上大學,也會千方百計地讓子女到城里打工,學技術,以使其脫離農村艱苦的環境。對于非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一個孩子外出就業,家里還有其他的孩子,并不會出現空巢現象,但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就不同了,孩子一旦外出就業,立刻就成為空巢家庭。雖然最早一批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還沒有進入老年,但他們都已經是50多歲的準老人,不久的將來會陸續進入老年,而且數量會不斷地增長。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輔之以機構養老。但對于農村空巢老人而言,家庭養老已經失靈,機構養老的道路又障礙重重,這就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但在農村空巢家庭中,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地弱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被顛覆。因為養老所必需的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即經濟供養、生活照護、精神贍養,農村空巢家庭都難以提供。具體表現在:
⒈經濟供養不足。在傳統的家庭養老中,老年人喪失了勞動能力后,其經濟供養主要來自子女。但在空巢家庭中,外出就業子女對空巢老人的經濟支持能力卻不盡一致,除一小部分大學畢業生及有一技之長的外出務工者因有較高的收入,能夠對農村的父母提供較為充裕的經濟支持外,大部分農民工由于沒有學歷、沒有技術,只能依靠體力掙得一份并不豐厚的薪水,因此,他們對農村留守父母的經濟支持很有限。國務院研究室2006年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指出,農民工的月工資均比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間,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 ,800元以上的占27.90%。[4]這樣的收入水平或許高于在農村種地的收入,但與城市昂貴的生活費用相比就微不足道了,特別是舉家外遷的農民工,他們要支付住房、子女上學等費用,即便是收入相對較高者,在扣除了一切開銷后,最后能給父母的錢也寥寥無幾。更何況有些打工者甚至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因此,他們對老人基本沒有經濟支持。沒有了子女經濟支持的農村空巢老人,當他們處在低齡階段時,尚能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一旦進入高齡階段,喪失了勞動能力,其處境就令人擔憂。
⒉生活照護缺位。在傳統的家庭養老中,子女是農村老年人的主要照護者,由于子女都生活在老人的周圍,絕大多數老人都能得到兒女們的照顧和關心。而在農村空巢家庭中,因為子女都外出就業,這種來自子女的照護便不復存在,他們只能自己照顧自己,或者配偶之間相互照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逐漸減退,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尤其是生病時就更需要來自他人的照護。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各種老年病,其中15%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5](p413)而這些患有嚴重疾病的老年人,有一部分生活在農村空巢家庭中,他們既沒有兒女在身邊照顧生活起居,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請保姆進行日常生活的照護,其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喪偶的農村空巢老人,一旦生病或是生活不能自理,其境況更加糟糕。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卻無人救助,甚至是死亡多天而無人知曉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偶有發生。
⒊精神贍養不夠。雖然農村老人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并不像城市老人那樣高,但他們也有著自己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他們希望同家人一起享受晚年的時光,希望子孫都能承歡膝下,一家人過著和和睦睦的生活,而且他們的親和動機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強烈。但是,農村空巢家庭卻難以滿足老人這種最基本的精神需求。絕大多數農村空巢家庭的子女一般是年初外出,年終回家,在家待的時間很短,老人與子女面對面的交流更加有限。條件好的農村,平時尚能通過電話進行交流,但有許多農村條件很差,而且越是貧困的農村,外出打工的人越多,這就意味著很多農村空巢家庭沒有能力裝電話,當然也就阻斷了他們與子女交流的重要渠道。絕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每天面對的都是不變的空間、不變的面孔和單調的生活,自然就很容易想念子女,感到孤獨和寂寞。此時,如果配偶尚在,夫妻雙方還能彼此相互慰藉,一旦喪偶,失去對方的沉重打擊會給老年人帶來嚴重的精神創傷,甚至引發身體疾病和精神障礙,而且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再婚率一直很低,這使得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孤苦。
目前,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主要有兩個,一是鄉鎮敬老院,二是老年公寓。但由于種種原因,絕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難以踏入養老機構的大門。
⒈被關閉的鄉鎮敬老院大門。鄉鎮敬老院是由財政負擔的養老機構,免費供養所有的入住者,但對入住條件有嚴格的規定,它只接收國家規定的五保老人(即由國家和集體提供吃、穿、住、醫、葬保障的無人撫養、無生活來源和無勞動能力的老人)。農村空巢老人有子女,所以不符合入住鄉鎮敬老院的條件,當然也就無資格入住鄉鎮敬老院。
⒉難以入住的鄉村老年公寓。在農村,收費的鄉村老年公寓還比較少,而為數不多的鄉村老年公寓由于入住率低,其經營狀況并不樂觀。農村空巢老人不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費用問題。鄉村老年公寓的費用一般是每月幾百元錢,僅包括老人的食宿,不包括醫療費用。這樣的費用對于城市有退休金的老人來說不算多,但對于普通的農村家庭來說還是難以承擔,因此,絕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都沒有經濟能力入住老年公寓。二是觀念問題。對于絕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生活的村落,不愿意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而且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老人認為,養老院是無兒無女的老人去的地方,有子女的人去會給子女丟臉。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即便是一部分有經濟能力的農村空巢老人也不愿意去老年公寓。三是服務問題。目前,大多數鄉村老年公寓的硬件條件較差,服務水平較低,工作人員多是臨時雇傭的,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缺乏照顧老年人的技能和責任心,基本上就是管吃住,談不上護理、保健和康復,不具備長期護理的功能,這樣的服務質量也使得農村空巢老人望而卻步。[6]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尷尬處境迫切需要我們創新思路,尋找新的養老模式與途徑。社區養老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選擇,它能夠解決經濟水平低而又缺少子女照護的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使其擺脫目前的尷尬境地,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1881年,德國社會學家費迪南多·滕尼斯首次使用了“社區”這一概念,其后人們對社區的表述多種多樣,美國的芝加哥學派賦予了其現代意義。即社區是社會團體中個人及其社會制度的地理分布,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區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其基本特征是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并有較為密切的社會交往。[7](p169)根據上述定義,我國的農村社區主要是指一個村莊或者幾個聯系較為密切的村落群,其主要特點是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人口密度低、人口規模小、同質性強,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受傳統勢力影響較大,社區成員血緣關系濃厚。[8](p10)
農村社區養老就是以村莊或村落為依托,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家庭和個人多方面的力量,動員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其能在家中、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安度晚年。
農村社區養老既可以彌補傳統家庭養老的缺位,又可以克服機構養老的弊端,具有較強的優越性。
⒈農村社區養老成本低,負擔輕。農村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相比成本要低得多,因為農村社區養老可以充分發掘社區內的養老資源,實現養老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合理利用。一方面,農村社區養老不需要興建大量的房舍。對于大多數空巢老人來說,可以實行居家養老,這樣就不用承擔入住養老院而產生的諸如房租、水電等一系列費用。即便是集中養老,也可以充分利用村里原有的空置房舍興辦小型的看護中心,這樣成本自然會降低。另一方面,農村社區養老也不需要雇用太多的工作人員。我國農村社區的血緣關系較為濃厚,人們非親即故,同村的鄰里之間交往頻繁,人際關系比較密切,社區成員很容易被動員起來實行養老互助。[9]
⒉農村社區養老能夠顧及老年人的傳統心理,更具人性化。中國有句古話叫“葉落歸根”,反映了人們對自己的家庭以及世代居住地的眷念。而農村社區養老并沒有改變老年人生活的人文背景,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村落里,仍能與自己的親人朋友和左鄰右舍保持接觸,精神上充實,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因此,與機構養老相比,生活在農村社區內的空巢老人可以獲得社區內的情感支持,更容易接受社區提供的各種養老服務。
⒊農村社區養老可以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決定了各地農村社區可提供的養老資源的差異,而生活狀況、思想觀念的差異也使得不同的農村空巢老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不同。一方面,農村社區養老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的狀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養老服務措施,如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農村社區可以低起點,從空巢老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入手 ;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社區可以高起點,滿足空巢老人多種多樣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農村社區養老可以針對空巢老人的不同狀況,采取靈活多變的養老形式,如生活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可以居家養老,由社區提供相關的服務;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可以采取集中供養的方法,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階段性入托的形式;等等。這種高度的靈活性便于社區養老模式在各地農村展開,從而使農村空巢老人擺脫養老的尷尬處境。
農村社區養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能給農村空巢老人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其資源從何而來,如何運營和管理,等等,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村社區養老就會淪為空談。
⒈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內容。雖然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內容及形式可以依據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靈活設置,但以下三方面的服務是社區養老模式必須提供的。
生活照護服務。農村空巢老人由于年齡、健康等方面的狀況存在差異,因此,對于生活照護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低齡、健康狀況良好的農村空巢老人對生活照護的需求較少,僅在某些力所不能及的方面需要幫助;高齡、生活不便的農村空巢老人就需要更多的生活照護。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成立農村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由服務中心組建老年服務隊,為空巢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務。生活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可以根據他們的具體需求,向社區服務中心申請某種有償服務;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既可以向社區服務中心申請長期的居家養老服務,社區也可以適當進行集中養老,以提高服務效率。
醫療保健服務。由于生理原因,老年人對于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較多。由于農村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尤其需要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為此,各地農村應當以鄉鎮衛生院為依托,成立社區衛生服務站,保證老人在社區內得到廉價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站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當為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有針對性地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對于生活不便的空巢老人,可以設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門服務。
精神慰藉服務。由于既沒有來自子女的精神撫慰,又缺少文化娛樂活動,農村空巢老人較其他老人對精神慰藉的需求更加強烈,而社區養老可以滿足農村空巢老人這方面的需求。各地農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社區服務中心設立老年活動室,使空巢老人在此聚集,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以消除其孤獨感。還可以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托,成立秧歌隊、腰鼓隊、戲曲小組、釣魚小組等,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⒉農村社區養老資源的供給。任何養老模式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作支撐。在農村社區養老模式中,要充分利用社區內外的各種資源,為空巢老人提供相對完備的養老服務。
農村社區養老資金的來源。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村社區養老資金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途徑:一是政府財政撥款。實現老有所養是政府的職責,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養老事業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大對農村經濟落后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二是社區的集體經濟收入。就這項資金而言,各地農村差別比較大。有條件的農村社區可以設立村級或鄉級養老基金,用于老年福利設施建設和老人的養老補貼以及貧困老人的救助。三是老人及其家庭支付的資金。在國家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農村老人養老的很大一部分資金要自行解決,這既包括老人自己的儲蓄存款,也包括子女或親屬的饋贈。而對于自己沒有積蓄、子女也難以提供經濟支持的農村空巢老人則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換取養老資金,還可以通過出租房屋來獲得養老資金 (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外遷有閑置的房屋)。四是社會捐贈。針對農村社區養老捐贈較少的現狀,農村社區應當加大宣傳力度,以獲得盡可能多的社會捐贈,尤其是利用故鄉情結,獲得從本地走出去的成功企業家的支持,以籌措更多的養老資金。
農村社區養老人力資源的來源。人力資源是農村社區養老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構成大體有兩類:一是管理人員。主要負責農村社區養老的日常管理工作,這一類人既可以是有一定技能及聲望的社區成員,也可以從社區外聘請相關的專業人士。二是一般的服務人員。其主要職責是為老人提供某種具體的服務,這類人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付報酬的雇傭人員,雖然從理論上講他們可以來自于全國各地,但是一般情況下以本地人為主;其次是無償奉獻的志愿者;第三是本社區的中年人和低齡老人,他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其他老人提供養老服務,但不收取報酬,而是以儲蓄的方式將自己的勞動儲存起來,等自己需要養老服務時,就可以免費享用。這樣做既獲得了較多的人力資源,又降低了農村老人的養老成本。
農村社區養老設施的來源。在農村社區養老模式中,雖然大部分老人是居家養老,但也有一部分空巢老人需要集中供養,這就需要一定的房舍,而農村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等的設立也需要一定的場所。養老設施可以新建,但會加大養老的成本,增加老人的負擔。在農村社區中,應當充分挖掘現有的各種資源為養老服務。例如:可以把鄉鎮企業閑置的廠房或者鄉鎮教育資源整合后空置的房屋改造成適合老年人居住、娛樂的服務機構。也可以有償使用某些空巢老人閑置的住房,把其改為小型的集中供養地。
⒉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組織與管理。良好的組織與管理是農村社區養老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社區養老進程中各主體要素的作用,使農村社區養老取得理想的效果。
政府是農村社區養老的主導者。政府雖然是養老保障的終極責任者,但它并不是養老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而只是農村社區養老的主導者。政府要為農村社區養老提供法規和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引導將直接決定其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政府應當把農村社區養老作為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內容,把村域養老制度納入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規劃中,將農村養老社區化明確納入到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中,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進它的穩定和持續發展。[10]此外,政府還應當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解決諸如社區養老如何與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相銜接、如何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農村養老事業等方面的問題,以保證農村社區養老事業的順利進行。
村委會是農村社區養老的具體組織者。村委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村委會的工作人員大都為本村的村民,和村民之間相知相熟,因此,在社區養老的具體管理中更便于開展工作。但是,長期以來,由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村委會對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并不準確,在履行職能時扮演了“附屬政務執行者”的角色,在村務治理中,更多地體現出政治職能,而較少履行社會職能,降低了其在村民中的威信。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稅的取消等舉措客觀上也使村委會對村民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村民和村委會之間的聯系日益松散,村委會原有的權威性和凝聚力都在減弱。因此,村委會必須由政府代言人逐步向村民利益代表轉化,由政府的幫手逐步向村民的管家轉化,由行政強制向市場調節轉化,由管理向服務轉化。[11]只有如此,村委會才能擔負起社區養老的管理重任,動員社區內外的各種資源,為本社區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提供各種養老服務。
非營利組織是農村社區養老的直接參與者。雖然我國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它已成為農村社區養老事業的新生力量,在農村社區服務的提供以及社區活力的激發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此,政府應當積極培育農村非營利組織,建立非營利機構進駐農村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準入制度,充分發揮其在經營社區養老院、開展慈善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活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農村社區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滿足農村社區老人多樣化的需求。
總之,農村空巢老人的出現和增多是政治制度、經濟形態、思想文化、代際關系等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對于鄉土中國而言,社區養老這種鄉情濃厚而又低成本的養老模式是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應當成為當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主導模式。
[1]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EB /OL].http://www.china.com,2006-02-24.
[2]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EB/OL]].http://www.stats.gov.cn,2008-02-21.
[3]陳錫文.農民工流動為社會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 [N].農民日報,2008-09-15.
[4]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EB/OL].http://news.sohu.com,2006-04-17.
[5]魏太星等.現代老年學[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6]陳統奎.從家庭到社會——楊團談農村養老方式的變遷[J].南風窗,2009,(3):39.
[7](英)J·C·亞歷山大.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M].鄧正來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8]婁成武,孫萍.社區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張大勇,于占杰,家庭支持網與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問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3):338.
[10]田寶貴.農村社區養老模式的構建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91.
[11]趙立新.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理性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06,(2):143.
(責任編輯:高 靜)
The Old Supporting in Community:the Leading Model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from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
Liu Meiping
In the doubl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ing,the aged from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 become more and more.This group is weaker as compared with other aged and faces the severe providing problem.In the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family caring for the old has been overturned and the care of organization faces numerous difficulties.The aged from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 land themselves in an awkward providing position.As a new model of providing for the old,the old supporting in community can mobilize all kinds of resources in and out of the community to provide services of life-care,medical health care and mental consolation for the aged from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Because of its superiority,the old supporting in community is the idea choice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from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It should become the leading model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from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
the aged from rural empty nest families;the old supporting in community;superiority, model designing
D632.1
A
1007-8207(2010)01-0049-05
2009-08-14
劉美萍 (1972—),女,山東諸城人,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政治理論、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