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海
國民科學啟蒙教育
——世博會的意義
■黃建海
2008年中國北京剛剛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圓了國人一個百年夢想。而2010年,對于中國而言將是一個充滿憧憬的科普“世博年”。當已走過159年歷史的世博會首次來到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時,會激蕩出怎樣的歷史回響?從5月1日到10月31日,長達半年的會期、24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展、預計7000萬人次參觀、2萬場次文化演藝活動及一系列論壇,將呈現出一屆“經濟、文化、科技的奧林匹克”盛會,這樣一屆盛會究竟能給正處于崛起中的中國帶來些什么呢?本人最大的期盼并不是迎多少客賺多少錢,而是希望它能辦成一屆國民科學啟蒙教育的盛會。
據筆者不很全面的了解,當前我國迎接上海世博會倒計時活動,正在全國各地紛紛展開,總的印象是上邊熱、下邊冷,領導熱、群眾冷,官方熱、民間冷,政府熱、學校冷,成人熱、少年冷。與熱火朝天的世博會建筑工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對世博會的認識與熱情卻要相對冷得多。據相關的調查數據,世博會除舉辦地上海一頭熱外,廣大的內地一線城市,普遍表現得比較冷淡。原因是人們對世博會有各種誤解,說什么的都有。比如有人把世博會看成是放大了的廣交會或者是迪斯尼游樂園的變種,甚至有人問在世博會能否買到免稅的外國商品,也有政府官員把世博會看成是又一個招商引資洽談會。凡此種種都說明世博會的宣傳推介工作做得遠不到位,世博會的真實意義遠沒有深入人心,加強世博會的宣傳和正確引導迫在眉睫,就像世博會的一名工作人員所說的那樣:“世博會就像個大家千金,要趕緊走出深閨才行呀!”上海世博會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先生也不無焦慮地疾呼道:“如果不趕緊強化對博覽會的正確解讀,將會讓許多人在家門口與千載難逢的盛會失之交臂。”
159年來,世博會逐步形成具有三層含義的獨特核心價值體系:進步、創新、交流,顯然這一價值體系又清晰地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科技的傳承與傳播??茖W技術是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直接推動力;而創新則是科學技術進步不竭的源泉;交流則永遠是科學發展與傳播的必由之路。自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首次以“科學”為主題之后,歷屆世博會都高舉科學大旗,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科技迅猛發展和科學給人類帶來進步的巨大成就。20世紀70年代以后,面對工業化以來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加上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世博會審時度勢,適時調整了展會的主題,開始全面關注協調科學技術進步、全人類福祉與環境資源生態等多重目標。即使是這樣的調整,科學普及教育這個基本功能始終不過時,尤其是針對我們這樣一個缺乏科學傳統,國民科學意識始終未能全面喚醒、公民科學素質普遍偏低的國情來說,抓住這樣一個在自家門口進行現場的、聲勢浩大的、形式多樣的國民科學教育大好時機,意義非同凡響。此次上海世博會給了中國人科學覺醒又一次絕好的機會,關鍵就看我們能否把握住。
歷屆世界博覽會的主題都給我們這樣的昭示:科學的傳播與推廣是其最主要的宗旨之一,事實上每屆博覽會都辦成了對社會大眾進行科普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通過這些大型博覽會的舉辦,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比如:1958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的主題是“科學、文明和人性”;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的主題是“太空時代的人類”;1975年日本沖繩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充滿希望的未來”;1988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世博會的主題是“科技時代的休閑生活”;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自然—科技—發展”等等。
電燈的廣泛使用就得益于世界博覽會,先是在1878年的世界博覽會上,首次展示了愛迪生發明的鎢絲電燈,緊接著1893年芝加哥博覽會,就是用愛迪生發明的真空電燈照亮了整個展館,從此電燈開始走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隨之而來的是愛迪生科學發明創造的故事家喻戶曉,愛迪生成了世界各國少年兒童心目中追求科學夢想的典范。
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上發生了這樣一件意外插曲,卻歪打正著地實現了一項重大科技發現。那是比利時的齊納布·格拉姆送展的環狀電樞自激直流發電機。在布展中,他偶然接錯了線,這時,他驚奇地發現,發電機居然可以變成電動機。這一意外令在場的工程師、發明家們欣喜若狂,大家立即動手開辟了一個新演示區,即用一個小型的人工瀑布來驅動水力發電機,發電機帶動一個新近發明的電動機運轉,電動機又帶動水泵來噴射水柱泉水,看得觀眾興奮不已。這一事件,直接促進了實用電動機(馬達)的問世。更預示著一個嶄新的電氣化時代的來臨。
除了電燈、發電機、電動機,世博會還見證了電報機、留聲機、尼龍、塑料、磁帶錄音機、電視機、攝像機、電梯、鋼筋混凝土等多項人類重大發明的誕生全過程,并隨著首次展出收音機、電話、飛機、電視機等傳播及通訊設備,親手將人類送入了信息時代。世博會最大的好處是對當時人類的重大科技發明創造的集大成,幫助人們零距離地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尤其對廣大少年兒童來說,博覽會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對科學的好奇、想象與興趣,鼓舞青少年立志獻身科學,難怪許多科學家都對這樣的經歷感激不盡,于是科學教育就成了世博會不可或缺的價值。凡是參觀或者經歷過的人,都或多或少會從中受到科學、文化等多方面的啟迪和熏陶。
一位當年參觀過大阪世博會的日本大學女校長,近40年后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依舊印象深刻,新鮮刺激的世博會讓她眼界頓開,原來天地這么大,世界這么絢麗多彩。
早在1876年晚清政府就派出代表參加了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博會,時任海關文員的李圭,面對許多連名字都叫不上的科技新玩意兒,激動不已的他把他們一一記錄在《環游地球新錄》里,在那次世博會上,李圭還看到了117名中國留學幼童的身影,他清楚的記得這些小留學生們參觀時的情形。一本書和一批小留學生把世博會的影響帶回了當時還很保守的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眼界大開,由此揭開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序幕,這無疑同時也給廣大民眾上了一堂科學、文明教育課,為隨之而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做了鋪墊。
當然,要說世博會最為吸引孩子眼球的還是那些新奇的科學發明。筆者此前在編寫《科學的修煉》一書時,曾數次讀到有科學家小時候在父母的陪同下參觀世博會的故事,有的要長途跋涉,有的至今還對當時參觀世博會的情形記憶猶新,可以說每一屆世博會都是一場形象生動的科普教育。
比如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威廉·倫·李普斯科姆,這是一個從小就對化學實驗著迷的科學家。李普斯科姆這一愛好,就是通過兒時一系列的科普實踐活動確立的,尤其使他印象深刻的是13歲那年,他在父母的陪同下參觀了芝加哥博覽會。會上展出的每一項最新科技發明都深深地吸引著李普斯科姆的目光,除了對這些新鮮事物感到欣喜之外,小李普斯科姆也對科學家產生了深深的敬意。為此,他說過:“父母帶我們去參觀博覽會,沒有比這更棒的事了?!?/p>
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瓦爾·洛格斯頓·菲齊,也對自己少年時期參觀世界博覽會的情形記憶猶新。10歲那年,在得知有世界博覽會的消息后,父母特意帶著孩子們行程上千公里前去參觀,據說在這屆博覽會展出的電視剛剛發明不久,菲齊頭回兒看到這么好玩的東西??粗娨暲锊粩嘧兓漠嬅妫讫R的思緒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良久,菲齊問工作人員,電視機是怎么播出畫面的?工作人員當然不好拒絕孩子的問題,可又覺得難以說得清楚,于是就把這位好奇的小朋友拉到攝像機鏡頭前面,電視熒光屏那頭就出現了菲齊幾個特寫鏡頭。這讓小菲齊興奮不已,他念念不忘這件事:“那是我頭回兒上電視。”萬國博覽會的經歷給菲齊許多科學的啟迪。
青少年正值科學素養教育的黃金時期,他們最好幻想、最富于想象,尤其對科學充滿好奇。正如復旦大學郭定平先生所說的那樣:“科技前沿的發明創造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用直接的方式去參與接觸,會激發他們主動探究世界的興趣,打開他們廣闊的思考空間。”由此可見,世博會也是孩子們的樂園,只不過它是科學的樂園而非娛樂的樂園。為此,曹林先生建議:“每一個負責任的母親,都應該帶孩子到上海去,看世博會去!”
世博會除了各參展國精心設計建造的主題館和其中所展示的最新科學發明創造,以及最新技術產品外,期間同時還舉辦大量論壇和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的舉辦,為參觀者打開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種文明的窗戶,世博會的影響力絕非迪斯尼樂園,也絕非廣交會能比擬。難怪日本現代化基礎的創始人大久保利通大膽放言:一次世博會抵得上10萬名留學生。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先生也發表類似的感慨:“‘廣交會’是戰術性的,管一年;世博會是戰略性的,管50年?!?/p>
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高小玫提出一個建議,希望制定一個“全民科學素質迎世博行動計劃”,借助世博之機,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文化活動,重新喚起全民科學熱。而據中國科協組織開展的第七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表明,2007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2.2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另外,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偏低,僅為39%,也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的水平。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到2010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要有明顯提高,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日前正在征求意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對我國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中小學階段要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為核心,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科學興趣與愛好,豐富學生課外及校外活動??吹贸鰶Q策者們對于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是多么的內行,同時又給予厚望。許多大科學家都聲稱他們曾經都是課外科普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其中世界博覽會就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好機會,就像前邊所列舉的兩位諾貝爾獎科學大師所經歷的那樣。
今年的兩會上高小玫重提這個話題,她的呼吁得到了上海有關方面積極回應,上海市科技協會結合此次世博會,設計了一系列科普活動,目的就是把世博會的科普教育功能放大,不僅要讓上海地區的少年兒童直接受益,還要爭取吸引更多的外地少年兒童前來參觀、體驗和感受。一些民間科普社團和個人也積極醞釀著借世博大干一場。《世博會的科學傳奇》總撰稿和總導演趙致真不僅為這部20集的大型紀錄片忙得不可開交,而且在科學松鼠會網站上開辟了同名專欄?!鞍倌陙砜茖W技術的每一項進步幾乎都在世博會留下了腳印,希望我們能增進全社會對世博會的認識和了解,和公眾一起重溫世界近代科技發展史”,趙致真說:“對于科普工作者來說,世博會實在是百年不遇的大好時機?!?/p>
對此科技部部長萬鋼先生這樣總結道:“第一,科技創新是世博會的永恒主題,世博會就是科技創新的展示舞臺。第二,世博會對科技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是引領科技文明發展的風向標。它會影響人們對于未來的暢想,是人類對于未來發展理念的展現。第三,世博會能推動技術變革和產業革命,帶動形成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p>
此次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也具有非常鮮明的科技特征,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所倡導的低碳生活理念與生態友好科技。整個園區的構思從創意到建設乃至施工都緊扣減排這個最新科技理念,園區內的雨水、污水處理收集率達到100%,綜合利用率30%以上;工程廢棄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資源化利用達50%以上。此外,本屆博覽會還將引領全球產業戰略朝低碳減排、節能環保與生態友好方向發展。
世博會有一句名言:“一切始于世博會。”是的,每一屆世界博覽會后,都將引領新的一輪科技、產業乃至文化的變革,毫無疑問此次上海世界博覽會將引領全球目光向低碳生活與生態社會聚焦,這與其說是一場熱鬧的展覽,不如說是一場全民教育運動,一場公民科學啟蒙與世界文化普及的教育運動,這才是世博會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我們相信此次上海世博會將揭開國民科學素質教育與科普意識覺醒新的一頁,拉開全人類建設生態社會的新篇章,開啟人類向全面低碳生活邁進的序幕。
(作者單位:深圳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