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衛(wèi)國
日前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最高檢關于改進瀆職侵權檢察工作情況的報告,部分委員建議完善立法,去除瀆職侵權犯罪輕刑化的痼疾。(見10月28日《中國青年報》)
據(jù)曹建明檢察長說,瀆職案件的查處是薄弱環(huán)節(jié)。一些委員認為,瀆職犯罪動輒給國家造成數(shù)十、上百億經濟損失,遠比官員貪污受賄數(shù)額大得多,但追究刑責的卻很鮮見。
瀆職案件為何查處難?瀆職犯罪為何輕判?據(jù)委員分析,關鍵是“口袋為界論”撐起“保護傘”,一些領導認為,只要錢沒揣進腰包,就不應以犯罪論處,公開為犯罪嫌疑人說情,當事人也以“花錢買教訓”等借口自我開脫。
“口袋論”成為瀆職犯罪的擋箭牌?這首先反映了一些領導對瀆職罪危害性的認識膚淺。其次,“口袋論”是為轉移視線,把人們引入用貪污罪的構成要件去看待、處理瀆職犯罪,從而為嫌疑人開脫罪責。
瀆職犯罪除“口袋論”混淆視線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濫用權力,一人說了算,這表現(xiàn)為許多“一把手”專橫和胡亂決策,導致瀆職犯罪。類似問題在一些國企更為明顯,老總因決策錯誤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由于國企領導不屬于國家工作人員,構不成瀆職犯罪,故常以“交學費”搪塞責任了事。
我國《刑法》規(guī)定,“瀆職侵權犯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有43個罪名。若將貪污罪與瀆職罪相比較,可以看出貪污犯罪所侵害的客體通常只有經濟損失,而瀆職犯罪所侵害的客體既有經濟損失,更危害著生命安全。
嚴懲“不揣腰包的腐敗”須撕掉“口袋論”這塊遮羞布,這需要修訂、完善《刑法》。一是對瀆職犯罪特征描述要更具體、可操作;二是加重刑期;三是將瀆職犯罪引入國企,老總亂拍板釀成重大財產損失,應以瀆職罪論處。
竊以為,減少瀆職犯罪,還應加建立有效的民主決策機制,防止個人獨斷專行,亂拍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