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有光 王鳳鳴
當前,國外議會尤其是發達國家議會在信息通訊技術的應用方面取得了許多較為成熟的經驗,對其進行研究總結,這對我國電子人大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二戰”結束后,隨著計算機的出現,新的信息和通信技術逐步進入議會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議會應用計算機軟件系統和網絡技術開始急劇增加。這是因為:(1)西方國家出現了日趨嚴重的“民主赤字”,政府(包括議會)企圖通過一個全新的“公關戰略”突破困境;(2)在當前的信息環境條件下,公民要求立法機構及其代表增加接近、透明、責任和提高效率的呼聲越來越高;(3)議會為應對全球信息社會所帶來的挑戰,也迫切希望找到一種復興機制。
最初,各國議會對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一般局限在某些單項的應用功能。例如,支持議會文件的起草和管理,進行通信聯絡和電子投票等。其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21世紀初,議會為找到一種機制以應對全球信息社會所帶來的挑戰,更好地解決有效的技術參與方法,人們提出了“電子議會”這一概念。這時議會利用信息技術強調的是提高“議會的政治核心職能”、實現“透明、易接近和責任性”,甚至要求建立“虛擬國會”等。我們認為理想的電子議會是由一系列硬件設備和綜合性軟件系統構成,可遠程參與,集文本、視頻和音頻等為一體的“虛擬議會”。目前,各國電子議會的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由于受各國物質技術基礎、政治法律制度、歷史傳統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信息通信技術在各國議會中使用的方式和發展程度是極不同的,其內容也各有千秋。韓國是第一個使用“電子議會”概念的國家。目前,韓國的電子議會主要是由“數字大會廳”、“在線信息系統”和電子圖書館三部分構成。美國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國會中應用最早的國家。1995年,美國實施了所謂“網絡國會工程”,內容涉及網絡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安全保障、人員培訓等多個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功能強大、相互連貫、規格統一的多媒體網絡,配置足夠的軟件和現代化兼容設備,使美國眾議院能夠有效地行使其職責,為公眾、議員和其他政府機構提供最佳服務”。1995~1997年,國會建立的“立法信息系統”被美國國會研究理事會稱之為在數字信息管理系統中“最非同凡響的成功者之一”。此系統分內外兩個部分,并相互隔離。其中,內部的系統叫“在線立法信息檢索系統”,為國會議員以及他們的職員提供最新、最全面的立法信息資料服務。外部的系統稱之為“國會圖書館—托馬斯”,它是第一個綜合性電子立法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向公眾分發參眾兩院的立法信息。2004年1月,奧地利成為第一個全面實施電子化制定法律的歐洲國家。此電子立法項目從立法草案、修改、通過和公布法律創建一個完整的電子程序。2007年6月,在第七屆“全球重塑政府論壇”上,該項目被認定在公共服務中極大地提高了透明度、責任性和響應性,獲“公共服務獎”。蘇格蘭的“在線議會”,被認為是電子議會的一個先鋒。它最突出的成就是創設了網絡請愿、自由互動式在線論壇、網絡咨詢系統和網上現場直播辯論。2005年,它入圍“歐洲電子民主獎”,名排第二。2006~2008年,歐盟一些國家和地區(荷蘭、匈牙利、立陶宛和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議會等)開始合作研究“電子代表工程”。該系統主要是為當選代表提供一種可移動的、個性化的工作環境。目前,此系統處于試驗階段。
縱觀全球,世界各國的議會正緩慢走向網絡[1]。2008年全球電子會議報告資料顯示:86%的受訪者(各國參會代表)稱本國提供議會或議院的網站,46%議會委員會已上網。電子郵件、網絡訪問等成為一般應用中最普遍的類型。在立法應用方面,55%的受訪者稱有文件管理系統,70%的受訪者有議會電子圖書館,70%的有大會辯論記錄系統和備忘錄,64%的有議案、條例草案及修正的應用軟件。在代表應用方面,34%的受訪者提供議員個人網站,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有公布財務狀況的應用程序和與選民溝通的應用軟件。在監督應用方面,一半多的受訪者(52%)有處理政府問題的系統,41%的受訪者提供聽證會的應用系統,只有11%表示支持其他監督活動的系統[2]。
實踐證明,議會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好處是巨大的。首先,它能提高議會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2004年,默門頓研究小組開展的一項有關歐洲電子政務實施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信息通信技術實施方面最出色的政府部門,其生產率提升是同行的3至7倍。意大利的政府部門在提高效率方面成效最為明顯,比以前提高了36%,德國、荷蘭和瑞典略高于10%??傮w而言,電子政務建設水平較高的國家普遍在效率方面獲得介于35%至55%之間的增長率。調查表明,歐洲八國投資于網絡技術、業務流程和網絡應用的政府部門平均可以將成本降低20%到30%。同時,通過網絡支持使服務水平提升一倍,也可將年度運營成本降低10%以上,將公眾滿意度提高20%以上[3]。澳參議員倫迪(Kate Lundy)認為,在線技術的有效利用不僅將大大增強議會的運作,而且也會更加有效地提高議員履行職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會使議會與社會發展的步調相一致[4]。在2009年世界電子議會的大會上,沙祖康指出,通過促進議會成員、議會行政部門、媒體和市民獲取信息和服務,信息通信技術可以使民主程序更加透明、易接近和有責任性。它能夠加強公民的參與,創新互動方式,獲取議會議程和文件。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也有助于議會更加有效地履行立法、監督和代表的職能[5]。
(一)一般性做法
1.組織管理機構的建設先行
實施電子議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從根本上說它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國外實施電子議會計劃,首先成立決策咨詢機構,通盤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和訴求。在蘇格蘭議會,為研究電子議會怎樣運作的問題,國務大臣專門創辦了“各黨派咨詢指導小組”。其主要任務是提交當局考慮運作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蘇格蘭議會的工作方法,并為國會可能通過的議事規則和議事程序擬定提案。在具體的組織管理方面,美國眾議院的做法是:“一把手”負責制,實行臨時性專門機構與日常管理部門相結合,項目負責人的管理和監督與有關部門維護、運作分工協作。例如,為建立“網絡國會”,眾議院監督委員會專門成立“計算機和信息系統工作組”,負責研究工程的實施性方案。而信息技術服務的運作責任在首席行政官辦公室和書記員辦公室分工負責。首席行政官通過議院信息資源辦公室負責信息技術服務。議院信息資源辦公室為議員、委員會和眾議院管理辦公室提供信息系統的支持服務。它與供應商一起協調計算機硬件、軟件和電話設備支持服務,并為系統整合、實施和發展提供直接支持。此外,議院信息資源辦公室還為計算機用戶發現并處理故障,為計算機安全、應用軟件和操作系統的培訓提供咨詢服務。書記員辦公室負責開發、管理有關立法、議院活動的文件和電子內容。需要指出的是,議會信息技術的管理和保障機構也是隨著實踐的需要而不斷調整變化的。例如,英國議會在實施信息通訊過程中,先后成立了許多相關的組織管理機構。這種多機構管理的體制,缺乏整體的戰略規劃,造成工作相互扯皮,投資不足,缺乏對資源統一管理和有效利用。于是在2006年1月,實行改組,成立“議會信息和通訊技術部”。它第一次將全國兩院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工作人員和資源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組織之下,建立主任負責的統一領導體制。議會信息與通訊技術部門使英國議會上下兩院共同擁有和管理,并對兩院議員提供服務。這種管理體制的形成,為議員更好地利用新技術、改善服務水平創造了條件。
2.重視技術人力資源的保障
為發展電子議會,首先是要解決專業技術人員的保障問題。國外常見的做法是:(1)面向社會征聘熟練的IT技術人員,就電子議會的建設、發展和維護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與服務。(2)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這種培訓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它包括舉辦培訓班,利用光盤和錄像帶進行電教學習,組織網上培訓、咨詢或技術支持服務等。另外,有的議會還成立專門的辦公室為用戶提供軟件和硬件的服務咨詢。其次是解決技術資源的問題。它基本上有三種辦法:一是根據各個國家實踐的需要,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解決技術資源問題。另一個是通過國際間的技術合作解決電子議會的軟件應用系統問題。例如,2005年創立的“信息技術國際議會協會”就為信息技術的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該協會的主要目的是在議會層面上支持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議員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信息技術的平衡發展和在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信息共享。歐盟的“電子代表工程”就是一些國家議會和大學間的一種聯合攻關項目。通過這種合作與共享,可以在資金和技術短缺的情況下,加速各國的電子議會建設,縮短國家間的差距。三是尋求國際技術援助。目前,信息通訊技術援助日益成為外援的一種優先項目。各國議會聯盟的許多技術援助項目中也包括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部分。例如,在埃塞俄比亞議會中建立和發展信息服務;在科索沃議會實行文件管理系統;在赤道幾內亞人民代表立法院支持開發網站等都是通過這種援助實現的。
3.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資金費用
電子議會建設的經費問題,尤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主要問題。在實踐中,各國的資金來源和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1)政府預算開支。主要用于電子議會建設、運作和維護所需的經常性費用。例如,英國上下兩院及其議員就設有此方面的專項資金預算。特別要指出的是,澳大利亞為解決地方資金的不足問題,消除“數字鴻溝”,其理念和思路獨特,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長期以來,澳大利亞的電信規章制度遵循“普遍服務義務”的原則。“普遍服務義務”的原意是確保在可承受的費用上為所有的澳洲人提供基本水準的電信服務。進入網絡時代,1996年的選舉之前,兩個主要大黨均采取了類似的政策以滿足提供公平獲得在線服務的需要?!肮浇尤搿闭吣繕说呢熑我庾R,在現行的政府領導下的許多行政部門之間廣泛散發。澳大利亞的“寬帶服務專家組”支持寬帶互聯網服務應界定為電信運營商的“普遍服務義務”的一個組成部分。為解決“普遍服務”帶來的成本增加問題。前政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關于提供補助滿足接入社區網絡需求的政策,同時還有不同的特別計劃來補充接入由不同的公司經營的社區網絡。其中,一個最大的和最重要的資助項目就是建立社會信息網絡。(2)政府專項撥款。它主要是指議會首次啟動電子議會的基礎性設施建設或對其進行全面改造更新所需的資金龐大投入。例如,1996年美國聯邦政府曾撥付10億美元的巨額款項,用以支持參眾兩院國會網絡的全面整合和升級。(3)建立專項基金。在西方國家,以建立“普遍服務基金”作為普遍服務支持機制的做法越來越流行,似乎正在成為一種趨勢。(4)國際援助或貸款。自1991年以來,美洲開發銀行一直支持議會和立法機構的現代化信息系統項目。2007年,美洲開發銀行批準1610萬美元貸款,以支持巴西在聯邦、州和市一級第一階段的立法機關的現代化。(5)其他。如黎巴嫩議員的網絡費用由奧爾巴尼大學支付;墨西哥議員的網絡費用則由服務供應商簽訂的“一攬子”服務負責。還有一些國家因國家的公共資金通常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鼓勵捐助者實行資助。這受到利益攸關者的普遍歡迎。
4.構建較全面的法律支持體系
法律法規是民主構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健全的法律制度不僅能促進信息和通信技術在議會中的應用,而且也可以為電子議會有效運行和健康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保障。一般地說,一國的電子議會越發展,越重視相關法律的制定和修訂,法律體系相對比較健全。目前,國外與電子議會發展有關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幾類:(1)信息化促進法。如韓國的《信息化促進基本法》,英國的《政府現代化白皮書》,美國的《文書削減法》和《130~40公法》等。(2)電子簽名法。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法律。(3)個人隱私保護法。目前已有61個國家通過此法,是頒布國家最多的一種法律。保護網絡隱私權是保障公民權利,如言論自由的一種手段。(4)信息自由法。確保信息的公開和透明是進行有效參與和監督的重要保證。(5)信息無障礙法(e-Accessibility)。如澳大利亞頒布《殘疾歧視法案》《聯邦殘疾人平等法》,防止對殘疾人的非法歧視,確保信息通信使用中的公平和平等。(6)網絡安全法。它是發展電子議會和樹立通訊技術用戶信心的先決條件。在此方面美國是立法最多的國家,先后共頒布七部之多這樣的法律。(7)開放標準法(Open Standards)。例如荷蘭《在公共和半公共部門利用開放標準和開放源碼軟件的行動計劃》,丹麥議會關于政府部門使用開放標準的B 103決議等,以確保網絡和設備的兼容和聯通性。
5.適時進行績效考評與指導
績效考評是一個“指揮棒”,也是一種“鞭策”的工具。因此,建立電子議會的績效考評體系也非常重要。歐洲設立的年度“電子民主獎”范圍較廣。它專門獎勵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治理中,在加強電子參與、透明、代議制民主和公民參與方面,具有創新特色的電子民主工具和內容。該獎項包括八大類內容,其中含有民選代表的電子民主和歐洲議會的電子民主兩項目。評獎依據涉及政治、民主、公民和技術四個方面。美國自2002年以來,為促進信息通信技術在國會中的應用,國會管理基金會(CMF)每年對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委員會和領導階層三種不同類型共618個網站進行評估指導,對優勝者頒發“金鼠標獎”。此考評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人們認識到國會網站可成功地利用互聯網來為選民服務,并達到他們的需求目標;二是為所有國會辦公室就如何改善它們的網站提供實際的指導。其測評內容包括:(1)用戶觀:有明確的網民意識,充分考慮和滿足其要求,圍繞網民構建網站。(2)內容:要求網站內容新穎、能夠吸引新的訪客,支持辦公室制定的工作目標。(3)互動性:為訪客提供表達意見的機會,促進在線和非在線的溝通。(4)實用性:網站的設計和信息體系結構能夠使網民快速而便捷訪問信息和服務。(5)創新性:擁有創造性的功能,能使訪客增強趣味性和簡易性的體驗。圍繞這五大項“模塊”,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委員會和領導層的網評內容分別設有94、43和40個子項。國會管理基金會和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進行公正、客觀的量化打分。在量化過程中,還注意訪客感受的量和質兩方面內容。其中,定量因素包括某些特定內容或功能,如網站地圖或搜索功能;定性因素包括信息介紹的質量和性狀、網站的可用性和鏈接性能、它的外觀和感覺以及訪問者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然后專家組根據測評分值將其劃分為“A”、“B”、“C”、“D”、“E”、“F”六個等級。在“A”級中設金(90~100分)、銀(80~89分)、銅(70~79分)三個獎項。最后還發表有針對性的報告和建議,并向社會公布。通過這種激勵、鞭策和指導,網站總體進步明顯。
(二)經驗教訓
1.政府要員、議會領導層的支持和參與是成功的關鍵
南非議會秘書長Zingile A.Dingani在出席2007年世界電子議會大會上強調,電子議會建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在整個規劃過程中政治領導層和信息通信技術工作人員的參與”[6]。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伊利諾斯州、華盛頓等地是有效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先行者,其成功運作的奧秘均與受到領導層的支持密切相關;而在一些立法機構,如美國密歇根州、瑞典議會,計算機系統之所以沒有像期盼的那樣快速實現,領導層沒有介入是非常顯著的。因為政治領導層關鍵人物的參與,不僅意味著在政治上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持,而且也能促進電子議會發展。相反,在電子議會的建設過程中若缺乏領導層的參與和指導,電子議會的建設和發展很容易脫離現實,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議會成員的參與也是電子議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因為他們知道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和對他們最有益的解決辦法。
2.重視可行性評估和科學定位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
信息通信技術進入議會領域所帶來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不少人將它視為一種革命的力量。現實中駕馭這種力量既要防“左”也要防“右”。例如,在加拿大議會,早期使用計算機技術之所以遭遇失敗,其原因就在于急于求成,“破壞”了原有的運作程序,沒有循序漸進地進行改良。再者,美國德克薩斯州最初實施的計算機系統的失敗,原因是它超越了立法機構的時代需求特征。后來,當同樣的應用系統并入網絡程序時,它卻很快滿足了立法機構的效率需求,從而獲得成功。需要指出的是,在立法機構內,電子議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含義是權力分配,新的信息通信技術作為權力源泉,也將對現有權力重新進行分配和組合,這就需要仔細考慮和評估內部權力分配的實際影響,要依據立法機構的工作邏輯,更確切地說是必須成功的政治邏輯進行研判,這是電子議會成功發展的一個基礎。
3.堅持“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思路,遵循漸進的方式穩步推進
電子議會的建設需要組織多方面相關人士進行綜合研究,協調發展。在加拿大和美國德克薩斯州,在計算機使用上早期嘗試性失敗沒有足夠注意“一體化”發展也是原因之一。這里的“一體化”的思想包括:(1)技術應用與時代要求合拍;(2)電子議會要與電子政務銜接;(3)運作上內外信息系統并重;(4)立法、教育和培訓相協調等。在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方式上,議會成功運作的發展特征一般是采取緩慢、試驗、漸進的方式,防止激進、大刀闊斧的企圖。目前,大多數國家議會的應用系統開始于單一的、相對簡單的應用,例如,議案跟蹤系統。實踐證明,這種演進的方式是現實的、可取的。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時間可提供適應的立法環境,在小范圍、簡單的和非威脅性逐步提高應用,也容易減輕人們最初對計算機技術的恐懼和疏遠。若在議會沒有這一態度的變化,努力發展計算機系統是注定要失敗的。英國的經歷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4.實施“市場營銷戰略”是電子議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信息通信技術裝備各國議會,最終的目標是應用。人們也常把利用效率的高低作為成功與否的標準。在印度奧里薩邦開始e-grama經驗顯示,信息通信技術應用項目要想取得成功,激發當地人民使用新的服務或技術是非常必要的[7]。因此,為促進電子議會的持續發展,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實施類似“市場營銷策略”,進行積極的“促銷”活動也就成為必然。國外常見的做法有:編制、頒發關于電子議會使用方面的通俗易懂的用戶指導手冊;以用戶為中心,改善電子議會服務的用戶界面;提高服務的安全機制,消除人們參與的后顧之憂;增強用戶參與的響應性,提高用戶的信任和服務的有效性;增加公共網絡參與設施,為公民提供便捷的上網條件;采用大眾媒體進行宣傳等。為吸引更多潛在參與者,印度還采用明星做廣告。有的還通過網絡組織服務者和用戶進行經驗交流等。
1.站在政治發展的高度,制定電子人大的發展戰略
電子人大有別于電子政務,是信息和通信技術在政治領域的應用,屬于電子民主的范疇。因此,我們應站在政治發展的高度制定電子人大的發展戰略。首先,電子人大的發展戰略應與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尤其是信息化戰略和政治改革的目標相結合。其次,充分考慮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動員多方代表參與。再次,一定要符合中國人大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具體的目標可包括:(1)提高人大及其組織機構的活力和工作效率;(2)實現信息公開、透明,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和互動;(3)增強人大網站的功效,提高實效性、易接近、響應性和責任性;(4)加強人大的立法、代表和監督等核心職能,確保立法、監督的科學性、民主性,密切代表與民的聯系等。
2.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
推行電子人大實質上是權力的重新分配,過程復雜,牽涉部門多,發展中遇到的阻力和問題較多,所以,必須建立人大主要領導、政府相關部門和行業部門負責人、有關專家和學者等人組成的信息化領導小組,實現“一把手”負責制,專門對電子人大的整個實施過程負責,對其結果負責。這樣不僅能夠隨時處理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政治問題,也可以抵制傳統習慣和保守勢力的干擾,而且有利于協調、處理不同部門間的事務,必要時也便于動員行政力量和必要的人力和財政資源,以保證工作的穩步進行。在具體工作中,重視國家領導人的宏觀指導和不同部門的協調配合;人大信息化與政治體制改革相互促進;注意建設和發展的宣傳和經驗交流工作;同時也要把握好技術應用中統一規范與特色創新之間的平衡關系。
3.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縮小“數字鴻溝”
進行電子人大建設,首先需要較完善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基礎設施和設備,也需要定期對其進行檢修與維護,必要時還要進行設備的更新和升級,這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同時,我國基礎設施落后,地域遼闊,地區、城鄉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數字鴻溝”問題突出。這對我國尤其是一些貧困、落后地區的財政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此,我們應借鑒國際經驗,創新發展思路,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一是加大政府的專項預算資金投入;二是在網絡、電信公司推行“普遍服務義務”;三是積極尋求人大和有關企業的合作空間(如讓其承擔培訓工作獲取報酬等),簽訂“一攬子”協議,互利共贏;四是完善電子政務基金;五是尋求國際社會和組織的合作與幫助等。
4.按照綜合性方式建設的原則,由易到難,分階段推進
當前,我國人大的信息化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發展極不平衡,與實現電子人大的目標差距很大。為此,首先仍要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著力進行人大辦公、辦會和管理等設備的現代化裝備或改造,逐步實現日常運作的自動化、網絡化和數字化。其次,要不斷建立或完善人大的業務系統。人大應用系統的建設內容上應堅持綜合與專業并舉,內外系統并重,管理和服務兼顧的方針,防止“信息孤島”現象。在發展方式上從上到下、由內向外逐步推進。再次,加強人大的網站建設。各級人大網站應統一管理門戶,逐級分配活動窗口。信息提供要真實、準確、全面、清晰和及時連貫;以用戶為中心,提供網站地圖和幫助、下載服務等便民設置;支持多種語言。信息形式除文本格式外,也要通過音頻和視頻公布信息。同時,拓展互動、參與功能,豐富參與形式,開辦人大論壇,對公民普遍關心的熱點、重點問題進行討論、咨詢;提供網絡信訪系統等。
5.加大立法工作,健全法律制度,營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總體而言,我國電子政務的立法建設仍然明顯滯后于電子政務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許多亟待法律規范的事項并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少現行法律規范中的具體規定,不能適應電子政務發展的要求,有的甚至與電子政務的發展相抵觸。為此,加緊電子政務的立法工作,健全法律制度和有關管理規定顯得尤為迫切。其基本的思路有三:(1)將現有法律條文或管理條例的內容進行推展性修訂,納入網絡領域的問題。例如,修改刑法,納入網絡犯罪;知識產權法列入保護電子內容的所有權等。(2)利用“電子等同”傳統紙張程序的立法原則,立法確定電子認證、電子程序等方面的法律效力。(3)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頒布新的法律或管理條例。當前最為緊迫的是制定“信息化促進法”、“人大信息化發展戰略”、“人大信息化績效考核辦法”等。
6.樹立大培訓觀,為電子人大的發展提供人才資源保障
信息化條件下人大的工作方式與傳統模式有很大不同,遠程參與、數字化運作越來越突出,安全、保密性要求高,信息處理量將越來越大,時效性強。這就對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制訂一個廣泛的“電子公民”教育發展計劃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培訓力度,強化各級人大領導層的信息化思維,提高機關工作人員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能。積極創造條件,不斷提高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為人大信息化的穩步推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也不能忽視民眾的宣傳和教育工作,鼓勵其積極進行電子參與。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培訓不只是簡單地教會如何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但更重要的是使人們了解新的信息技術工具所帶來的好處,增強其學習和利用技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人大新的運作文化。
7.指導和激勵并重,逐步建立人大信息化的績效考核體系
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應以黨的十七大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全國人大信息化建設規劃綱要》和《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等為依據,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需求應用為主導,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己藘热葜饕ǎ汗姖M意度、信息化內容、互動參與、技術創新水平、利用率等方面??荚u主體的選擇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請專家)之外,還可以是第三方專門研究機構和社會公眾等。具體評價時要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性與靈活性、外部績效和內部績效并重。對考核結果進行獎勵的同時更要注意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行幫扶和指導,提出具體的整改意見和辦法。
[1]Valentina Pop.Parliaments are slow in going online,study shows[EB/OL].http://euobserver.com/883/27175,2008-11-25/2010-02-18.
[2]World e-Parliament Report 2008[R/OL].pp.47-57.http://www.ictparliament.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5,2008/2010-03-12.
[3]MomentumResearchGroup.Net Impact 2004-From Connectivity to Productivity,http://www.netimpactstudy.com/pdf/NetImpact_04b.pdf,2004-03-18/2010-01-11.
[4]Kate Lundy.Cyber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Australian Senate[EB/OL],Papers on Parliament Vol.34 pp.199-205. http://www.aph.gov.au/SENATE/pubs/pops/pop34/c18.htm,1999/2010-03-11.
[5]Sha Zukang.Welcoming Remarks to the World E-Parliament Conference 2009[EB/OL],http://www.un.org/esa/desa/ousg/statements/2009/20091103_parliament_conference.2009-11-03/2010-03-11
[6]同[2]p.19.
[7]Shefali Nandan.Lesson from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Uttar Pradesh[EB/OL],p.29.http://www.iceg.net/2008/books/3/4_26-32.pdf 2008/201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