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李尕猴所在的甘肅省岷縣小寨村,因被媒體稱為“中國第一乞丐村”而聞名全國。
和村里其他人家相比,李家最大的不同是,供出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但至今,李家仍位列這個村莊最為貧困的家庭目錄中,包括世界銀行貸款單在內的5張逾期貸款催收的通知單,還躺在他家破舊的柜子里。
如今李家棲身的這間磚木混合結構的房子,寬3米,長七八米,建造于2007年,4000元蓋房的錢來自政府的救助。環顧四周,他家最值錢的家當是一臺21英寸的創維電視機。兩把海綿裸露在外的沙發是別人淘汰的,供冬天取暖的爐子也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在爐膛的上面,放置著一個鐵制的爐條,煤只在爐條上燃燒。這樣做是為了省煤。
供孩子上學,是李尕猴這輩子自認最正確的一次決策。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兒子李玉平的責問:“我已經10歲了,還不讓我上學,啥時候讓我上學呢?”兒子對求學的渴望,最終博得了父親的同情。
李玉平上大學那年,李尕猴執意要陪兒子到大學報到,瞅瞅“大學長啥樣”。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遠門不是為了乞討。
2005年,這個村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在他就讀的初中的校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致全鄉中小學生的一封信——別跪了,小寨人,站起來》的文章。他還在村里辦起了免費的文化補習班,給孩子們講外面的世界,談人生的理想。
這一切來源于他的切身體會。童年短暫的乞討經歷,對李玉平幼小的心靈觸動極大,他時常望著城市的高樓大廈夢想:“將來,這里有沒有我的份兒?有一天,我也要像城里人一樣生活。”這個鄉村少年認準,讀書是改變人生命運的唯一途徑。
正是這個年輕人的舉動,引發了又一輪全國媒體對小寨村的報道熱潮。檢索當時的媒體報道,“乞丐村”、“中國第一乞丐村”這樣的字眼開始大量出現在相關報道中。
這也是一部村莊的另類成名史:從2001年開始,幾乎每一年都有遠道而來的媒體記者踏訪小寨,“記者在小寨扎下了根”,外界對于小寨的關注熱度一直未能削減。
從此,這個寂靜的村莊不再平靜。各種版本的傳聞,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外界對這個村莊的想象力。
2008年臘月,李玉平回鄉舉行了婚禮。2010年前夕,從遙遠的江蘇無錫傳來兒媳生下孫女的消息,接到電話的李尕猴樂得合不攏嘴,一連喝了4天的酒。
如今,“當了爺爺”的李尕猴對生活再無更多憧憬:有洋芋吃、有拌湯喝、有煙、有酒就足夠了。不過有時候,他也會艷羨那些村里因乞討富起來的人家,“比我供大學生的美”。
在以房子為財富象征的鄉村,不少外出討要的小寨農民,把他們的乞討成果都帶回了村子,最早蓋起了锃亮的瓦房。
“村里第一批富起來的人是討要的人。”這個說法得到了村支書楊金忠的印證。
大致從1999年前后開始,小寨人外出討要開始從討要米面、饃饃、解決溫飽向討錢、謀利轉變。進入21世紀,一些當地農民將外出討要視作是“快速致富”的捷徑,盡管這種方法并不“很光彩”。
擁有財富的優勢心理很快會打敗人的尊嚴。一邊是貧困的折磨,另一邊是乞討比種地、出賣苦力收入都要高的誘惑。
一些外出討要獲得財富的農民,對在城市的乞討經歷諱莫如深。他們大多聲稱是外出務工。
和村里其他一些人相比,38歲的楊齡(化名)已經算是不錯的了,至少他掌握了一手熟稔的泥瓦活兒。2001年前后,他曾外出打工,但勤勤懇懇的工作并沒有讓他獲得該有的報酬。歲末,黑心的老板卷錢跑了,沒有路費回家的楊齡,最終跑到了街頭。
很快,他發現“討錢比打工容易多了”,而且每天乞討的收入和他出賣體力的收益相當。
“這是一種恥辱。”楊金忠說。面對小寨村貧困的現實,這位村干部坦承“束手無策”,甚至在他的任期內,如何徹底脫掉這頂“不光彩的帽子”,看上去仍遙遙無期。
近年來,“乞丐村”的乞丐正在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往年每一個村莊外出討要的農民的數量大概在20人左右”。而如今,“只有星星點點的幾家”。
媒體關于小寨的報道,不無獵奇的字眼。“乞丐村多見二層小洋樓”、“乞丐村乞丐坐飛機返鄉”等真假難辨的細節被無限放大,甚至被制作成網絡標題廣泛流傳。
在媒體和網絡交織的世界中,諸如“好吃懶做”、“不知羞恥”、“假乞丐”的標簽貼在了小寨人的身上。
每當有外人談論起小寨的討要現象時,37歲的年輕生意人石永茂總是憤憤不平。
5年前,靠敏銳捕捉到的漲價信息,出租車司機石永茂開始大量收購當歸。在當歸價格完成一輪從每公斤十幾元到七八十元的“過山車”式瘋漲后,他發家致了富,蓋起了街道里最漂亮的一幢米黃色建筑,開始經營百貨生意。
他對記者說:“我敢說,這條街道的樓房都是靠勤勤懇懇地勞動蓋起來的,沒有一家是靠乞討蓋起來的。”
一條通往小寨的寬約七八米的砂石土路,緊挨著沖刷出川溝的河流,蜿蜒連綿5公里,隨處可見刷寫在墻壁上的藍色標語:“別跪了,站起來”。
盡管救贖之路仍顯漫長,但45歲的虎龍小學校長郎俊文相信,“小寨的乞討現象僅是暫時的產物,終究有一天會銷聲匿跡。”
他自稱是一個“負重者”。作為一個教育者,他試圖用正確的思想喚醒這些農民的子弟,“勤勞致富是根本,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