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馬 強,李晟楠,許衛婷,全惠善
(大連民族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學生,遼寧大連 116605)
污泥生態穩定系統的資源轉移
劉 宇,馬 強,李晟楠,許衛婷,全惠善
(大連民族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學生,遼寧大連 116605)
污泥生態穩定化起源于蘆葦床通過蒸發蒸騰和植物生長對污泥進行的脫水和穩定[1]。在生態穩定化過程中,污泥脫水可歸結為蒸發、滲透和礦化[2]。通過系統內外蘆葦成分和生長情況比較,可以說明污泥生態穩定過程中資源轉移的效果。
在污泥生態穩定系統和野外分別取樣測定蘆葦主要成分,結果見表 1。從表 1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根還是莖葉,系統中蘆葦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纖維含量都高于野生蘆葦。其中系統內蘆葦根的粗蛋白含量高出野生蘆葦 2倍多。原污泥的總氮含量為 2.52%,總磷含量為 1.42%,穩定化污泥總氮含量為 0.9%,總磷含量為 0.78%。因此可以推斷出,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吸收轉化促使積存污泥實現了資源轉移。

表 1 系統內蘆葦和野生蘆葦成分對比 %
從理論上講,污泥含有的豐富營養元素利于植物生長,但并沒有量化指標來說明。本研究監測了系統內蘆葦與野生蘆葦從 5月到 7月生長期內的長勢情況。結果顯示了有意義的變化趨勢,即系統內的蘆葦生長優勢隨著時間逐漸明顯。剩余污泥中富含氮磷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對植物的生長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系統內蘆葦生長旺盛,初春時即比野生蘆葦高 20~30 cm,且在日后的觀察中始終比野生蘆葦高 30~50 cm。系統內蘆葦株高最高可達 3.8 m,比野生蘆葦高約 1 m。和污泥穩定化系統相比,野生蘆葦的營養源自土壤,土壤的營養成分有限,外援營養不足;而系統內污泥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再加上周期布泥,滲濾液也含有較多的營養物質。當土壤養分成為野生蘆葦生長的限制因素時,系統內充足的營養繼續激發并保證著蘆葦的生長需求。
綜上分析,污泥中減少的營養物質部分轉移到系統內的植物體內。因此,從資源化角度,污泥得到生態穩定的同時,也實現了資源轉移。
[1]CU I Y B,SUN T H.Performance of wastewater sludge ecological stabiliz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8,20(4):385-389.
[2]COOPER P,W ILLOUGHBYN,COOPER D.The use of reed-beds for sludge drying[J].Water and Environment J,2004,18:85-89.
X703.1
A
(責任編輯 劉敏)
1009-315X(2010)01-0096-01
2009-09-16
大連民族學院太陽鳥計劃資助項目 (20080306)。
指導老師:崔玉波 (1968-),男,內蒙古赤峰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污水、污泥處理與資源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