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翰還沒有適應院士這個嶄新的身份,面對記者“鄧院士”的稱呼略顯靦腆,連連擺手。在他眼里,院士是“在工程科技方面做出了驚人成就且兩鬢斑白的老人家”,其中不乏自己的偶像,如錢學森、鄧稼先,周光召,對于自己能成為其中一分子,鄧中翰感到幸運而光榮。
參選之初
2009年3月,初春的陽光映在臉上,鄧中翰發現桌上多了一疊厚厚的材料。翻開一看,原來是參選兩院院士的申報表格,落款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表格要求填寫的內容繁多,鄧中翰開始親自準備材料,他明白,這不是可有可無的榮譽,而是國家對自己的高度認可。
“開始參選,覺得自己選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記者問他。
“不知道,但還是認真地去準備,科協提名是對我的信任,我充分準備了有關申報資料,能不能當選就順其自然了。”鄧中翰坦然回答。
表格應該怎么填呢?過去的一幕幕重新浮現在他的眼前。
19歲那年春天的一個早上,中國科技大學二年級學生鄧中翰聽到有人敲宿舍的門。他打開門,發現一位長者正微笑著站在門外。長者自我介紹:“我是物理學教授胡友秋,我想我還是順路來看看你,告訴你我看完那封信的感受。”
胡教授說的是批評他的一封信,作者正是這個滿臉通紅站在宿舍門口的鄧中翰。在前一天的物理課上,胡友秋教授講解關于電磁學的一道題目,下面坐著的鄧中翰卻認為老師講錯了。宿舍昏黃的燈光下,鄧中翰鋪開稿紙,一口氣寫了8頁,折疊好投進了胡教授的信箱。信中寫的是他對那道題的見解,里面還詳細注明了能夠證明自己想法的五種試驗方法。
正是這封信使鄧中翰獲得了老教授的賞識,還把這個年輕冒失的學生請到了自己家里談心。交談中,鄧中翰大膽表白了自己的想法,他對教授說:“在學習之外,我很想從事一些科研工作,其實從您講課的內容里,我也想找找看有什么可以研究的東西。”
胡教授看著自己的學生,微笑著說:“你有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我今年要出國做訪問學者,我把你推薦給黃培華教授,他那兒有一些科技部的研發資金,你可以跟著他做課題。”
“我后來去找黃教授,他一下子給了我一大堆材料,說:你想搞科研的話,先把這些書拿去讀吧。我當時剛上大學二年級,覺得就算讀不懂也可以學一些英文。”回憶往昔,鄧中翰記得異常清晰。
一個大學二年級學生,就能夠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鄧中翰激動萬分。當他從黃培華教授家里走回宿舍樓時,內心充溢著無限的憧憬和沖動,科研夢想的種子也由此種下。
“我開始走上科研的路,并不是為了得獎,更不是為了榮譽,完全是一種純粹的愛好與興趣。”回顧那段佳話,鄧中翰笑著說。
也是在那一年,時常出入圖書館的鄧中翰開始愈發崇拜錢學森,陳景潤、王選這些前輩們,他還注意到,這些做出杰出貢獻的前輩也都是國家兩院院士,“那時感覺,院士是為國家做出了多大貢獻的人,才能得到的榮譽呀!”
全票通過
“在寫這個材料時,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我最想告訴評委們的話。”拿起筆來,鄧中翰思考著,他知道,除了自己數不清的科研成果,他最想告訴評委們的話,就是“中國芯”的夢想了。
那還是在美國的時候,鄧中翰突然接到了來自舊金山中國領事館的電話,聲音傳來,原來是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張玉臺。張玉臺了解鄧中翰正在做的芯片研究,希望他能夠早日回國,把中國自己的芯片產業發展起來。
“當時談了很多,談到了‘兩彈一星’元勛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談到了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談到了芯片研究對于國家科技發展的作用。”鄧中翰回憶說。
萬里之遙的美國,一個高級官員與一個海外留學生如此傾心交談良久。“這個電話后來給了我很大影響,我第一次清晰地認識到祖國的科技事業對我的吸引力,我要為祖國的強大做些什么。”鄧中翰回憶說。
不久,另一件事兒給了鄧中翰更大的震撼,他開始更強烈地感受到祖國的召喚。
那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慶典,鄧中翰受邀回國參加并在天安門廣場觀禮臺觀看了盛大的閱兵式與群眾游行,正是在觀禮臺上,“產業報國”的激情洶涌而至。
“當時,我站在觀禮臺上。心里非常激動也很自豪。面前展示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項成就,那樣的神圣,對我靈魂的震撼和觸動非常大。我從小受國家的培養,享受到改革開放、出國留學這種機遇,可是還沒有為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現在國家把我當成一個青年代表,給予這么高的禮遇,讓我站在觀禮臺上,我心里有一種慚愧。”
觀禮后的下午。鄧中翰和同事就去了長城,實現了他的一大愿望。他們一起穿上印有“我登上了長城”字樣的紀念衫,在烽火臺旁振臂高呼,愛國的情懷蔓延在了每個人的心里。
晚上,迎接他們的是一場熱烈的國慶焰火晚會。“我們的楊曉東博士在美國長大,從來沒見過這樣熱烈的場面,激動得不得了。他跑到那個載歌載舞的隊伍里面一起唱啊跳啊……就是在這樣一個很熱烈的氣氛下,一個團隊回國的決心就像水泥一樣慢慢地凝固,成為一個堅強的回國創業集體。”
想起如許往事,鄧中翰的眼睛濕潤了,十年創業路走過,自己沒有泯滅當初的夢想。接下來,鄧中翰鋪好表格,提起筆來開始認真填寫。“填寫時我想,這不僅僅是莫大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鄧中翰告訴記者。
不久,中科協舉行了第一輪評選,鄧中翰全票通過,這意味著他開始正式進入兩院院士的評選程序。此后,一輪輪的評選陸續進行。直至2009年12月2日,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正式出爐,鄧中翰的名字與41歲的年齡跳躍其中。不經意間,鄧中翰又創造了一個“奇跡”,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得知自己成為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有什么感受?”記者問他。
“非常光榮。我感覺到,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承擔更大責任的一個信號。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青年人走到創新領頭羊的位置上去,時代也要求我們擔負起更大的責任。”鄧中翰激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