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三秦大地的天更藍水更清,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率領全省環保隊伍忠實地踐行科學發展觀;為了解決影響群眾身心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他不計得失,隱姓埋名,不時出現在執法第一線;為了尋求符合陜西省情的環保之路,他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為了倡導新的生活方式,他身體力行……他,就是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廳長何發理。
從林學專家到環保行家
1977年,何發理從西北農學院園藝系畢業,被分配到陜西省林業廳。憑著淳樸認真、謙遜踏實和積極努力,他迅速脫穎而出,年僅30歲就被任命為太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何發理帶領管理局一班人,大膽探索挖掘潛力,打破過去單一的保護模式,創建保護、研究、利用和開發的新型管理模式。一個當年死氣沉沉的“爛攤子”,在他的手中成了事業興旺的全省林業系統先進單位。
1992年,38歲的何發理出任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一度負責林業項目的規劃和建設。在他的主持下,全省近萬名科技人員歷時7年參與完成了社會林業研究項目,該成果獲得陜西省科技成果二等獎,受到國家林業部的表彰。他籌備召開了西部生態建設論壇、編制了《陜西省生態建設規劃》,組織“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啟動和實施。何發理在林業項目規劃實施和理論研究方面的重大貢獻,得到了中國林學界的肯定,他因此還擔任了中國林學會常務理事。
2003年3月,何發理被任命為陜西省環境保護局局長,負責守護三秦大地上的河流、土地和空氣,使它們免受污染和破壞。從此,他便與陜西的環境保護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新的角色是新的責任,也是新的挑戰。面對挑戰,勇敢者永遠只是一種回答: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在陜西環保的大舞臺上,他作為主角,導演了一幕又一幕陜西環保波瀾壯闊、突飛猛進的歷史大劇。
緊盯“一山兩水”
森林是人類呼吸的肺,水是人類的血脈。在陜西境內,秦嶺是最高的山,渭河、漢丹江是最大的水。陜西的環境保護,最根本的就是這“一山兩水”。何發理出任該省環保局長之后,提出了“緊盯一山兩水抓保護”的發展戰略,還陜西人民以“青山綠水”。如今,人們已經明顯地感覺到,陜西的山綠了,水清了,天藍了,百鳥鳴囀,水歡魚躍,自然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2000年前后,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經濟收入,對秦嶺北麓進行無序開發和盲目建設,嚴重地威脅到秦嶺生態屏障和水源地的環境保護。何發理通過現場勘察和調查,目睹了秦嶺腹地濫砍亂伐、無序開采的狀態,仿佛聽到了秦嶺痛苦的呻吟。他痛心疾首:保護秦嶺,刻不容緩,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的開發決不能繼續下去!在省政府的支持下,《陜西省秦嶺北麓生態保護綱要》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順利出臺,對秦嶺礦產資源、旅游、房地產、公路交通等項目的開發進行了規范。
渭河是陜西人民的母親河。她千百年來滋養了豐沃的關中平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上世紀70年代以后,河流污染加劇,上游水源枯竭,中游水體污染,下游河道淤積塞滯,基本喪失了河流功能。“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這句順口溜是對渭河污染的生動、真實寫照。
渭河污染的關鍵是沿途工業排污所致,其首要“元兇”是造紙業。到2003年,仍有400多家造紙業向渭河排污。為了從根源上治理渭河流域的水質污染,何發理親自帶隊,驅車沿渭河甘肅發源地順流而行,一直到潼關縣的渭河入黃河段,在數百公里的河面提取污染水樣,拍攝錄像資料,掌握第一手資料。之后,他召集沿渭200多家造紙企業老板開會,現場播放渭河水質污染的錄像,動員他們以壯士斷腕的氣魄,該停就停、該改即改,下大力氣治理污染。短短三年時間,渭河陜西流域造紙業減少到70多家,排污量減少2/3。與此同時,加快沿渭河流域城鎮污水處理項目的建設,以及“引漢濟渭”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大大減少了渭河的污染狀況。據監測結果顯示,渭河干流13個監測斷面中,有12個斷面COD平均濃度連年下降。尤其是渭河陜西出口處的潼關入黃斷面,COD指數連續兩年以15%的速度下降。
渭河水嘩嘩的流淌聲,在告慰人們母親河復蘇的同時,也在贊揚何發理以及陜西環保大軍的輝煌業績。
“隱姓埋名”探新路
陜西自古就有“三秦”之說,由于陜西地域南北狹長,生態、氣候等自然環境差異極大,造成了陜北、關中、陜南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區域環境承載力有較大差異。如何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搞好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中促進陜西經濟發展,是擺在何發理及陜西環保隊伍面前的一個根本問題。
何發理認為,我們既不能為經濟增長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不能為保護環境而影響發展。只有在發展中解決環保問題,通過解決環保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才符合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他帶領一班人遵循科學發展觀,依據陜北、關中、陜南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環境承載力差異,因地制宜,因區施策,探索出一條符合陜西省情的環保發展之路。
對于關中地區,就不宜再布局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只有加大污染治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陜南水環境、大氣、生態、土地資源等承載能力較強,應以發展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為主。陜北是紅色革命老區,也曾是國家有名的貧困地區。所以,要把陜北建設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必須實施嚴厲的環境政策,壓小上大,扶優汰劣,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府谷是神府煤田的腹地,與山西、內蒙交界,素有塞上“金三角”之美稱。但由于當地一度發展“五小企業”和“四輪驅動”(縣、鄉、村、戶辦煤礦),背上了污染環境的沉重包袱,“金三角”變成了“村村生火,處處冒煙”的“黑三角”。這個沉痛的教訓給陜北環境治理敲響了警鐘。為了徹底遏制府谷的環境污染,摘掉“黑三角”這頂污染的帽子,何發理變明察為暗訪,隱姓埋名夜宿毗鄰的山西,白天進入廠區搜集污染證據。在省市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府谷實施“環保立縣”戰略,大刀闊斧淘汰低能產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走循環經濟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向“綠三角”邁進。從“金三角”到“黑三角”,再到“綠三角”的發展之路,府谷對陜北經濟社會的發展啟示作用,也為陜西經濟走科學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04年11月,在何發理的倡導下,中國第一家以研究循環經濟為指向的專業學會——陜西省循環經濟研究會成立,何發理親任會長。這是一個信號,它說明陜西省政府和環保部門的領導者們對循環經濟這一理念的價值和意義的肯定。
“讓人們多看到一些藍天白云,多呼吸一些新鮮空氣,喝上放心的水,能吃上安全健康的食物,讓河里有魚,塘里有鴨,老百姓的白襯衣能多穿幾天,就是我們環保工作者為之奮斗的目標……”何發理頗具感慨地說。
這是一個環保廳長的理想和目標。何發理正為此而殫精竭慮,不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