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后,我們發現許多跨國IT巨頭都關掉或縮小了他們在歐美的研發中心,轉而重點建設他們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一位專業招聘企業的CEO如是說。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外資企業的動向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世界經濟的變化曲線,也測量出中國經濟的“體溫”。近年來,在世界經濟動蕩,中國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轉變的情況下,觀察外企動向,無疑是把脈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軌跡的一扇窗口。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一個機會,凸顯出中國經濟的發展快速而且穩定。中國國家實力的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市場的迅速擴大,給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帶來很大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經過金融危機后正在重新考量他們的全球發展戰略。而其中兩大趨勢很明顯:在業務上,在往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在區域上,是往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加大投入。
成功的經驗表明,忽視研發,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無法真正承載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深層使命,也無法在新一輪的經濟浪潮中勝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保障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正確思路是:依托于強大的制造業基礎,通過賦予勞動力資源優勢明顯的“中國制造”以創新DNA和巨大的智力附加價值,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歐洲、日本之后的又一個創新基地一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個30年,以創新為特征的“中國智造“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和不竭源泉,必將催生出面向未來的、擁有強大的知識產權溢價力的創意產業和知識經濟。
對此,在華跨國公司已經開始行動,意在將研發作為在新興市場乃至全球市場成長的動力,抓住中國的機會,對他們而言,即是抓住了發展的機會。而中國制造也將隨之而升級為“中國智造”——這樣的雙贏結果,顯然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和諧發展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