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六大挑戰
如果說韓國和日本是“亞洲模式”的開創者和典型代表,那么中國經濟可以算得上“亞洲模式”的增強版。這—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低工資、有意壓低的利率和匯率,使資源從家庭向產業轉移,在此過程中出口快速增長,保持高額的外部逆差,產業結構上制造業占據絕對重要位置。同時經濟高速增長。但與日韓不同的是,中國在每個方面都表現地更為突出:投資率更高,貿易順差更大,消費率更低,干預匯率的力度也更大。這些政策雖然帶來了令人艷羨的經濟增長,但隨著經濟的更趨成熟以及廉價勞動力等原有優勢的逐漸喪失,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越來越面臨挑戰。那些過去20多年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逐漸變成阻礙增長的因素。未來25年中國有六大問題亟需解決:提高生產率;完成從投資驅動型經濟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的轉型;改革金融系統;確保資源供應以及能以合理價格得到這些供應;管理外部需求;應對各種地緣政治挑戰。
中國投資率的提高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的經濟增長勢必要更加依賴生產率的提升。而—個值得警惕的情況是,目前的一些證據表明,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由于勞動力從農業向現代產業的轉移速度在放慢,提高生產率變成了更緊迫的任務。中國需要由純粹由資本積累推動的增長,向勞動力質量提高的方向發展。
摘自《金融時報》
來自中國的新挑戰
來自中國的真正挑戰,并非是它將繼續以廉價商品充斥全球市場。實際上恰恰相反。中國正在提升價值鏈,這在未來將會成為美國經濟新的最為顯著的競爭因素。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專心致志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工廠必須是現代化的,道路必須是世界級的,機場港口必須是高效率的。所有這一切都以^類歷史未曾見過的速度和規模做出來。
現在,中國希望進入更高品質韻商品和服務市場。政府官員明確指出。這意味著下一階段其經濟發展需要投資人力資本,同樣的決心曾被用于高速公路上,中國正在大規模擴大其高中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由于印度學生英語學得更好,并接受了技術培訓,因此中國在服務業方面仍遠遠落后于印度。盡管如此,中國的機構仍將進入這個廣闊的市場。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正開始提升自己在價值鏈中的位置,開始進入直到最近還被認為是西方世界特權的行業和工作領域。這才是來自中國的真正挑戰。
它既不產生于政府對貨幣的操縱,亦非源于隱性補貼,而是來自于戰略投資和勤奮工作。而美國對此更明智、更有效的回應不是威脅和關稅,而是深入地、結構性地改革以及新的重大投資,讓美國經濟充滿活力,讓美國工人充滿競爭力。
摘自《時代》周刊
歐盟必須學會和中國共享知識
中國的貨幣政策和中歐之間不平衡的貿易關系所引發的摩擦給不久前召開的亞歐峰會蒙上了陰影,會談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此外,會議議程上的關鍵性議題,比如中國在放開政府采購—事E仍對歐洲公司持保留態度,以及歐盟不愿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并不能決定歐洲各國的命運——真正能決定歐洲命運的是對知識的開發和利用。如果歐洲不想保持其在經濟上的領先地位,那么它務必“鎖定”更多和中國的商貿合作關系,這些合作應以科技為先導。
我們正在見證世界科技新秩序的誕生。首先,北美和歐洲統治科學界的時代已經結束。其次,專業技術知識的擴散有助于構建—個全球化的知識共享體系,中國的三百多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則能充分利用這種資源。而這種轉變又能促成一種跨國協作的合作模式,這將重新定義21世紀的研發領域。目前在中國大約有1200家外資研發中心。對中國來說,關鍵是要繼續爭取爬到研發價值鏈的高端。中國的各大企業將變身強大的創新機器,成為歐洲同行的競爭對手。
歐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如果我們能夠贏得挑戰,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這不僅可以加強中歐雙邊合作伙伴關系,還能確保中國遵守世界貿易和投資的規則,同時也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石。
摘自《華爾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