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緊張以及自身期望過高等因素,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亞健康狀態,尤其是以職業人群為主的亞健康狀態的長期存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面對的三大健康問題之一,嚴重地影響人們的工作質量以及組織的工作績效和競爭能力。作為企業,必須有相應的措施對員工的心身健康狀況進行關注,對此,本刊培訓專欄特邀請嘉賓主持對亞健康方面的問題進行一一解答
Q 中國春秋時期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其中的“未病”即屬于亞健康狀態。在現代社會中,所謂的亞健康具體指的是什么?真正的健康又是怎樣的?
A 在生物醫學的研究模式下,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患病率、死亡率和期望壽命等傳統指標上,常常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于健康的經典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處于完全的完滿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包括身體上沒有疾病,也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身體狀況屬于醫學范疇,心理和社會適應則主要屬于心理學范疇。而恰恰是心理和社會適應上出現問題,也就是處在亞健康狀況時,不僅員工本人的工作能力會受到損害,工作效率開始降低,人際敏感性變差,也會使企業內部的組織團隊協作能力不佳,向心力減弱,對外的競爭力下降,甚至還會影響到組織的健康發展。健康的人至少應該精力充沛,能從容應付生活和工作壓力,應變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身體狀態良好等等。也就是說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都表現良好才是我們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謂的“身體沒有病”而已,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健康”也是必須要加以注意的重要方面。
Q 我們在企業中,經常聽到員工抱怨自己又開始腰酸背疼以及總感覺身體疲勞休息不過來等問題,這和亞健康有關系嗎?能否給我們談一談現代社會中,亞健康狀況流行的現狀、發生的重點人群和亞健康對企業和員工所產生的危害性?您覺得應該如何認識和改善職業人群的亞健康狀況?
A 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學者首先提出:人體的確存在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國外將其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其為“亞健康狀態”。人們在亞健康狀態中,表現為機體雖無明確疾病,但軀體和心理卻出現種種不適,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的問題。這種非健康狀態的長期存在,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質量,影響家庭的和睦幸福,影響團體的工作績效和競爭能力,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大約有70%以上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目多發生于職業人群,因而亞健康還被冠為“新世紀病”。根據《2009中國城市健康狀況大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我國主流城市的“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人群亞健康狀態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極低(不到3%)。35至50歲的社會中堅和中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齡”超齡趨勢明顯加快,平均超過“生理年齡”10年左右。
因此,對于員工的健康管理也越來越引起企業管理者的廣泛關注。世界500強企業中,約三分之二以上的企業都有專門人員負責員工心身健康方面的需求。世界衛生組織的《迎接2l世紀挑戰》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而應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正確認識健康的內涵,保持人,本健康狀態,干預亞健康狀態,降低發病率將成為全世界以后關注的重點課題。
Q 員工的亞健康狀況對于企業的競爭力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能否請您談一談國內外都有什么樣的工具和手段可以對員工的亞健康狀況進
A 行評估和診斷?又通過什么途徑可以尋求幫助和建議呢?有效的亞健康的診斷測量方法是人們進行亞健康評價、干預治療的前提。但一直以來亞健康的測量,特別是量化的診斷測量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國外的研究主要是慢性疲勞綜合癥,他們關注的焦點主要是生理癥狀的診斷標準。國外有報道提到從數據來看多維的亞健康測量量表能更深入、更適合全面地描述個人的亞健康狀態。目前,國外與亞健康測量有關的工具主要是一些健康評定量表、生活質量量表,如SF-36等。而在國內,亞健康的定量化測量仍處于剛起步的階段,但發展迅速。有不少國家級的科研課題正在進行中,其中已成熟的比較權威的有中國科學院心理科學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中國人亞健康狀態綜合評估診斷與預測系統的建立》。
尋求幫助的前提是對自我健康狀況的了解,而科學有效的測量工具是對自我健康狀況了解的基礎。目前很多研究和測量過于強調亞健康的生理方面,而缺乏對心理、社會適應方面的研究和測量。我們需要能反映亞健康中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科學診斷標準和測量工具,并且能夠結合中醫和西醫的診斷理論,篩選出更科學、更合理、易于大規模人群,尤其是城市職業人群亞健康狀態的測量指標體系。
Q 現在的普遍狀況是大家都知道亞健康,但對于自己是否處于亞健康狀態以及程度如何卻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目前,主流的亞健康測評系統都有哪些功能?是否能夠對企業員工的亞健康進行有效的測評,又從哪些方面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改善或者干預的建議呢?具體的操作流程是怎樣的?
A 在國家(863)高科技計劃項目中進行中國人亞健康狀態評估診斷和預警系統建立的研究指標體系
軀體:主要指標有各種軀體癥狀等。
心理:主要指標有
·情緒調控:對該指標的測評,可幫助員工覺察自己情緒的性質及來源,提升日常情緒的調節能力,從而幫助其減少內心沖突,保持情緒的穩定性。
·認知模式:對該指標的測評,可幫助員工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模式和習慣,區分消極、無效的認知和積極、有效的認知,從而增加正性認知,減少負性認知。
·行為風格:對該指標的測評,可幫助員工認識到自己的行為風格及傾向,從而有選擇性地強化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弱化有害于健康的行為。
·自我意識:對該指標的測評,可幫助員工對自己的動力、價值和自我效能等進行覺察和認識,幫助其學會接納自己和揚長補短,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成為健康和有責任感的員工。
社會適應:主要指標有
·家庭關系:對該指標的測評,可幫助員工認識自己家庭關系的狀況及需要關注之處,增強其家庭關系維護的意識,減少家庭的內部壓力和沖突,創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工作效能:對該指標的測評,可幫助員工認識到自己的工作效能感水平及工作壓力的來源,從而使其能夠有意識地進行相應的改進和提高。
·人際溝通:對該指標的測評,可幫助員工覺察到自己在人際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其能夠針對問題進行改進,促進組織的內部和諧與健康發展。
該系統測試對象主要為18-65歲的知識階層、公司白領、業界精英、企業骨干等職業人群,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亞健康狀況并提高心理康和生理保健水平。
該系統會根據測試結果,給出相應的評估診斷和干預建議報告。通過報告既可以看出自己是否亞健康和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看到個人心理、社會適應以及軀體方面的基本狀況以及是否存在問題,存在何種問題,并得到針對其中表現突出的問題的有針對性的調整建議和干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