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土壤下的種子,生長環境都一樣,為什么有的能夠成為參天大樹,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凌晨兩三點,睡夢中的黃飛燕被短信提示音驚醒,短信的內容頓時讓她心涼了半截一一對方揚言要殺掉她。看到這樣的字眼,黃飛燕嚇得再也睡不著覺了。
連續幾天,黃飛燕聽到短信聲就會神經質地緊張。雖然自己的手機曾莫名其妙地收到諸如代開發票、消費中獎之類的詐騙短信,但這種威脅“殺人”的短信倒是頭一遭。
“看來有人更希望我回家抱孩子去。“身為愛康國賓首席營銷官的黃飛燕認為這是她職場生涯中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這個四十出頭、兩個孩子的母親不禁開始懷疑,如此辛苦是否值得?
然而,丈夫張黎剛的冷靜讓她很快堅定下來。“做企業總是要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黃飛燕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這種威脅是不值得懼怕的。“重要的是要堅信我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是對的。”
十八年的職場經驗讓黃飛燕學會了一個詞——堅持。“同一土壤下的種子,生長環境都一樣,為什么有的能夠成為參天大樹,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黃飛燕絲毫不懷疑在并不遙遠的某一天,愛康國賓也能成為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次的短信事件,只是“小樹”成長過程中的一場“冰雹”。
“英雄”的背后
說起黃飛燕,有個名字不得不提~一她的丈夫張黎剛。
“張黎剛是個天生的創業家。”黃飛燕說,1998年,當兩人第一次在美國的一家小餐館相遇時,黃飛燕就有一種今后將會和這個男人一起共事的感覺。而從某種角度上說,正是由于黃飛燕的出現,改變了張黎剛的人生軌跡。
1997年,落選哈佛中國學生會主席的張黎剛開始和幾個朋友一起籌辦《哈佛中國評論》,與此同時,黃飛燕的能量開始顯露。她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微軟高層,說服微軟給《哈佛中國評論》一筆贊助。今天,這本雜志已經從當初舉辦亞洲美女時裝秀發展成舉辦中美高層官員參加的高峰論壇,而這只是張黎剛和黃飛燕的開始。
1999年,已經得知即將成為搜狐副總裁的張黎剛選擇了創建e龍。黃飛燕也從IDG出來,加入e龍。起初因為張黎剛和黃飛燕是男女朋友,他并沒想讓她也攪進來,“關系特殊,不方便”,但是考察了一大圈后,卻堅持黃飛燕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不夸張地說,e龍輝煌的銷售業績幾乎都是由黃飛燕一手做起來的。任何場合,張黎剛都毫不吝嗇地夸獎著自己的夫人。稱她為“營銷之母”。
之后,不愿意做“股份低于10%的打工仔”,張黎剛又把目光投向了健康管理,成立了愛康網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并描繪出了公司的盈利模式。他像一個第一次做公司的人一樣準備全力以赴的時候,黃飛燕也及時加盟愛康,擔任CMO一職,與丈夫開始重新創業。
而這一次,也是張黎剛與黃飛燕的第三次合作。與前一次的創業不同,愛康是張家的夫妻店。吸取了e龍被風險投資牢牢控制的教訓,公司的首筆投入全部來自夫妻倆和一些朋友。“對于公司本身的經營來說。創業者控制命運比投資者控制顯然要更好。”
起初,愛康的市場與銷售架構與當年的e龍一樣一窮二白,產品也僅限于母嬰系列,直到2004年10月,公司的成人健康管理產品推出后,黃飛燕才開始正式構架銷售團隊。現在,愛康國賓的營銷團隊已經從當初的黃飛燕一人,擴大至近五百人,她就像一個將軍,一手創建起了愛康國賓的銷售和市場團隊。
這個曾經讓快死掉的e龍起死回生的太太加入,顯然讓張黎剛有自信了許多,多數時候他更像是在褒贊一個同事、欣賞一位合作伙伴。
在張黎剛像一個慘綠文藝少年一樣,堅持著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時,他是幸運的,他的每次“轉型”,黃飛燕都能及時站在他身邊,給過他至關重要的幫助。正如偉大的希拉里造就了偉大的克林頓一樣,張黎剛之所以成為今天的張黎剛,商業的力量和妻子黃飛燕的幫助都不可或缺。“如果有一天黃飛燕對我這樣說,我絲毫不會感到意外,也不會感到難為情。”他說。
最怕順利
黃飛燕有幾張不同頭銜的名片:首席營銷官、副董事長等。她經常會拿著不同的名片去拜訪客戶,“到了外地就用外地地址的名片,以表示尊重。”
愛康國賓是一家快速發展的公司,黃飛燕作為創業型企業的首席營銷官,同時還兼管著華北區的整體橫向管理。張、黃二人共同的夢想是讓愛康發展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并為此努力著。
之前不斷地收購并購,讓黃飛燕這個首席營銷官現在思考最多的卻是如何從單純業務到團隊整體文化的整合和發展。“畢竟我們擁有兩千四百名員工,管理人員也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讓并購的其他企業熟悉愛康的規范和制度從而形成一個融合性的文化,是目前我最困惑的事情。”
在無可避免的小摩擦之中,黃飛燕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知心大姐姐。“大家要彼此理解,可能矛盾雙方的想法都沒錯,只是需要換位思考。”黃飛燕笑著說,不同的是這份笑容比平時多了一分羞澀和柔軟,還有與之年齡不相符合的從容與淡定。
“從前我們的體系是縱向職能。由總部直線管理。”黃飛燕說,為了能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愛康的組織結構正經歷重大的轉變,由原來垂直的職能部門構架轉變為橫向的構架,“現在的愛康實行扁平化管理,不同的區域劃分成幾個分公司,由每個區的總經理橫向負責。”
這曾經讓黃飛燕很是“頭大”。十幾年來,黃飛燕的工作一直圍繞著市場和銷售,這兩年,突然被要求橫向管理,從未受過任何系統訓練的她,什么是財務,什么是人事,如何運營,這些非市場的領域,讓黃飛燕不免有些無措。
“頭三個月暈暈乎乎的,頭一年等于是拍著腦袋完成的,今年是第三個年頭,很多東西就系統化多了。”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黃飛燕幾乎每天都忙到半夜十一點。“自己買書看,要不就混到人家HR圈子里去學。”
“我現在最怕的就是順利。”黃飛燕說,愛康國賓的快速發展,讓她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遇到困難和解決困難中度過,“如果有什么事特別順利,我就會擔心是不是后面要出大問題。”
“做老師的感覺更好”
學營銷出身的黃飛燕,以前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目標達成”。“對我們來講,每年完成規定的指標讓人覺得很興奮。但現在隨著年齡、工作時間長了,覺得光有目標達成可能是不夠的。”
這三年時間的洗禮,讓既是企業高管也是股東的黃飛燕與其他職業經理人最大的區別在于“看到同事不斷成長進步,做得越來越好,這種成就感反而超過了其他。”黃飛燕感慨自己心態的變化,“變得有點像老師,原來把別人培養起來,自己退休,這種桃李滿天下的感覺反而更好。”
這個想法可能在1993年的時候就已經小露端倪了。
那是黃飛燕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年,當時她的亞太區老板在與黃飛燕共事一個月后,突然對她說“我覺得你30歲會成為集團公司的市場副總裁。”這句話讓當時只有24歲的黃飛燕覺得是在聽天書——“對于剛剛進外企的年輕女孩來說,副總裁的位置簡直就是遙不可及的一個夢。”
“不可思議的是,我30歲時還真成了副總裁。”黃飛燕激動地攤開雙臂。今天,她仍感慨萬千:有些優秀的領導人很早就能看出員工的潛質并愿意培養員工,而員工由于很早就被老板看到潛質,很早就清晰地制定了未來的目標,并會一直為之而努力,這樣很好。
黃飛燕也想做這樣的老板。
“我在學習,”她笑著說,在她看來,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是第一位的,正如杰克韋爾奇所說,“先是人,接下來才是戰略和其他事情。”
“我會鼓勵開放式的思維,經常開懇談會鼓勵大家說出自己想做什么。”整個過程中黃飛燕驚訝地發現,很多優秀的銷售經理,其實并不想做銷售。“有的想到后端做運營,有的想去主管分公司做綜合管理,每個人的想法差異都很大”。針對不同的想法,黃飛燕擬定了不同的培訓,同樣是銷售崗位的人才,得到的可能是運營培訓,也可能是人力資源培訓。
“從感性的理解到實實在在地操盤也就一年的時間。”盡管時間不長,但做銷售出身的黃飛燕對人力資源的培養顯然樂在其中。同時她也夢想著三年之后“回家帶小孩,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說著,她的目光落在窗外的遠處,有些隱隱的無奈。
家庭的那“半個球”
在黃飛燕看來,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只能用“還行”來形容——就像手上拋著四個球,還能應付得來,如果加進第五個球,可能就“哐當”全掉了。而在這“四個球”中,只有半個來自家庭。
黃飛燕坦言,自己不是世俗意義的賢妻良母,沒那么精打細算,也沒那么忍辱負重,甚至對家庭的投入都不多。“大概至少有兩三年的時間,接到家里的電話,我都只是說聲‘等會回過去’,但真正很少打回去。”
現在的黃飛燕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大女兒七歲,小兒子只有兩歲。一個“好”字的出現讓她覺得很幸福,“覺得人生突然完整了。”但是,中國的快速發展讓黃飛燕感覺更像是個車輪,“父母就像上面的大齒輪一樣不由自主地跟著轉,雖然有了孩子人生很完整,但孩子也像個小齒輪一樣在軌道上轉,有時可能會與父母有交接,更多的情況下,孩子都是在自我成長。”
“或許這能‘因禍得福’地讓孩子學會堅強,學會獨立?”黃飛燕期許。平時以工作為重心的黃飛燕,對孩子懷著深深的愧疚。
“兒子剛生下來二十多天就得過一次肺炎,生命垂危,醫生說你們只能祈禱了,沒有任何辦法。”面對這一噩耗,黃飛燕起初并不相信,身為母親她不愿承認孩子會沒有的現實,只是趴在玻璃上望著新出生的孩子,不斷地喃喃自語。“我看著孩子說,等你一歲大的時候帶你去迪士尼玩。”那次,是黃飛燕和張黎剛唯一一次沒有去上班,在看護病房的玻璃窗外徹夜守護自己的兒子。
在雍和宮里求佛庇佑時,黃飛燕問丈夫對佛說什么,“他說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兒子的生命……”這一瞬間,讓她感動至今。
面對這段難忘的經歷,黃飛燕有些語焉不詳。她說,“至少這一關我們過來了,這是最大的幸運。人真的很脆弱,當你很順利什么都擁有時,可能突然出現一個意外就把生活徹底打亂。”對她而言,現在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擁有健康和快樂,“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性格中沒有更多爭斗欲望和凌厲鋒芒的她,更希望只是有個安定的家庭,過著平淡而不平庸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