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眾多的女性消費者在經歷了大肆無度花銷之后,開始流行“百元周”,顧名思義就是一百元錢過一周。類似這樣的“摳門”舉動在之前并不流行,而今卻成了時尚。有人預言——“新節(jié)儉主義”開始回歸了。
一年不亂花錢才省了8000美元
今年50歲的萊文是位社會觀察家,她的新作《不買東西》記錄了她的一段特殊體驗。她用一年的時間記錄了自己的開銷,而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她除了必需的支出,如貸款、水電氣、食品、網絡、洗滌用品、衛(wèi)生紙等等,幾乎沒有別的消費。一年后,萊文清查了一年的賬目,并和之前的支出做了比較。她發(fā)現,如貸款、水電氣、健康保險等等基本花費用掉了總收入的3/4。其余的1/4收入可以任意支出。和之前相比,書籍省了1300美元,衣服省了1500美元,沒有看過電影,沒有外出吃過飯,一年共節(jié)省8000美元,而她的年收入在4萬至4.5萬美元。這一發(fā)現讓萊文大為吃驚:她花掉的絕大多數錢只是維持了必要的生活。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了英國女性的共鳴,是因為她們無奈地發(fā)現,辛苦上學、上班,不過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和萊文的狀況一樣。記賬有時會嚇到自己,有年輕女白領一筆一筆記下每天花掉的錢,從交通費、中午的三明治到下班路上拐進酒館要的一杯酒,事無巨細一一記下。月末最后一天算賬,倒吸一口氣:既沒有在奢華的商店買名牌、到美容院做護理,也沒有去餐館吃大餐、享受奢侈的海外假期,一個月的薪水怎么會花得精光,信用卡上還欠了若干?再看支出的明細,最大的一筆開銷不過是手機話費,為什么還超支了呢?看看下面國內女性的開銷,你就會找到共性的東西。
北京女白領的“準月光”賬本
算了半天國外女人的花銷,那國內的白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記者找到了一位研究生畢業(yè)5年、今年29歲的白領齊小姐,她在沒聽說過《不買東西》的情況下,給記者算了一下自己的收支賬。先來算算收入:
基本工資:2000元;
崗位補助:1800元;
月度雜費報銷:1200元;
飯補:200元;
交通補助:100元;
手機話費報銷:100元;
應發(fā)合計:5400元
扣除三險及稅金:1300元
實發(fā)合計:4100元
再來看看齊小姐的支出賬本:
早飯:每天平均3元,一個月刨去休息日按照22天計算,總花費是66元;
午餐:公司所在寫字樓的地下食堂,周末早午飯合一,平均每天10元,總計300元;
晚餐:洋快餐或者吉野家之類,盡量控制在每天15元,經常超出,總計450元;
服裝開銷:按照每月600元計算吧,有時候偶爾去尾貨市場會有所結余,冬天又有所超支;
通訊費:手機費120元包月,固話加寬帶一兆包月140元,總計260元;
交通費:每天2次地鐵,偶爾加班打車,200元;
水電煤氣費:30元, 因為一個月用不了一次煤氣;
日用品、生活用品和化妝品:每個月150元以內,主要用在買化妝品,日用品是男友單位發(fā)的;
應酬支出:每周一次聚會,通常AA制,偶爾別人請客,400元;
房租:東三環(huán)雙井合租精裝三居室公寓,每月分攤1200元;
支出共計3506元,總收入減去總支出節(jié)余594元,雖說比月光族強一點,但是基本上也是“準月光”了,就算每年攢下7000元錢,算上回老家過年的大額開銷以及偶爾旅游的支出,每年算下來也基本上所剩無幾了。據齊小姐介紹,她也是從今年過年后才開始記賬的,去年開銷比今年只多不少,因為那時候還有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兩樣“大宗采購”,所以去年回家過春節(jié)時還透支了信用卡消費。另外,齊小姐還驕傲地認為:“在同屆畢業(yè)的同學中,我絕對不是浪費類型的,我現在是記賬才發(fā)現自己是準月光族,還有很多同學一定比我花銷還多,不信您多問幾個人就知道了。”
一算嚇一跳,女人一年的穿戴花銷
在齊小姐的推薦下,記者又找到了她的同學崔小姐,因為崔小姐是北京女孩,她的花銷確實只多不少。她重點給記者算了一下穿衣賬,真是應了那句“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下面是崔小姐的自述:
因為服裝開銷分四季,所以,且慢慢算來。
春季兩套衣服,每套衣服300元左右,共計600元;
夏季五套衣服,每套衣服200元左右,共計1000元;
秋季三套衣服,每套衣服500元左右,共計1500元;
冬季兩套衣服,每套衣服600元左右,共計1200元;
年底發(fā)年終獎的時候再獎勵自己過年前購物,費用1000元,總計5300元。
下面再來說鞋子,按每個季度兩雙鞋子來算,每雙平均300元,八雙鞋子就是2400元,這還不算偶爾在逛尾貨市場或者超市買的便宜鞋子。
這樣算下來,服裝鞋子的花銷就是7700元,您要是覺得我算多了,那就再多問幾位您的同事,或者讓她們回家數數自己衣柜里面一年買了多少衣服,鞋柜里有多少鞋子,我和小齊持一樣的觀點,我不算浪費的,一定有人比我多很多。這還沒有算化妝品呢,我在論壇里看到很多網友談論自己的化妝品開銷,就算都在淘寶購買,她們在化妝品上的消費一年是4000元左右,包括整套的護膚品、唇膏、香水以及面膜等,很多人都是某個品牌的會員。
如果再算上手表和首飾的花銷,就算2000元,那么以上三樣的總開支就達到了13700元;您要注意,我現在算的賬還不包括做美容和健身、減肥等的費用,要是遇到那樣的美容健身達人,再算下去,怕是兩萬元錢都打不住了。
節(jié)儉主義開始重新流行
就像開始時提到的萊文那樣,記賬消費和節(jié)儉消費開始重新流行起來了。據來自英國的調查顯示,21歲至25歲的英國女性80%花的比掙的多,46%的人信用卡透支,平均負債3830英鎊;幾乎一半的女性在發(fā)薪前當上月光美人,只有21%的被調查女性說自己有儲蓄的習慣,14%的人意識到為了還貸款應該節(jié)省開支。
在國內情況也很類似,一個“百元周”的省錢過法開始漸為人知,很多網友已經開始了這樣的嘗試。據了解,“百元周”是指在工作日期間,全部的餐飲、交通、娛樂、購物、保健、運動等消費加起來,控制在100元以內。此外,參與者要用數字寫日記,把一天的花銷記下來,并且公布在社區(qū)論壇上。
在國內一些網站的論壇上,大秀消費賬單的網友隨處可見。例如,一位名叫“豆豆寶貝”的網友記錄:“早餐,一袋方便面1.5元。午餐,想起我的百元周活動,算了,還是在家看電視啃蘋果吧,一個大蘋果0.8元。晚餐,我的冰棍,我的最愛,花了一元錢,還吃了個5角錢的饅頭和一盤青菜,2.1元,今天是我花得最多的一天,共花4.4元。”網友“我也愛梅西”詳盡記錄了一周前4天的花費,其中第一天的花費如下:“早飯省下,坐車4元,中午吃飯8元、水果4元,晚飯吃剩菜,第一天共計花費了16元。”這條帖子的曬賬單回復有兩百條之多。
這種被一些人定義為“新節(jié)儉主義”的節(jié)儉風氣最近日漸流行,參與的網友在網上“曬賬單”、交流省錢心得,互通打折優(yōu)惠信息。盡管多數人的工資沒有減少,節(jié)日臨近,商場的折扣幅度也在不斷增加,但他們確實開始勤儉過日子了。在華貿上班的馬健就是這樣的一位,因為工作時間不長,以及將來有買房的壓力,所以他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適合自己的省錢方式:到超市購物選擇容易打折的時段,將日常生活用品采購齊全以避免過去“天天購物”。從前不屑乘坐的超市門前免費班車他也試著坐了幾次,發(fā)現確實很方便,省了許多打車錢。經過一個多月的省錢實踐后,他說,其實省下來的錢都是自己以前不注意浪費掉的。就拿坐超市的免費班車來說,過去每次采購回來都是打車,一次就是十六七元錢。買東西又不是什么著急的事情,這項開支現在看來確實沒什么必要。
對于“新節(jié)儉主義”的流行,理財專家認為,學會記賬和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是年輕人開始理財的第一步。在房價、菜價都在上漲的今天,對于年輕人來說,生活方式的改變比省錢的意義更重大。
責編/彭藝珂
E-mail:pengke4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