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學生什么?毫無疑問,要教給學生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前幾年,國內圍繞“知識與能力哪個重要”的論點曾展開爭論:有的人認為知識重要,因為掌握了知識自然就培養了能力;而有的人認為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最后,我們都統一到:在讓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因為我們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看到:只為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有能力的人才;只為培養能力而培養能力,沒有知識作為載體,能力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談何培養能力?
學生掌握知識,取得好的成績,是最基本、最現實、最直接的東西。對學校來說,成績是其生存的資本,是它的生命。那么,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外,還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在這次日照市中學校長北師大高級研修培訓(4月23日—29日)中,我聽了石中英教授的《關于當前我國中小學價值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的報告,如醍醐灌頂: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教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什么行為才是“正當的”“對的”“好的”或“高尚的”,進而培養他們正直的、真正的、良好的品格。
午餐后教室里杯盤狼藉,周圍遍布菜汁飯粒,走廊過道內紙屑塑料袋隨處可見,負責值日的學生不知去向,其余的學生也熟視無睹,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做操時總有幾個學生無精打采敷衍了事;部分學生厭學……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相信每個校長、每個教師,都可以舉出許多。為什么他們面對臟亂環境無動于衷習以為常?為什么個別學生做操無精打采敷衍了事?為何學生厭學?筆者認為,真正的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缺乏責任感!那么,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學校內部而言,應注意以下兩點。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起床穿衣、折疊被褥做起,從吃飯碗筷洗刷放置做起,從睡覺姿勢及按時作息做起,從寫好每一個字做起,從上好每一節課做起,從做好每一次作業做起,從做操做好每一個動作做起,從“垃圾入桶”做起,從便后沖水做起,從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合作做起,從尊重、關愛、勤儉、公正、寬容、誠信做起……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自身良好的價值品質是培養學生積極價值的前提條件。我在開全體職工大會時談到了尊重教育,這樣說道:“尊重是相互的,現在果莊初中的學生比以前更懂禮貌了,學生見了老師一定會打招呼說‘老師好’。試想一下,如果學生見了老師道一聲‘老師好’,而老師愛答不理的話,學生再見了老師還會說‘老師好’嗎?有的老師認為,老師與學生見面互相問好的行為很重要,而有的老師卻不以為然,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由于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比如,在同一個單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錢報酬,也有人重視地位權力,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價值觀不同。所以,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自己應首先做到。“人們從正義者身上學習正義,從勇敢者身上學習勇敢,從仁愛者身上學習仁愛。”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學生。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首先要在上課鈴響之前進入教室;要求學生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教師也應當按時檢查、批改、下發作業。這樣,學生便會切身感受到教師這是在對他們負責。一個有工作責任感的教師,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進而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縣果莊鄉中心初中)
(責任編輯:徐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