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先生曾問: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數學教師,我一直默默地思考著這個問題。我認為杰出人才最重要的品質是創造力。
中國人缺乏創造力么?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古代無數領先世界的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現代許多站在科技前沿的華人巨匠可以證明這一點。那錢老的問題怎么回答呢?
首先,讓我們看看錢老成為杰出人才的因素吧。錢老曾回憶說,一生當中有兩個難忘的高潮,一個是在北京師大附中,一個是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我想,他之所以這么說,可能正是這兩段教育培養了他的思維方式,并且讓他快速地成長。2009年11月上旬《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破解中學時代錢學森先生成長的密碼》,其中有這樣的細節,當時錢學森先生就讀于北京師大附中,他的數學老師提倡創新,給學生考試打分的方式非常有意思,出5道題,學生如果都答對了,但是解決的方法比較平淡那也只給80分;學生如果答對了4道,但是解決的方法非常有創新,那就給100分,還另外有獎勵。而且當時學生考試也不需要提前要做大量準備,完全看平時的積累,那些臨時抱佛腳的學生反而容易讓同學們瞧不起。再來看看現在的數學教學吧,事實上數學教師做的就是總結題型,讓學生把這些題型“死記硬背”,只有這樣,考試的時候才能思路很快,格式很規范。只有思路很快,做題速度才能很快,才會有時間查缺補漏;只有格式很規范,才能更接近標準答案,避免被扣分。事實上,不論是題型也好,標準答案也好,都是一種規定死了的東西,其實也就是禁錮人的思想的八股文了。在加州理工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錢學森先生跟隨的導師馮·卡門是大家,但是有一次錢學森先生和自己的老師針對某一個學術問題激烈地爭吵起來,氣得馮·卡門拂袖而去。但是第二天,年過花甲的馮卡門竟然來到錢學森先生小小的辦公室,向他道歉說:昨天你說的是對的,我錯了。這種民主的學術之風對于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無疑是有著重要意義的。目前,中國非常強調自主創新,但是如果科研人員不能在人格及很多方面真正的自主,又怎么能夠創新呢?在錢學森先生的記憶中,“和權威辯論是很平常的事”,而在加州理工大學這所“彌漫著創新精神”的校園中,和他一起“開竅”的,還有兩彈一星的元勛錢偉長、郭永懷,以及中國遺傳學奠基人談家楨等一批頂尖科學家。不敬畏權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是創新的首要條件。
既然問題已經找到了,那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吧。說到底,最終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高考,在這種高考制度下,教師、學生都活得很累,每天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記憶題型了,都用來熟練題型了。在這種考試制度下,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創造力都被抹殺了。高考取得成功的學生,思維被固化,學習新事物的熱情被耗盡,學習只是一種負擔;不成功的孩子,甚至連個強健的體魄都沒有。總之,學校是工廠,學生是產品,教師是工人,規章制度是流水線。工人的最高目標就是在流水線上生產出毫無差別的合格品。
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態呢?我認為,既然導致問題的最終原因在于選拔人才的制度——高考,那我們把高考選拔制度改一下不就行了么?高考選拔制度既然是人定的,肯定也是能改的。問題是高考改革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最重要的是公平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這里設想了一個方案,希望大家來討論。
這個方案的核心是給每個人建立一個從出生到高中畢業的成長檔案。家庭檔案由家長填寫;學校檔案分為專業檔案和情操檔案,專業檔案由專業教師填寫,情操檔案由班主任填寫。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最好每個階段都有固定教師,這樣能對學生充分了解,保持評價的連續性和公平性。舉個例子吧,我的孩子今年四歲半了,名字叫雪兒。有一天,她問爺爺,“爺爺您今年多大了”,爺爺回答說70了;孩子又問爺爺,“那奶奶多大了啊”,爺爺回答說68了;孩子接著問道,“奶奶都68了怎么還那么矮啊”。這件事我把它記錄下來并寫了評語:孩子在這個時候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和一點理性思維。再舉個情操方面的例子。一次我的岳父接雪兒到自己家,雪兒看到了她的姨姨給自己的孩子買的玩具,結果我去接她的時候,雪兒非要把玩具帶回家玩,看著孩子哭,我岳父就說讓她玩幾天再還回來吧。于是雪兒就把玩具帶回了家。在進家門的時候,她媽媽問雪兒,這是哪兒來的玩具啊,我還沒來得及說話,雪兒馬上說這是幼兒園老師發的(以前幼兒園的老師給她發過書和玩具)。對這件事情我感觸很深,小孩子在四周歲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靈機一動撒謊了。從這件事情上,固然可以看到孩子思路靈活的一面,但讓我震驚的是她居然撒謊了,這是以前我沒有注意到的。如果家長一笑了之,那么孩子就會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的,是可以得到鼓勵的。于是我就告訴她,我們都應該說實話,誠實是一種美德。再說說高中生的培養吧,文化課應該只安排在上午,下午學生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參加文體活動、興趣小組、社會實踐等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師不應該每天都布置大量的作業,應該是一周一次甚至是兩周一次。比如說,在講空間向量的時候,我給學生留的作業是:你對四維空間的理解或設想(包括有沒有四維空間,有的話能不能找到模型)。為了避免學生復制別人的東西,我會逐一詢問學生的做題思路,最后寫上自己中肯的評語。當然,為了做好這個工作,每個教師帶的學生宜少不宜多。
到學生高中畢業時,國家選拔人才應該采取由高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成長檔案推薦(不是由校長推薦)、大學根據高中教師推薦的理由設計相應的考題考察考生并根據考核的成績來決定是否錄取的方法。這種錄取的方式能夠徹底讓學生和教師從題海中解脫出來,把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規劃自己的未來;教師也能夠真正發現學生的潛質,做到因材施教;學校也可以根據這個成長檔案研究培養人才的方法,根據推薦學生的理由與這個學生將來在這個理由上的成就來評價一個教師。總之,只有把學生和教師從題海中解脫出來,從各種禁錮中解脫出來,才能完成素質教育的各項目標,包括德育目標。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王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