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各種各樣關于教師教育學生的報道,聯想現實中的教育現狀,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教師教育學生的權力正逐漸地被束縛。教育學生,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本是教育天經地義的事。2009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針對一些地方和學校出現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放任學生的現象明確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力。在一片叫好聲中,我們不禁要反思,誰讓我們成為“沉默的羔羊”?
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步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直接而且長遠地影響學生的思維和習慣,影響他們能否健康地成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緊密配合,相互促進,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有的家長溺愛孩子,不讓自己的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罪,面對教師的批評教育,最先否定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教師的教育。我也遇到幾次家長到校找教師來理論,且不說誰對誰錯,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了什么影響?有人說:“家長如果到了動輒就去找老師理論的時候,那也就是老師放棄你的孩子之時。”教師也沒有了安全感,更談不上成就感了,處理不好會嚴重打擊教師的積極性,教師敢管嗎?有的家長在學生面前宣揚“讀書無用論”,考上大學還不如回家做生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了,任憑教師怎樣苦口婆心,也是“燒火棍,一頭熱”,多次的工作、家訪也無動于衷,這樣的學生,教師會管嗎?更有一些“成功人士”,有權有勢有錢,信奉金錢至上,權力至上,在這樣環境熏陶下的學生,教師怎么教育?雖然上述現象只是一部分,但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
二、社會對教育缺乏理性關注
許多人對教育多多少少有些曲解,“教育萬能論”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更有人提出“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育的教師”,這種斷章取義的說法成了一些人的借口,更有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出現問題都是學校的錯”。事實上孩子成長出現的問題,往往根源在家庭,表現在學校,惡化在社會,會影響孩子的終生成長,但有些家長把責任全推給學校,把矛頭直指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批評孩子時就只能如履薄冰,謹小慎微。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在遇到具體情況時,能夠站在公理的角度,切實維護學校和教師的基本權利,而不是默然無聲,令學校和基層教師陷于無奈無助的境地,連批評教育學生都不能的話,我們的教育是多么地蒼涼。
現在,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稍有過格之舉,很可能招來非議,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對于學生的教育,教師只能采取引導、鼓勵的方法,不管多大的錯誤也只能是說服教育,堅決不能懲罰,否則出什么事你要負全部責任,所以對于出現的問題,教師總是小心翼翼,就怕說錯一句話,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理直氣壯地批評教育學生。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旦學生與教師出現矛盾,受到指責的總是教師,輿論總是強調學生的權利而忽視了教師的權利。在這種教育大環境下,我們還敢對犯了錯誤的學生進行理直氣壯的批評教育嗎?如果連面壁思過、責令檢討等行之有效的傳統教育方法都被認為是變相體罰,請問社會到底能賦予我們教師多大的權力來教育問題學生?如果真像有些人宣揚的那樣“把批評視為教師的無能表現”,那么教師除了“不管閑事”般地奉承與遷就,還能有多大的作為?當一名教師連批評教育學生這一最基本的權力都沒有了時,那還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嗎?
《中日夏令營的故事》值得每個人去反思,除了關注他們學生的表現之外,重要的是看到日本社會對教育的態度。他們對登山探險這類危險的活動,日本的父母普遍支持,教師普遍敢于組織,遇到意外事故,學生父母不會追究組織者的責任。日本人會認為是自己給集體添了麻煩,應當個人負責,嚴重傷害靠保險解決,一般不會追究組織者的責任。而恰恰相反,我們絕對不可能組織孩子探險,一旦發生意外傷害,則常常把學校告上法庭,上級也要處理學校,學校也會追究教師的責任,看看現有還有多少學校敢組織夏令營?
三、評價制度不完善
對教師的評價現在有些地方實行“一票否決制”“責任追究制”,盲目否定了教師的成績,一旦在教育中出現任何問題,都要自上而下追究教師的責任,使教師在開展工作中常常畏手畏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當前不少人還采取以學生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使教師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不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現在要求教師追求成績,學生追求升學,學校追求升學率,在此大環境下,育人成為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我們普通教師也不得不遷就這種彌漫于全社會的功利主義,而這種功利主義嚴重束縛了我們的手腳,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讓學校失去了育人的職責。
單純以“鼓勵”“賞識”的方式教育學生,缺乏挫折、懲戒的教育注定是不健全的。沒有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沒有健全的人格,培養出的學生也很難在社會上健康發展。我們都認為社會是競爭激烈而且殘酷的,學生終究要走上社會,而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學生早一點經歷風雨,早一點長大呢?教師絕對不能放棄批評學生的權利,不是說批評了就不尊重學生了,尊重、賞識不是一味地順從和縱容。許多人仍然認為激勵賞識教育就不能批評和懲戒,結果導致有些學生為所欲為,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現象,有的學生因違反校規校紀被教師處罰時,揚言報復教師,或者以體罰為由向媒體曝光,砸教師的飯碗。
教育過程中學生犯錯誤是正常的,但關鍵是如何看待和處理錯誤,體罰學生絕對是不允許的,但對學生進行正當的懲戒是必須的,應當讓犯錯誤的學生認識到,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是要付出代價的,特別是對有些比較頑皮的學生,單靠說服難見成效,通過懲戒,讓學生認識到做事情要考慮后果,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道德和法律觀念。教師不能實施教育學生的權力,不愿批評教育學生,當學生對教師沒有敬畏之心,在學校違反紀律卻不會受到懲戒,長此以往,當他走上社會后能認認真真地遵守法律嗎?能適應社會激烈的競爭嗎?這樣最終只能把“育人”的責任推向社會,讓學生從頭學起,這對學生的成長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是相當不利的。許多學生進入社會后不能吃苦,經受不住挫折失敗,一意孤行,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為什么呢?是因為在學校當中,他們沒有受到這樣的教育,沒有受到這樣的挫折,盲目的鼓勵和表揚使他們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這樣算是成功的教育嗎?教師不愿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這是多么可悲的事。
當看到有人去指責現在的教育是多么無力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籠中的鳥兒怎能搏擊長空?不經修剪的果樹怎能碩果累累?戴著枷鎖的教師怎能夠演奏出華麗的樂章?
我們可以保持沉默,但我們不能再沉默。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