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價值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到現在,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逐步走出了“花果飄零”的慘淡期,出現“一陽來復”甚至“三陽開泰”的局面。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也大大方方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其原因復雜,既有政府的號召,亦有學者名流的推動,更主要的是家長和民間組織自發的推動。由于動力復雜,從而導致傳統文化教育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從名稱上看,有諸如“兒童讀經教育”“中國古典文化教育”“兒童國學經典導讀”等;從形式上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社會也積極參與其中,甚至還出現過全日制現代私塾;從舉辦者和參與者的目的來看,也未盡相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教育理念所導致的。那么,傳統文化教育的追求到底應該是什么,如何給它以準確的功能定位,是每個教育者不得不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從價值教育的視角,談談傳統文化教育基本定位問題。
一、傳統文化教育功用的核心是價值教育
由于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與智慧的結晶,對教育者來說,傳統文化有不同的功用,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功能大致有這樣幾種認識:一是語言文學方面的知識教育,傳統文化首先集中表現在一套文化典籍之中,教育者希望通過經典閱讀,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掌握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學修養,并通過錘煉語言,運籌氣勢,提高寫作水平。二是心理教育,中國儒釋道思想里面蘊涵著豐富的心性修養思想與心理調解方法,學習傳統文化,可調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儒家的積極進取、剛健有為,道家的自然無為、清虛自守,佛家的大徹大悟、普渡眾生的思想,為人們提供收放自如的人生價值體系與心理自衛系統,可有效地預防和療治許多心理障礙的產生。三是習慣與品德教育,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如何做人的規范體系,教育者希望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塑造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變化氣質,窮理盡性,培養做人的道理。四是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由于文化經典為中國人歷來所倡導、弘揚,因此通過傳統文化經典學習,可使學生從小就能夠走進我們的歷史,體認祖國的傳統,親炙我們的祖先,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形成固有的民族精神。[1]
這些觀點確有道理,有利于豐富我們對傳統文化整體教育功能的認識。但站在價值教育的立場,筆者認為,盡管傳統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決定其功能的多樣性,但從“體”與“用”的關系來看,其核心功能一定是價值功能,傳統文化教育一定是價值教育,其理由起碼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傳統文化核心就是一套價值系統。對于傳統,可謂眾說紛紜,但總抱有情感與思想上的傾向性,與“革命”時期不同,和平建設時期對于傳統總是帶有“善”的愿望,這就是錢穆先生所謂的“溫情”與“敬意”。由此可見,盡管傳統中有“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東西,但前者才是我們當下真正所指,這個東西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內涵豐富,但無疑注重“人”字,中國人的學問是做人的學問,中國人的精神在于如何做人方面,理想是內圣外王,核心是仁愛,路徑是修齊治平:從立己始,然后推己及人。這樣便形成了一整套為人處世的價值系統。比如,有人把中國人的文化核心定位于“和合”,包括合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方面內容,它包含了人類不同文明主體在解決人與自然、社會、自身所應該堅守的基本價值準則。另一方面,現代價值教育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石中英教授認為,“價值教育”是有關人們如何行為才是“正當的”“對的”“好的”或“高尚的”教育,是有關人們行為正當性原則的教育。它包含人類基本價值、民族優秀傳統價值、社會主流價值三大方面,缺乏這種優秀傳統價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就沒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就不能培養出真正的“中國人”。[2]
明確傳統文化教育核心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端正傳統文化教育中一些偏離“中心”的現象,也能夠豐富現代價值教育的內涵,提高價值教育的實效性。
二、傳統文化為價值教育提供一套價值準則
中國傳統文化從縱的方面講有五千多年不間斷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從橫的方面講主要有儒釋道等多家并存,可謂內涵豐富。但作為教育者來說必須要把握其中的精髓,也就是其中的基本精神。2006年,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演講時把中國文化概括為四個“注重”:第一是“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第二是“注重自強不息,不斷革故鼎新”;第三是“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第四是“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3]這些內容集中概括了中華民族在處理內外事務中所奉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價值立場,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李宗桂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傳統包含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尚中、剛健有為等基本精神,重在以哲學的視角來概括中國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思維習慣和精神品質。這些概括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層面理解中國文化的價值追求。[4]
從中觀層面看,顧明遠先生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進一步提煉為天人協調、自強不息、貴和尚中、矢志愛國、敬老愛幼、誠信待人、勤勞節儉、慎獨自愛等八個方面。[5]這種概括更加關照到教育需求,有利于教育者準確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的主要內容,防止掛一漏十、以偏概全。
從微觀層面看,民族精神所孕育的價值內容不能停留在抽象層面,務必要落實到個人層面和實踐環節,要有典型而生動的例子做支撐,因此,應當對中觀領域的民族精神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對于中小學來說,我們需要傳承的民族精神諸如: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篤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先人后己、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等修身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敬業樂群、公而忘私、見利思義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等。這些精神品質凝結在民族的記憶中,孕育著豐富生動的價值品質和價值觀念,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價值教育資源。
當然,在具體的教育場景中,由于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體現在許多方面,教育者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挖掘和整理。如有所小學結合自身實際,從眾多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中選擇了自認為最具代表性、最有針對性、最為根本的三個方面——“愛國、勤儉、禮儀”,挖掘其中的價值資源;也有的學校把傳統文化精神提煉為“孝”“仁”“勤”“忠”四個字,以此為教育的重點,逐步延展。具體做法這里不做評論,但從總體思路上說,學校在挖掘傳統文化價值時,不可能完全一致,允許有自己的認識和側重;也不可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把握其精髓。
三、價值教育視野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價值教育視野下的傳統文化教育與以往的類似于“兒童讀經教育”有著一定的共性,都必須要了解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記住古圣先賢為人處世中所堅守的高尚的價值準則。但價值教育的要求不止于此,它的目的不僅在于記誦經典知識,更在于培養優良的價值品質,形成具備一定價值觀念、價值態度與情感、價值理性、價值信念及價值行動能力的價值主體。[6]綜合起來考量,筆者認為,在價值教育理念指導下,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應遵循如下幾點原則。
第一,確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傳統文化產生于古代,所凝縮的價值原則總體上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但經典總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性。這就要求廣大教育者既不能過于保守、以古非今,也不能苛求古人、以今非古,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正確的態度就是前文所述的保持內心“溫情”與“敬意”。這種態度的真意不是說傳統不能批判,而是指認識評價傳統文化要在基本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保持必要的文化自信心,以實現文化復興為目的取向。在保持“溫情”與“敬意”的基礎上,認識傳統文化的方法論即采取馮友蘭先生所倡導的“抽象繼承法”。意即在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時,要分清其中的“抽象(一般)意義”和“具體(特殊)意義”,繼承其抽象(一般)意義,充實其時代內涵,賦予其新的涵義。
第二,開展經典教育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將傳統優秀教育方法與現代科學教育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倡導兒童讀經運動的王財貴認為,讀經有這幾個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簡越好(主要就是讀),快樂原則。這樣一來,學習經典就簡單地變成了跟讀與背誦。的確,由于古代教學條件、設施、環境所限,不可能有更多的方法,但今天時代不同了,用一種單調的方法無法給兒童帶來快樂,甚至會導致對經典的厭倦。因此有人認為,除了跟讀之外,還有一種重要方法——吟誦,根據文字本身的節奏與音律讀出趣味。同時,還有六種輔助方法:書空、影寫、描紅、摹寫、默寫和書法。另外,讀經不能不講解,小學階段的講解主要有兩個重點——以字意與故事為主。以字意為主是指結合六書與訓詁,給兒童講解所學文章中文字的含義;以故事為主是指結合人倫與道德的基本規范,通過圖文并茂的故事,使兒童初步把握做人的基本道理。[7]有的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組織誦讀比賽,參觀名人故居,做到形式多樣化。在教學手段上,通過播放音樂、動畫故事、自制課件等多種輔助方式,力求形象生動。通過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拉近傳統和現代的距離,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培養具備一定價值品質的價值主體為最終目標。循序漸進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不容易。一個人價值品質的形成大致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先學會家庭、親人間的規范、禮儀,然后再逐步推延到朋友、社會;先做人做事,然后學文;先啟蒙養正、形成行為習慣,然后再逐步上升為價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