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王炳照老師是在近30年前,那時我在讀大學,讀了他寫的論文。1994年,王老師與閻國華老師主編的《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出版,我撰寫了其中一節。煌煌八卷書,一節實在微不足道,卻也收到了八卷樣書和王老師的親筆信,信中他真誠地致謝并細致地說明稿費計算標準。當時很感動:一個青年作者,承擔的任務又如此之少,受到的尊重卻是絲毫不少的。
與王老師熟悉起來是在1996年以后。1996年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專業委員會理事會在廣西師大舉辦的年會上換屆,王老師成為理事會的主要領導之一,我在他的領導下參與了理事會秘書處工作,交往就多了起來。作為晚輩,感受到他對我國教育史學科發展的一腔熱忱。
當時,教育史專業委員會有近十年未開展活動,全國教育史學界同行對新一屆理事會恢復開展學術活動寄予厚望,但受條件限制,各高校對承辦學術會議都不踴躍。焦慮之中我向王老師求教。他寬慰道:“不著急,我來找找這些學校的領導。我現在還是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他們會照顧我的面子。”他也確實說到做到。于是,在此后的幾年里,他常會來電告訴我說,已經聯系好了,讓我去找某某學校某某單位領導具體磋商。就這樣,1997年在江西師大,1998年在山東師大和曲阜師大,1999年在沈陽師大,2000年在華南師大……,學會活動正常了,為全國同行提供了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而王老師也是每會必到,一是為了辦好會議,再是因受人之助,需要向東道主致謝還禮。我常開玩笑說:“王老師,您可是被‘套’住了!”他也總是“嗬嗬”一笑,顯得很滿足。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王老師,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學術活動的恢復和開展一定不會那樣順利。也正是在王老師和其他學會領導不計個人得失的表率作用下,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大家都主動來關心學會工作,之后,學會開展學術活動就不再是難事。
從1996年起,王老師擔任了兩屆的副理事長職務,之后又擔任學會顧問。學會是群眾性學術組織,要將大家吸引來參與學會工作和學術活動,做好會員之間的團結工作就十分重要。在這方面,王老師言傳身教,令我獲益良多。
在教育史學界,王老師已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了,然而,他對更年長的前輩學者依舊抱著恭敬之心。每次籌備會議時,他總會提醒我們設法將某某老先生請來開會,老先生退休了,如果經費上有困難,設法由會議幫助解決。我領會他的良苦用心:一是表示不忘記前輩的開拓、耕耘之功;再是形成一種薪火相傳的傳統,讓后輩受到教育。于是,福建師大李明德、浙江大學金鏘、北京師大吳式穎等先生參加過歷次會議,還都作了大會發言。每一次會議期間,王老師也都會抽空拜訪會議承辦學校的一些前輩學者。如2000年在華南師大開會間隙,王老師與大家一起先后拜訪了楊榮春、周德昌先生。探望前輩學者幾乎成了年會的一個專門節目。2004年福建師大承辦的年會,原來計劃是在福州開幕,在武夷山閉幕,后因舉辦不便,改為直接在武夷山開會,因此未得機會拜訪高時良先生。為此,王老師還說道了幾次,感到遺憾。
對同輩學者,王老師也是充滿了尊重和感情的。2000年年會之前,出于對王老師的尊重,華東師大孫培青老師提出不再擔任理事長,推薦王老師出任新一屆理事長,但王老師堅決推辭,同時堅持挽留孫老師再主持一屆理事會工作。他說,學會工作剛有了起色,需要孫老師再帶著大家“跑一程”,自己將繼續做好輔助工作。他還“威脅”說,如果孫老師不做理事長,他也不再做副理事長。就這樣,王老師在學會工作中甘于、樂于做好輔助,他與孫老師之間互敬、互讓,留下了一段佳話。華東師大李國鈞老師與王老師是多年的老朋友,李老師的過世顯然令王老師十分傷感。有幾次我們無意中談起李老師,說著說著,王老師不禁哽咽起來。我還聽他說起:自己這一輩子算是發展得比較順利,過得還比較好,而有些同學和同輩學者卻并不是都有同樣的幸運,有的晚年還過得比較辛苦,想到此,心中不免難過。說著,就黯然神傷起來。我當時的感受是:如此樂觀、堅強的一個人竟也是如此情義綿長的。
2004年王老師卸任理事會領導,但他仍舊關心學會工作,是實實在在的“顧問”。他曾經提醒說:作為個人,我們可以在與同行交往中依自己的旨趣、脾氣走得近些或遠些,但作為學會負責人,卻要做到一視同仁,沒有親疏,尤其是不能卷入理事單位的人事關系中。記得2000年學會換屆工作中,他與孫老師數次對我強調:理事會換屆,理事候選人是由所在單位推薦產生的,必要時可以通過單位做工作,而不能由我們直接找理事候選人;確定和落實理事單位,要經過充分的調查,兼顧某一單位的學科力量和代表性學者的學術水平與影響。這一告誡成為我們學會組織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
2009年夏天得知王老師患了重病,憑著對他健碩體格和樂觀性格的了解,總覺得他會戰勝病患,轉危為安。秋天我去北京開會,還去解放軍二炮總醫院看望他。病床上的王老師笑容依舊,只是消瘦了。像以往多少次相遇時那樣,他伸出寬厚的右手握住我的手,很使勁,還笑著說:“還有勁吧?”我感覺到他是在使勁地說的。
在我們的學會里,每當開年會,大家都愿意往王老師身邊湊,他的身邊也常常是圍滿了年輕人、笑聲喧天的。不知以后沒有王老師的會又將會是怎樣的?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