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小學管理過分依賴剛性的制度,這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容易形成一種對立關系。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這種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學校的良性發展。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必須創新學校管理模式,緩解管理過程中的對立矛盾,優化學校管理氛圍,提升學校管理效能。其中,中小學日志管理模式就是一種探索。
一、日志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日志管理模式就是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即時性問題,采用日志的形式表現出來。
1.日志管理模式使管理趨向大眾化
以往,師生們已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管理是領導制訂各種制度約束師生的活動,師生只要遵從、信守,無需參與管理。而日志管理模式打破了管理至高無上的權威,師生通過日志的形式參與管理,從而使管理更趨大眾化。
2.日志管理模式重塑了學校管理的主體
學校是師生活動的場所,學校管理應該是師生自己的事。日志管理模式把師生視為學校管理的主體,采用日志的形式,把被動接受轉化為師生自覺的內在需要,充分發揮師生的主人翁意識,師生更樂于全面地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
二、日志管理模式的構建思路
學校管理的目標就是保證教育目標的順利完成。為此,日志管理模式的構建應該立足于教師、學生、班級、干部四個方面進行綜合實施。
1.教師日志:突出教學反思
教師日志重點記“三思”。一思課堂目標達成情況、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分析原因何在;二思教學方式、方法是否合乎學情;三思教學中有哪些特殊情況,或偶發事件,應該如何改進。
“三思日志”可登在博客上,也可發主題帖或寫教后札記。每周學科組內交流一次,每月學校組織一次優秀日志評選,并擇優在宣傳欄、校園網上展示。在此基礎上,分類提煉,整合優勢資源,以日志促研究,助推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學水平。
2.學生日志——透析成長盲點
教師每節課可以留出3分鐘,指導學生做好隨堂筆記,記錄課上的“得”與“惑”,即在知識結構、學習方法、情感體驗上的收獲反思及疑難困惑。課后,教師要至少收閱1/3的學生日志,并做好評改、矯正工作,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班級可以每月組織一次優秀日志評選,連續兩次獲得優秀日志者,給予“星級獎勵”,并通過班會、家長會進行通報表彰,力促學生養成學有所思、學有所得的好習慣。
3.班級日志:會診管理“病灶”
由班主任、任課教師、班委會、值日班長等,每日記錄學生表現、班級大事、意見建議等。班主任每天利用十分鐘的“夕會”,總結剖析本班學生的學習、活動等情況,細化措施,教育引導。
學校每周一利用班主任例會,分級部針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常規管理等情況進行研討,總結成績,剖析問題,擬訂今后的工作重點和改進措施,確保班級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
4.干部日志:剔除管理漏洞
為強化常規管理督查,及時處置偶發事件,學校每天安排一名班子成員輪流擔任“值日校長”,全權負責學校日常管理督查,發現問題,當場解決,并填寫管理臺帳,提出整改建議。
每天將有關情況報校長室,并印發通報,確保管理信息快速反饋,存在問題及時破解。同時,對管理問題實行“首問制”,誰發現誰負責,必須查清根源,一抓到底,確保管理無漏洞。
三、日志管理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1.日志管理應建立在師生自覺的基礎上
轉變師生觀念,把日志管理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是推行日志管理的前提性保障。學校應該組織各種活動,以此引領師生的自覺行為;樹立榜樣的作用,讓師生能在積極、自覺的狀態中從事教育、學習活動;營造自主管理的氛圍,不斷激發師生自主管理的潛能,從而實現學校管理的有序和高效。
2.日志管理應遵循漸進性原則
在實施日志管理的過程中,切忌“眉毛胡子滿把抓”,要杜絕師生的應付情緒,避免加重師生的負擔。應該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系統,循序漸進地引導師生反思日常工作、學習中的問題,進而形成自我評價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境界。
3.要注重師生日志習慣的培養
把師生撰寫日志作為常規工作來完成,避免“三分鐘的熱血”情結,在撰寫日志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師生的反思能力、強抓細節的能力,并逐漸形成一種工作習慣。
(作者單位:山東省乳山市馮家鎮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