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失業率到底是多少?似乎永遠是個謎,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跟百姓的實際感受似乎總是相差甚遠。而且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數據結果,結果差異之大讓人莫衷一是。按照近幾年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數據,即便在危機發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也始終保持在5%以下。
但是,很多半官方和民間的研究機構根據自己調查的數據對中國失業率進行了估算,實際的調查結果遠沒有官方部門那么樂觀。例如,2008年12月15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稱,中國城鎮失業率約為9.4%,這一數字是人社部統計數字的兩倍還要多。在今年3月22日有中國領導人在會見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外賓時,透露“中國的失業人口多達2億人。”此言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似乎揭開了長期以來官方有關部門統計數字的那層美麗的面紗,隱隱讓人感覺到失業率數字統計只不過是“看上去很美”。
之所以出現這么大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于統計方法的偏差。換句話說,人社部失業率的統計方法并不能真實的反映實際的失業情況。首先這一數據沒有涵蓋廣大的農村人口,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和剛剛通過城鎮化變為“城市人”的城郊人口都沒有納入到統計的范圍。
其次,即便以現有人口管理制度下所謂的“城鎮人口”來說,“登記失業率”又將大批無業城市勞動人口排除在統計數據之外,因為多數高收入失業人群和短暫失業者一般不會去管理部門登記,因為這種登記手續繁瑣且很難拿到失業救助金。
再次,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導致的大批下崗人員,按照官方的統計方法,也不屬于政府定義的“失業”人員,因為這部分人與原單位名義上的雇傭關系依然存在。而在目前的狀況下,“下崗”和“失業”實在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別。有人曾經做過測算,如果當下美國采取中國統計局和人社部的統計方法,美國現在的失業率大概為2.9%,遠遠低于其官方統計的約10%;的數字。
在城鄉勞動力流動頻繁的今天,割裂城市和鄉村的失業統計恐怕很難對中國適齡勞動人群的就業狀況作出全面的估算,不過我們可以嘗試粗略地對中國時下的就業狀況做一個估計。
以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失業及返鄉的農民工約2000萬人計算,加上2008年未就業的大學生約400萬人和2009年的新畢業大學生630萬人,如果再加上同等數量的未經大學直接從高中走向社會的年輕人,2009年全年未納入人社部的實際就業人口就高達3660萬人。如果這個數字加上人社部2008年底官方的保守的3200萬人,以中國現有適齡勞動力人口8億作為基數,2009年中國的實際失業率絕對不會低于8%。
而據有關統計,2009年的失業率不低于10%,這一數字遠遠高于美國和歐盟9%左右的水平。由于上面的估算均為“保守”的估算方法,如果嚴格地將農村中存在的巨大隱性失業人口、廣大在城市謀生而沒有當地戶口的流動人口等包括進來,在中國2億失業人口倒是更接近真相。
由此看來,中國這些年的失業狀況并沒有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有大的改善,反而有惡化的趨勢。這是因為中國近年來的經濟高增長是建立在出口導向和政府投資的基礎上的,前者的基礎是勞動力成本的低廉和整個國民經濟在全球市場中世界工廠的地位,但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市場需求的低迷,使得中國更加依賴后者。天量投資背后的支撐是政府過度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實際的效果之一就是我們看到的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但對就業的拉動力度并不太大。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在外部需求低迷和生產資料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下,企業難以提高勞動力的成本,而通脹背景下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農民工的所得進一步減少,外出打工的動力不足。因此說,“民工荒”問題從深層次上反映的并非農民工本身的短缺,而更多的反映了在現有市場價格體系下,企業和工人難以在勞動力市場價格上找到一個交集和平衡點。出現這種問題,更多的說明了國家在應對危機時出臺的刺激政策盡管對經濟增長數字有效,但對企業減負效果不明顯,由于流動性過剩造成的通貨膨脹,無形中會惡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勞動者的生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