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似乎對數(shù)字“三”特別鐘愛,帶“三”字的成語不勝枚舉。比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等。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當代中國有“三個代表”。更有西方研究得出結論:人們瞬間只能記住三個要素。看來用“三”來說明道理,不僅符合人類的邏輯思維習慣,也是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
受此啟發(fā),結合個人HR工作的體驗,我認為HRI作者要成為公司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在自我修煉過程中既能埋頭拉車又能抬頭看路,既能產(chǎn)出績效又能成就自我,需要做到“三個三”,即:HR從業(yè)者的工作內(nèi)容和時間分配應該是三分之一時間溝通、三分之一時間案頭總結、三分之一時間讀書學習,我們不妨稱之為“三個三原理”(如圖1)。
三分之一時間溝通。跟公司內(nèi)部客戶(高管、中層、基層員工)溝通,跟外部相關方(政府人事勞動部門、公司總部、分子公司HR、外部培訓I咨詢獵頭等管理咨詢公司)溝通。溝通就仿佛我們在臺上表演,直接面對的是“觀眾”(客戶),是HR價值實現(xiàn)的最直接途徑。

三分之一時間思考,或是案頭總結。其中包括:溝通前的準備、溝通后的總結:個人經(jīng)驗的總結歸納;針對業(yè)務部門的需求制定解決方案、建議;思考公司人力資源的增值點、考慮個人工作的著眼點、改進點。總之,要思考我們HRZ作者做什么、怎么做、和誰做、為誰做,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價值,有什么風險、如何規(guī)避風險。
三分之一時間學習。包括:讀書、看報、上網(wǎng)、參加培訓交流。機器的運轉(zhuǎn)需要燃料,人的生存需要物質(zhì)和精神食糧。機器要延長壽命提升使用效率,需要精心維護保養(yǎng)。同樣道理,人要實現(xiàn)社會價值也需要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有知識方能有智慧,有智慧方能有貢獻,有貢獻方能有價值。
清楚了“三個三原理”,再讓我們思考一下彼此的邏輯關系。
學習是HR自我修煉的動力源泉,總結是HR見證成長的階梯,溝通是HR征戰(zhàn)的沙場。
學習既能加深對HR專業(yè)的理解,又能擴充我們的知識面。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總結和溝通的質(zhì)量。我們要學習什么呢?學習人力資源的基礎知識,現(xiàn)在關注什么、未來趨勢是什么,公司人力資源管理處在什么階段和需要什么,公司業(yè)務知識、行業(yè)知識等。人力資源知識是我們HRI作者的看家本事,沒有,必要賣弄術語和理論,我們要通過學習公司的業(yè)務知識,用客戶熟悉的語言闡述人力資源的道理。比如,你所工作的是化工行業(yè),如果你用“催化劑”的概念來類比管理教練,業(yè)務部門經(jīng)理肯定能夠理解管理教練的角色和作用。
總結、思考見證了我們HRI作者的成長,能夠驗證我們的學習質(zhì)量、促進實現(xiàn)溝通的價值。總結什么呢?當初怎么想的、實際怎么做的,效果如何,有何啟示,將來怎么改善,成功和不足的原因有哪些,有沒有可能復制成功。總結要舉一反三,要實現(xiàn)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說HRI作者每總結一次,我們就會成長一步。同時,總結對于提升團隊的知識管理水平和組織智商也至關重要。
溝通是實現(xiàn)HR價值的戰(zhàn)場,是我們施展才能的舞臺。溝通既是學習和總結的升華,也為學習提供了機會,為總結提供了素材。學習和總結是內(nèi)化,而溝通是外化。通過溝通,我們能夠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能夠知曉公司內(nèi)部的需求和對HR工作的評價,能夠了解HR行業(yè)動態(tài)和公司運營情況。溝通形式有多種,比如是一對一面談,可遵循五步:開場(自我介紹、確認對方有時間、背景介紹、目的介紹)、確認了解對方、表達自己的看法、化解沖突、達成共識。
由此可見,三者相互促進,互為因果。哪一方面有所偏廢,都不能修煉成出色的HR工作者。
只做(溝通)不想是蠻干,只做不學的后果可能會“傷仲永”。如果只想不做那是假把式,只想不學可能最終成為井底之蛙坐井觀天。只學不做的結果是紙上談兵,產(chǎn)生不了實際價值,只學不想可能成為書呆子,最終一事無成。
三者之中,如果缺了做,HRI作不會有產(chǎn)出,只能是空洞的想象和言論,對企業(yè)不能產(chǎn)生績效,對同仁沒有說服力;如果缺了想,很可能“沉淪”事務性工作不能自拔,或者只是耍耍嘴皮子,不可能產(chǎn)生影響力,也不能贏得尊重并產(chǎn)生價值;如果缺了學,可能缺少精益求精,缺少與時俱進,時間久了,我們的思想、方案、做法會全都被OUT了。
所以說,HRZ作者要想自我成長,體現(xiàn)價值,要想成為公司的戰(zhàn)略伙伴、業(yè)務的支持者、變革的推動者,“三個三”缺一不可。具體可依據(jù)情況來對自己的事項、時間進行梳理、設定。
至于“三個三”時間分配的衡量是在一天的8-16小時,還是一周、一個月甚至更多,那得看具體情況了,畢竟我們不能將每一天都進行嚴格劃分。我們不妨每周做個工作記錄,每月、每季度進行回顧,適時調(diào)整。只要堅持實踐“三個三”的原則,最終HRZ作者會在學習、實踐中快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