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勞動力參與非農勞動是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青壯年是外出農民工的主體。在全部外出從業農民工中,30歲以下的占52.6%,而且在全部30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中,外出從業的比重為43%。如果再考慮本地非農就業的農民工,并假定其年齡構成與外出農民工類似,則30歲以下農村勞動力有近80%已轉移到非農產業。這一群體表現出一種“不論性別、不論受教育程度、不論是否擁有非農工作經驗”的“無條件參與”特征。如何保障這一利益群體的獲利權和發展權,對其加以引導性培訓,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現狀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過,農民問題的實質是一個就業問題,也就是農村過剩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問題。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人力資源開發。如果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訓,缺乏信息和獲得信息的能力,大多數農民就很難找到非農就業機會。所以,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僅為了緩解農村人力資源就業的壓力,而且關系到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等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31%,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由于受學歷結構和技能結構的限制,使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所從事的一般都是技能不高、準入門檻較低的行業,這些工作的共同特點是工資低、流動性較大、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穩定性差。目前,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一線從業的80%以上的農民工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受過專門職業培訓的不足20%。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不足的原因
從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實際現狀看,職業技能培訓基本上游離于農村成年勞動力之外,并沒有充分發揮職業培訓在提升農民素質、職業技能、市場競爭力方面的作用。從農民工自身因素來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農民工自身對職業技能培訓認識不足。大多數農民工都有著較樸實的想法,認為進城務工,最重要的是有活干、有錢賺就行,自己只是憑力氣賺錢,根本不需要什么培訓。例如,某電子企業招聘一批農民工,他們進入企業后只關心工作強度,不關注工種的技術含量,更不想通過培訓來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他們把自己定位為機器上日夜工作的零件,認為流水線工技術含量低,只要視力正常,肢體健全,就能勝任,僅僅滿足于日復一日的簡單勞動。
第二,對自身發展缺乏長遠考慮。由于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市場意識,競爭觀念淡薄,對國家相關政策和社會經濟環境了解相對有限,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職業技能培訓。
第三,缺乏對職業教育培訓的整體認識。在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的實際運作中,存在著片面重視學歷教育而忽視非正規的短期技能培訓的現象。職業教育應該包括全日制職業教育和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兩大類。全日制職業教育主要是針對將來的就業者,而非全日制的則是針對目前的從業者,是全日制教育的延續和補充,這個關系搞不清也很難解決問題。
目前,盡管我國部分地區出現“民工荒”的現狀,但農村勞動力仍是供大于求。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轉移仍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我國距離從勞動力過剩經濟轉入勞動力短缺經濟尚遠。從我國城鄉人口結構、年齡構成和勞動力供給變化趨勢看,農村勞動力的供給是新增勞動力的主要來源。隨著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只有不斷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升農民工的素質和勞動技能,才能適應我國各產業發展的需要。
政府需要加強引導性培訓
研究發現,受過職業教育的人力資源流動性較低,職業教育培養的人力資源具有較強的工作技能。從目前我國職業中學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連續數年呈現良好態勢,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不少地區仍然有超過95%的就業簽約比率。為此,各級政府需要加強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視力度,針對農民工缺乏培訓l意識的現狀,重點開展對農民工引導性培訓。同時,不斷整合各方面的培訓資源,形成由政府統籌全局、轉變農民工自身的“要我培訓”向“我要培訓”意識、并由各級培訓組織積極參與的新機制。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來,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等多部門為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群體提供了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我國東部發達地區是主要的農民工就業地區,國家統計局2006年的調查顯示,農村常住戶中,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比重為70.1%。國際金融危機使該地區出口型企業受到較大影響,出現大量農民工返鄉現象。教育部曾做出規定,要求在一些農民工返鄉較集中的地區,有條件的職業學校應該接受農民工入學,各地職業學校也要開辦農民工培訓課程。近年來,國家對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逐步實行農民工免費培訓。
強化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不僅需要體制、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同時還需要正確引導。日前,筆者在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了解到,近年來省級財政投入4億多元發展職業教育培訓,各級政府也不斷增加投入,大力開展引導性培訓,幫助農民工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技能。目前,各級政府已經將農民工培訓工作擺到各項事業發展的優先地位,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例如,遼寧省阜新市政府提出了自2009年起,5年內培訓20萬農民工的工作目標。堅持農民工培訓與有效轉移就業相結合、農民工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農民工培訓與引進項目相結合、農民工培訓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結合的原則,通過集中辦班、印發資料、提供政策咨詢及利用廣播、電視等手段,加大對農民工的引導性培訓。再如,新賓滿族自治縣是一個擁有6萬多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山區縣,縣政府根據國內外用工實際、專業工種、求職者自身素質及其就業愿望等具體情況,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培訓工作,使求職參訓者學到
技之長,為韓國、日本、俄羅斯、比利時等國家培訓輸出從事建筑、加工、電子等行業工人3000多人,基本達到國外用工企業的要求。
教育部200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8年,我國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專項資金約100億元,重點支持了1396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20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基本形成。預測現在到2020年前,中國仍是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對農村就業人口普及職業教育培訓,并通過正向引導機制,激發他們內在化的受訓參與度,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降低城鄉差距、服務于中國全面工業化的人力資源要求,具有長期的建設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