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傷維權路漫漫
2009年夏季的一天,我辦公室來了兩位農民工姐弟,弟弟小謝在某鋁材公司的擠壓車間從事高危險性的開料工作。2008年10月6日晚上,小謝手腕被鋁材中斷機將手背鋸傷,疼痛流血后便失去了知覺,被送到醫院接受傷口縫合治療。2008年10月22日醫院通知小謝,因公司已經不繼續支付醫療費用而讓其出院,他被迫回到員工宿舍休養。出院時醫生明確交待,手上打的石膏一定要40天以后才能拆除。在小謝休養到22天的時候,公司以看傷口為由強令拆除石膏。拆下石膏后,小謝手腕關節脫位,腫脹疼痛不已,且拇指、食指和中指失去了活動功能。2008年11月17日,小謝實在難以忍受揪心的病痛,要求重新進行手術治療,后經公司批準入院進行第二次手術治療。2008年12月3日,經醫院觀察批準后出院休養。出院后至2009年3月休齊期間,公司每月只給池200-300元的生活費。2009年4月3日,公司派人帶他到醫院做勞動能力鑒定。2009年5月6-日,公司派人口頭告訴他傷殘鑒定結果不入級,并以醫療期屆滿為由對池下最后通碟:要么工作要么走人,并且稱從6月份起公司不再支付任何費用。
作為—個弱勢的傷殘員工,他不清楚這個傷殘鑒定的過程是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的。為他做傷殘鑒定的醫院只是該鋁材公司所有新入職員工指定的體檢定點醫院。鑒定之后,只收到公司口頭告知傷殘鑒定不入級,并沒有收到任何相關書面的文字通知或是鑒定結果。他不知道這個傷殘鑒定是否有效?像他這種情況也許會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但在現實中,一些沒有參加工傷保險職工的工傷應得的待遇則很難落實。這類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他們獲得賠償的最大障礙是很難認定其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隨后的勞動能力鑒定和民事索賠更是時間漫長、程序繁瑣、舉步為艱。
53歲的馬某在河北某采石場當運料工,采石場沒有與他簽訂勞動合同。2002年6月的一天,馬某在運石頭的過程中失足翻下山溝。從出院開始,馬某就走上了漫長的工傷維權路。勞動保障管理部門因其申請材料不全等原因。一次次不予認定為工傷,又經過一次次的行政復議,以及一次次被法院裁定撤銷。直至2008年10月,馬某才拿到法院的生效判決書,工傷認定時間長達近7年。勞動保障管理部門最終做出工傷認定,他終于討回了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等共計5萬多元賠償。
工傷認定程序和爭議處理過程,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困難重重。工傷爭議一般要經過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待遇賠付三個階段,在工傷認定和工傷待遇賠付階段要遵循“先裁后審”的原則。在工傷認定階段,首先要確認勞動關系。如果走完“先裁后審、一裁兩審”的程序,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3個月,最長的可能需要26個月。因為還可以提起行政復議,并進而有可能引發行政一審、二審,所以做出最終的工傷認定最長可達4年左右。另外,再加上勞動能力鑒定階段少則4個半月多則6個半月的時間,整個工傷賠償流程走下來,少則4年左右,多則7年左右。
工傷賠償引發勞動糾紛
工傷之后“被改名”,申請賠償難上難
廣東的盧某工作時不小心被工廠機器壓斷了食指。送到醫院后,卻發現自己的病歷本上寫著另一名工友李某的名字。盧某持病歷本申請工傷鑒定,被告知因不是本人病歷無法辦理。原來廠里認為員工流動性較大,老板只給部分工人買了工傷保險,其他人卻沒有。盧某受了傷,公司在病歷上寫了別人的名字,可能是想通過參保員工李某的名義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其實我們都清楚企業沒有給職工買保險,一旦發生工傷事故,企業將全額支付職工工傷的全部費用。為什么有些企業還是沒有給職工買保險呢,關鍵在于違法成本不大。企業在抱有僥幸心理同時,更是在進行“博弈”。在我國社會保障水平整體偏低、企業安全生產環境不佳的現實條件下,改變勞動者工傷維權艱難的現狀任重道遠,企業參保與否是發生工傷事故后用人單位需要承擔什么樣責任的分水嶺,部分企業不參保繳費的原因是因為違法成本相比參保低得多。
企業不繳社會保險費,職工工傷算總賬
2007年4月9日,佛山某印刷公司與鄒某簽訂勞動合同,該公司沒有依法為鄒某參加社會保險。2007年4月11日,鄒某在第一天上班工作時,不慎被沖床壓傷左手三個手指,被送至醫院治療,至2007年4月28日出院,住院共17天。鄒某于2007年5月18日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認定為工傷。2007年9月7日。佛山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經復評鑒定為十級傷殘。
法院認為:鄒某在工作期間發生工傷事故,印刷公司沒有為鄒某繳納社會保險,應按有關社會工傷保險標準賠償給鄒某。印刷公司沒有證據證明鄒某違反操作規程造成工傷,即使鄒某是因違反操作規程造成工傷,亦不能免除或減輕印刷公司的補償責任。裁決印刷公司應支付給鄒某受傷期間伙食補助費、停工留薪工資、一次性殘疾補助金、一次性殘疾就業補助金和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以上合計15924.6元。
無工傷認定書,也可獲得工傷賠償
2007年8月7日凌晨,揚州某機械公司模具工小馬上夜班時左手食指被壓傷,醫生診斷為左手食指皮膚缺損伴骨折。2008年2月1日,機械公司以一家冶金公司的名義與小馬簽訂了為期3年的勞動合同。然而,這只是機械公司的一個“拖延計”。因為法律規定,工傷發生后,30天內由單位申請工傷認定,單位不中請的,30天后1年內由勞動者申請工傷認定。由于公司給了小馬不解除勞動合同的承諾,小馬雖多次要求公司為其申報工傷,但公司總以種種理由拖延,直到2008年8月7日以后,才把申報工傷的材料給了小馬。但此時已經過了勞動者1年內申報工傷的期限。2008年11月17日,因工傷后遺癥無法繼續工作,小馬向公司打了辭職報告,同日即被批準。但冶金公司給小馬結算工資時,對于工傷沒有給予任何經濟補償。
小馬的代理律師在調查中發現,小馬已經過了工傷認定的時效。同時也發現,小馬發生工傷的機械公司和后來與他簽訂合同的冶金公司,是兩塊牌子,一套機構。2009年3月24日,小馬以冶金公司、機械公司為被訴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提起仲裁。由于無工傷認定書,仲裁委做出了不予受理的裁決。小馬對裁決不服,向揚州市廣陵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后經鑒定,小馬屬于工傷十級傷殘。
由于用人單位故意拖延申報工傷時間,導致職工小馬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無法認定工傷。法院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判決用人單位賠償小馬應享受的工傷待遇。江蘇省高級法院規定:“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導致勞動者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無法認定工傷的……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能夠認定勞動者符合工傷構成要件的,應當判令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給予賠償。”揚州市廣陵區法院據此判決被告支付小馬工傷待遇3.8105萬元。被告冶金公司提起上訴后,經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調解,小馬最終獲賠2.8萬元。
企業不能單方面辭退工傷員工
2008年8月24日下午,惠州某實業公司工人夏某在上班時用油壓叉車拉塑膠原料時,又車前輪將其左足第三趾的第二、三關節壓傷至撕裂性骨折,后到醫院治療。出院后,該公司一直沒有為其進行工傷認定。于是夏某自己到勞動管理部門拿到工傷認定申請表,公司卻遲遲不給簽字蓋章。夏某只好到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投訴,結果2009年8月18日被公司通知調離原工作崗位,工資從原來的1600元/月降至700元/月,還取消了原來包吃住的待-遇。夏某遂決定申請勞動仲裁,結果被趕出公司,并且連7月和8月的工資都沒給他。
該公司行政部人員稱,夏某在事發后經常曠工,上班經常是只打卡不做事,公司經研究只好決定將其辭退,并當時與夏某簽訂了“協議書”。協議書上有“多次曠工、多次嚴重違反甲方管理制度”、“已結清全部工資。自此日起與甲方無任何勞動合同關系和工資關系”、“但保留工傷認定的追訴權利”等字樣。該公司負責人稱,在夏某“四處亂投訴”的情況下,公司目前仍留其妻子在廠工作,已“很講人道了”。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職工工傷治療和認定期間,單位不能單方面辭退。用工單位在申請工傷認定期間辭退職工,法律也是不允許的。即使職工單方面提出要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也應在工傷認定結果出來之后,按照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違反公平原則的工傷私了協議無效
2008年5月,山東某公司職工朱某在上班過程中因操作不當,手指被卷入機器致傷。在醫院治療過程中,公司支付了全部醫療費。在未進行工傷認定和傷殘等級鑒定的情況下,公司與朱某簽訂了一次性賠償朱某6000元,其他責任雙方互不追究的工傷賠償協議。朱某在協議上簽字,并領取了這筆賠償費。事后,朱某得知自己的受傷可以認定為工傷,遂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同年10月,朱某經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為工傷,并鑒定為傷殘9級。朱某多次找公司要求落實工傷待遇,但公司以雙方自愿簽訂工傷補償協議,并已履行完畢為由,拒不支付。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朱某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公司向其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停工留薪期工資、住院伙食費等。
仲裁委員會經審理認為,朱
某經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為工傷,應享受有關工傷待遇。因為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所以朱某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由用人單位承擔。雖然用人單位與朱某簽訂了一次性工傷賠償協議,但是協議簽訂時朱某的工傷認定和傷殘等級鑒定尚未做出,雙方簽訂的一次性工傷賠償協議缺乏客觀事實依據。事故發生后,用人單位未向勞動保障部門申報工傷,未告知勞動者在遭受工傷后應享受的權利,系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斥勞動者權利的行為,并且協議中約定的賠償金額明顯低于《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賠償標準。在此情況下簽訂的協議顯失公平,用人單位應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規定,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第35條規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9級傷殘的,享受8個月本人工資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仲裁委員會在調解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裁決某公司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向朱某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扣除已支付的600元,某公司再向朱某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資、住院伙食費等共計5.1萬元。
工傷賠償直指企業社會責任
過去的一年,“招工難”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如今是招工的比找工的還急”。作為一個擁有9億農民的發展中大國,當許多人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時候,竟然出現“民工荒”。“民工荒”問題的實質是民工的工資太低,勞動者生產安全沒有得到保障,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以至于一些民工寧愿呆在農村受窮,也不愿到工廠辛苦受累。如果不能給勞動者保護,就不能實現勞動關系的和諧,反而可能成為爆發勞動糾紛的導火索。是不是企業沒有能力公平、公正地對待民工呢?有些企業老板談起致富經眉飛色舞,但一說起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就無言以對。不難想象,沒有統一的勞動生產安全保障制度、有效的聯合執法機制、得力的工會組織,甚至連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都難以得到完全保證,又怎么能有效解決員工工傷問題呢?
因此,加大對不參保用人單位的懲戒力度是十分必要的。根據現行條例,如果用人單位不參加工傷保險,由社會保障部門責令改正。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依照規定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為了改變用人單位違法而不受懲罰的不合理局面,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參加,補繳欠繳的工傷保險費,并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欠繳工傷保險費的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欠繳的工傷保險費和滯納金的,處上年度應當繳納工傷保險費數額的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拒不補繳欠繳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和罰款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用人單位拒不協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核實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從而加大了對未參保單位的處罰,增加了對違法單位進行行政處罰的規定。
耐克、沃爾瑪、家樂福、麥當勞等跨國公司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影響,紛紛要求其產品配套企業、合作企業遵守企業社會責任守則,并且這些跨國公司、零售集團已經開始在深圳、東莞、莆田等地設立勞工監督部門。處于全球供應鏈中的中國外向型企業首先遭遇了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發難”,越來越多的企業深有體會:以前不降低成本,可能失去訂單;而現在以犧牲社會責任去過度降低成本,同樣也可能失去訂單。
除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政府管理部門也難推其咎。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守法行為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沒有要求或監督力度不夠,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利害了解甚少,片面注重企業的利潤和稅收,并以此作為衡量當地經濟發展和政績的標準。長期忽視健康的市場體系建設,也會將政府拖累于疲于奔命之地。所以,政府和企業都應承擔起這份社會責任以保障社會和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