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地處關中平原北部,取“富庶太平”而得名,隸屬陜西省渭南市管轄。面積1242平方公里,人口80萬,轄24個鄉鎮、337個行政村,是典型的人口大縣和農業大縣。現有普通高中6所,完全中學4所,職中6所,初中48所,小學217所,在校學生124635人,教職工7668人。
近年來,我縣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優先,育人為本,深入貫徹中央7號、省委2號文件精神,以“健康第一,人人參與,全面普及,漸成特色”為工作思路,創新載體,因地制宜,試點先行,梯次推進,使陽光體育運動在全縣蓬勃發展,有效增強了學生身體素質,推動了學校體育的發展,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
一、科學實踐。在不懈探索中提煉成果
為增強學生體質,找到適合農村學校的體育活動模式,我們進行了三年有效的專題探索。
一是精心調研察實情。以“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為課題,經過考察遴選,確定了3所實驗學校,選派教研骨干分校蹲點,走進課堂,深入學生,采取觀察、問卷、測試、座談等方式,掌握了學校體育教學與管理、學生課間與課余體育活動等方面的一手資料。
二是科學探究定模式。針對學生鍛煉時間少、形式單調、器材不足等問題,按照“因地制宜,挖掘潛力,開辟‘大課間’,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思路,反復實踐,總結出了適合農村學生的“4(3)21”(每周小學一二年級四節、其余年級三節體育課,每天做好早操和眼保健操,每天一節大課間活動)體育鍛煉模式,2005年5月,順利通過教育部結題驗收。
三是分步試點見成效。以“陽光體育,人人都參與,個個有項目”為目標,繼實驗學校成功推行“4(3)21”體育鍛煉模式后,2005年9月起,開始在城區和莊里鎮中小學進行推廣試點,不斷總結反思,健全了工作環節,完善了推廣機制,為在全縣推廣積累了鮮活的經驗。
二、靈活方式,在學習教育中營造氛圍
為使師生人人參與運動,享受健康,2007年初開始全面推廣以“大課間”為載體的陽光體育運動。
一是觀摩學習。2007年初,以籌備渭南市“大課間”活動現場會為契機,縣教育局開展了歷時近三個月的學校體育工作學習和交流活動,分層組織各校領導、體育教師到外地先進學校進行觀摩學習,適時召開交流座談會,就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達成了共識。
二是活動引導。各校開展“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演講、征文、競賽、板報、廣播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成長理念。
三是廣泛宣傳。在城區舉行了“小手牽大手,我與陽光體育同行”的簽名活動,向社會宣傳陽光體育,呼吁全民關注健康,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三、群策群力,在多方保障中扎實推進
一是健全機制。成立了以主管縣長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陽光體育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縣級聯席會議,協調、解決遇到的重大問題。教育局和各校也成立了相關機構,負責具體的業務督導和實施。教育局修訂了《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規程》、印發了Ⅸ中小學學生陽光60分體育運動方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小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實施辦法》等文件,將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納入作息安排,將陽光體育活動納入了教學常規管理。
二是加大投資。縣政府把學校體育工作專項經費納入了年度教育經費預算,并確保逐年增長,堅持每年劃撥專款為學生免費體檢。2009年秋,投資62,3萬元為各中小學購買了意外傷害校方責任險。近五年來,購置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儀器和運動器材共投資2305萬元,擴建操場征地3060平方米,新建標準化學生體質測試室86個,水泥籃球場地36個,羽毛球場地21個,投資3267萬元。同時,加大對偏遠山區體育設施建設力度,積極動員企業捐資100萬元為99a328164ba0a6f2e6064dc824c2fbfd6所農村學校硬化籃球場地,添置器材,改善了學生的運動環境。
三是加強師資。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每年招聘體育專業本科生10名,使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實現了體育教師專職化,并建立了體育教師素質培訓機制,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校園集體舞、中小學第三套廣播體操等為內容,集中培訓6期,3612人次,有效提升了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組織城區優秀體育教師28名,通過“送教下鄉…‘同課異構”活動,提升農村及山區薄弱學校師資水平,實現了全縣學校體育工作同步向好發展。
四是督查問效。依據陽光體育推進工作評估條例和考核細則,加強了活動設計、實施、安全等環節的監督檢查與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每年一次專項考核,其結果列為學校年度責任目標考評的重要指標。
四、彰顯特點,在異彩紛呈中促進發展
推進陽光體育,我們做到了“四個結合”(統一思想與健全機制相結合、因地制宜與設施建設相結合、規范課堂與課程開發相結合、分步實施與評估驗收相結合),“六個落實”(宣傳、經費、時間、教師、督查、評估),“兩個面向”(面向全體師生、面向所有學校),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一是緊扣課堂求提高。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不斷強化課程意識,要求體育教師將學生運動后的心跳、脈搏等狀況做跟蹤調查與分析,因材施教指導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制定富有個性的鍛煉計劃。同時,定期開展體育藝術教學專項檢查,每年舉辦全縣中小學生運動會,將初中畢業生升學與體育健康測試掛鉤,充分發揮激勵引導作用。
二是多措并舉強基礎。2009年起實施“蛋奶工程”,共惠及97所學校41559名學生,有效改善了學生的營養狀況。重視生理、心理等健康常識的傳授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全方位推進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參照相關標準改善教室照明條件,實行學生視力動態監測,堅持做好眼保健操,培養學生正確的用眼習慣。近三年,學生近視率逐年下降,小學由27.3%降為24.8%;中學由32.4%降為29.7%。全縣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89所,堅持開展“心理教育專家進校園活動”,舉辦講座305場次。總結非典、甲流防控經驗,完善了學校衛生事件應急防控體系。
三是科學發掘成特色。我們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積極創新,逐步形成了器材自制、套操自創、游戲自編的“三自”特色。在“實用、安全、環保”的前提下,發動師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開發校本課程。滑稽的“吊梯”、晃動的“平衡木”、土氣的“保齡球”、搞笑的“浮橋”等相繼出現在不同的活動場地;跳繩、踢毽子、跳皮筋、“斗雞…打猴”、滾鐵環等傳統項目煥發新的生機;“校本武術操”“扇子舞”“棍棒操~蝴蝶舞~筷子操~團體花環操”等創編項目富有鄉土特色,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師生鍛煉的需要,使每一個學生在快樂中鍛煉,在鍛煉中提升素質。
讓每一個學生在陽光下快樂成長,是我縣陽光體育工作的宗旨;“陽光體育”進課表,完善體育設施,增強師資力量,是我縣推行“陽光體育”的措施保障;從基礎抓起,改善學生營養狀況,班班校校各呈所能,形成合力整體推進,是我縣開展“陽光體育”的特色。時至今日,我們的“體育陽光”才冒出地平線,要使她溫暖每一顆“花朵”,還有許多基礎工作要做,還有許多課題有待破解。我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指導關懷下,在13萬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縣的“陽光體育”,一定會越來越“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