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況調查
2009年10月,筆者對某地市的120余所農村中小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情況進行調研,結果如下表1。

二,問題研究
1.師資不足。教師缺乏是當前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工作中突出問題,特別是農村小學專職體育教師缺乏,兼職和轉科的教師較多,無法保障農村小學體育課時和教學質量,更不能保證體育活動的高效開展。
2.場地設施條件薄弱。據調查,約有32%的農村小學運動場地不達標(無200米環形跑道),小學運動場地有被擠占或荒置問題,約有30%的中學運動場地不達標(無300米環形跑道);約有30%的農村小學體育器材不足或上體育課很少用器材,體育課堂仍采用“放羊式”上課。場地的因素和常用器材的不足已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多的常規體育活動。
3.校長健康觀念的滯后。不少校長在關乎學生健康成長的思想認識上還很落后,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的健康成長仍停留在口頭上,學校體育工作形不成長期的制度,體育教師的評價和待遇得不到落實,學校體育工作依然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樣的思想決定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趨勢,也影響到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健康成長。
4.農村小學體育鍛煉效率很低。據調查,約有30%的農村小學教師不能經常組織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引導和指導不到位,體育鍛煉的強度不夠,體育活動組織形式渙散;體育課教學不能按課標上課,上課具有盲目性、隨意性,學生不能享受科學的學習和有效的鍛煉,個別農村小學的體育課常被擠占。
5.“兩操一活動”,只重表面、忽視本質。有近35%的學校雖然安排有“兩操一活動”。但是活動不能長期堅持開展,活動時間、形式和內容不固定,隨意性大,活動效果評比留于形式,有甚者,就沒有開展“兩操一活動”,這樣造成學生體質下降。
6.體育鍛煉“避重就輕”。教師不能科學地組織全體學生開展體育活動,教師為了便于操作,選擇活動項目時故意“避重就輕”,造成重難點項目少練或不練,特別是耐久跑和技術性強的體育項目(籃球運球)鍛煉缺乏,學生體育練習強度和密度較小,女生的體育鍛煉更為薄弱,造成學生耐力速度和技能素質下降。
三、改善措施
1.依法改善辦學條件,教育局依靠當地政府職能部門,加大小學體育教師的配備力度,每年按一定比例招聘專業體育教師,有效解決師資緊缺問題,從而開足小學體育課程;如不能盡快解決師資問題,也可根據學校條件嘗試教師“走教”,這樣也能暫緩師資短缺問題。
2.加大學校運動場地清查力度,重拳打擊非法侵占學校運動地問題,嚴肅查處場地荒置問題,有計劃地建設一部分學校高標準的運動場地,保障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3.強化校長責任意識,實行責任追究,明確校長是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第_責任人。校長根據每年學生健康監測結果、中招體考成績及體育學科水平測試成績等與教師的獎懲,晉級掛鉤,逐步形成和諧、競爭的干事氛圍。
4.繼續加強專(兼)職體育教師的業務知識、技能培訓力度,強化新課程培訓。教研培訓部門每年定期對教師開展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科系統培訓,階段性地對教師業務工作中反應強烈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這樣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技能水平。
5.教師立足課堂,潛心鉆研教學,認真備寫教案,規范課堂教學模式,多采用既能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又能使學生身心愉悅發展的課堂教學,盡快扭轉“放羊式”的課堂教學;同時要注重開發校本課程,激發學生興趣,打造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培養體育拔尖人才。
6.實行學生體育學科水平測試制度,每學期末要對小學各年級、中學非畢業班的學生進行體育學科水平測試,并將測試結果納入教師教學成績評價(與文化課教師同等評價),學生測試成績記入學生成長檔案。
7.狠抓學校的“兩操一活動”,實行每天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固定活動時間,落實責任分工。
8.堅持開展“陽光體育”三級聯賽制,即每年分階段開展校內聯賽、分區聯賽和市總聯賽的三級聯賽。學校立足傳統體育項目,定期開展班班聯賽,選出學校優秀學生,學校優秀學生參加分區聯賽(分區聯賽即幾個就近學校為一區,開展校校聯賽),通過分區聯賽,決出區優勝隊;最后區優勝隊參加市級總聯賽。
9.扎實開展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先進單位的評選活動,通過評優、評先活動撬動學校積極、規范開展《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項目的鍛煉、測試、評價及上報等工作;堅持做好每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上報,及時分析年度學生體質狀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學生體質不良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