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抓著你的手
我成績不是很好,但很喜歡畫畫,現在擔當出班級黑板報的重任。我的理想是長大當一名畫家,我喜歡沒事做做手工或者畫畫。我向往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
但是媽媽常說,我應該用心讀書,美術再好文化課成績上不去也考不上美術班的。其實,這些我都懂
最近,學校剛開過家長會,現在媽媽每天都會在吃飯的時候嘮叨一大堆,說畫什么畫么,還以為自己是畫家啊……
每當這時,我就希望世間真的有彼得·潘,可以帶著我飛向夢幻島……
在學校,雖然有無窮多的作業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教鞭,但我還是很快樂,因為可以和同學盡情打鬧,可以和好朋友說知心話……但是家里卻只有無盡的責罵和恨鐵不成鋼的埋怨。
每次放學,我都害怕回家。
我該怎么辦?
雪玲
給小寶寶洗澡的時候,他一直在哭鬧。阿姨叫我去幫忙,我想當然地緊抓住寶寶的手,但寶寶還是哭。阿姨告訴我說錯了:不是我去抓住寶寶的手,而是讓寶寶的手抓住我。于是我就伸出一個手指頭,讓他的小手握著。真是神奇,寶寶瞬間停止了哭鬧,開始享受洗澡的整個過程。很多父母總覺得只有自己全面地、牢牢地掌控住、抓握住孩子,用自己的意志主宰孩子的人生才真正放心,這是多大的謬誤。
你該怎么辦呢?我覺得與母親強硬地對看干肯定不是辦法,一般說來孩子越是硬頂,母親就越生氣,甚至越要強化自己的控制力。我注意到,你現在也有一點點偏執,那就是把美術與讀書對立起來,以為愛好美術,學科成績就會往下掉,至于嗎?那男孩子也別踢球打球了。重要的是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要知道做好規劃安排、做好自我管理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能力。如果你別的科目的學習也不錯的話,我相信你母親會對你畫畫的愛好持一種更寬容甚至鼓勵的態度。還有一點: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沒有錯,但要知道,隨心所欲決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感來自把所有的“拘束”化為自己內心的欲求。在人生的任何階段,我們都要接受必不可少的約束。盡量不要讓興趣成為自己逃避課業學習的避難所。
在處理好“讀書與畫畫”的關系后,我想你不會再害怕回家。然后,你也可以找機會對母親說:“媽媽,我知道你很愛我,想要引導我走一條正確的道路,我現在依然需要你的呵護,但在這個過程中,請讓我抓著你的手,而不是用你的手緊緊地攥住我。”
一個人用不著為自己的優秀而抱歉
我是一個很活潑的女孩。上初中以來,我一直受到騷擾。課桌里常會有所謂的“情書”,我總是看也不看當作垃圾扔掉。
可是有一次,一個男生竟當眾來抱我。我當時就嚇懵了,很憤怒地推開那個男生,并打了他一巴掌。我是不是做得太過分了?我該告訴老師、家長嗎?
我現在很煩,我該怎么辦?
無奈的歪歪
你做得并不過分,過分的是那個以“喜歡”的名義騷擾你、冒犯你的男生。
感覺得出來,你在班上是一個受歡迎的女生,這很好。我經常說一句話:一個人用不著為自己的優秀而抱歉。如果你的優秀讓別人喜歡甚至愛慕,那可不是你的錯,當然也不是他們的錯——如果他們能保持欣賞的心境而不是違反你的個人意愿騷擾甚至侵犯你的話。
我不知道那個無禮冒犯你的男生在受到你的巴掌待遇后是否會感到愧疚。如果他有愧意,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那就給他留一點面子吧。如果他繼續糾纏,就有必要請老師幫著來處理。
而從根本上,我覺得你要讓那些總是試圖來騷擾你的男生感覺到你的自尊。你雖然活潑,可以親近,但決不意味著可以輕薄。跟男生之間的言語和行為接觸(包括開玩笑之類)要適度,感覺對方冒出了輕浮氣時也不妨收起活潑的笑容,以正色待之,必要的矜持或冷淡其實是你的“保護色”。你展示自己自尊的方式,最好是柔和的,但同時也是堅決的。
沒有十全十美的學習環境和條件
初二以來,我的成績一日不如一日,于是我尋找原因,總結后發現有如下三點:①我周圍是一群不愛學習的同學,不但自己不學習,還影響我學習;②老師講課太乏味,激發不起我的學習興趣;③老師講課速度太快,還未等我“消化”,便進入下一環節。現在我該怎么做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夏夏
我發現一個特點,你為自己成績變糟找到的三個理由,全部來自外部,也就是說在你看來,自己幾乎不需要為自己的表現負責。一個人如果總是陷在這樣的思維模式里,很難取得任何進步。
有位學者提到過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壞習慣當孩子摔倒的時候,媽媽就會假裝去打一下那只絆倒孩子的凳子,或者罵一下那塊把孩子摔痛的地面,以達到安慰孩子讓他止哭的目的。其實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永遠無法養成自我負責的思維習慣。孩子長大后一旦遇到點不好的、不順的事情,就會習慣性地把責任往外推,以至于在“錯愛”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在那兒擺出無辜的樣子唱道“都是月亮惹的禍”。
說得不客氣一點,一味諉過、卸責于他人的思維是一種弱者思維。因為對于外界因素過度依賴,等于承認自己是缺乏精神上的主宰力量的。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強調一個人要有克服外部因素的能力,比如他說,倘若一個人“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比如有位弟子接到家信,得知家里有一些變故,心情煩悶到幾乎無法承受的地步,這時王陽明告訴他,“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
我并不是要否定你舉的幾個原因的現實存在,而是說一個人在面對這些現實因素時應想辦法努力去克服它們,而不是停留在抱怨的層次上。如果身邊的同學還是不愛學習,老師上課還是乏味、講課速度還是太快,那么你就要逐漸培養自己的抗干擾能力,要有意識地去自我激發學習興趣,要用心地把精力放到課程的預習和復習上面。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即便存在,只要一個人還陷在往外推卸責任的“抱怨模式”中,也還會不斷地冒出各種各樣的不如意。
一個人的才籍不是分數所能體現的
拿著不如意的中考成績單回家,父母得知結果后,臉上滿是失望的表情。
第二天清晨洗漱時,我碰倒了熱水瓶,媽媽走過來,不像以前那樣著急地問我燙著沒有,而是說做事不細心,人這么沒精神,書肯定讀不好,語氣中充滿不屑和諷刺。
分數,分數,還是分數。似乎周圍的人就只關心分數,只為分數難過或者興奮,連自己的父母都這樣,我很郁悶。
拉子
你有著一顆好敏感的心啊!媽媽對你犯了小錯(比如碰倒熱水瓶)以后有著不同的反應,這個信息如此迅速地被你捕捉到了,可見你完全不是你媽媽所說的“不細心”,她也根本不用擔心你念不好書,因為你是一個善于感應的非常聰明的孩子。
太多的人似乎只關心分數,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個可悲的現實。大家似乎都被裹挾在股有著很多牽扯的暗流里無法逃脫,只能是身不由己地去追求“分數,分數,還是分數”。當然,現在情形正在得到緩慢的改觀,至少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分數不是全部,一個人的才智、能力以及發展的可能性,很多時候不是分數所能體現的。
我覺得,對于分數你可以同時采取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兩種態度。一方面,你當然應該盡力地把考試考好,另一方面,倘若考得不好時要學會自我安慰。前者是現實主義態度,你重視分數:后者是理想主義態度,你藐視分數。為什么需要理想主義態度呢?因為可以使你不被量化且有些僵化的評價體系所困擾,可以使你哪怕在成績不如意時也能保持一種自信,可以使你在父母因為分數而患得患失時不會感到郁悶。相比于你將要成就的事業,相比于你每一天所取得的實實在在的進步,分數是多么瑣碎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的夢想被分數圈住,那他所經歷的只能是平庸的人生;而在夢想的照耀之下,“瑣碎的日子將堆砌成偉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