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炮擊延坪島后,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急速惡化。美國先是派“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進入黃海,率美韓海空軍搞聯合演習。隨后,美國又與日本在沖繩東部搞聯合軍演,稱“史上規模最大”。對于美韓軍演,美國尚可宣稱是旨在“震懾朝鮮”,而美日軍演的矛頭,則顯然是指向中國。鑒于地區安全局勢惡化,中國提出應召開“六方會談”團長緊急會議,進行“六方”對話,但美日韓三國未正面回應,卻自行在華盛頓進行磋商。三國外長還發聯合聲明,要朝鮮“別再挑釁”。這三國的軍事和外交關系更形密切,隱然形成了一個“三角同盟”。這一局面的出現,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結構是一大沖擊。
東北亞地區的安全架構原本就盤根錯節,極為復雜。相關各方之間本身就存在戰略牽制和軍事競爭的性質。美國在日本和韓國的軍事存在,也使美國在這一地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直以來,各方間既競爭又合作,由合作產生出的共同利益,制約了競爭關系的惡化。但由于該地區安全結構本身的不穩定性,一旦出現事變,就極易導致裂縫擴大,沖突加劇,并進一步對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對于東北亞地區近來緊張的局勢,各方有不同解釋。韓國稱,朝鮮先前擊沉“天安”艦,又炮擊延坪島,“核計劃”也有新進展,使其深感受到威脅,要求與美加強軍事合作。日本稱,中國海軍日益強大,對其構成威脅,需要美國提供“更成熟的條件”。而美國方面,國務卿希拉里今年10月訪問亞太前發表講話,稱美國將對亞太戰略做出大調整,強勢返回亞洲,擔當亞洲的領導。一般認為,美國的新戰略,將無可避免地加劇與中國的競爭。美國與韓、日搞聯合軍演,均有抑壓中國之意圖。
美國學界對美國重返亞洲,強化美日韓軍事同盟的戰略也有新看法。近一個時期,美國多位經濟學家,包括國家經濟分析局局長馬丁·費爾德斯坦,都提到了“軍事凱恩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這個詞。有人認為“軍事凱恩斯主義”是無稽之談,也有人認為美國已經走上了“軍事凱恩斯主義”之路。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經濟周期無可避免,政府有責任進行干預。在經濟蕭條時期,
通過增加政府支出創造就業機會,把錢塞給消費者,以增加消費支出,防止經濟持續萎縮和可能隨之出現的社會動蕩。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應削減支出,重建國庫。在宏觀經濟學領域,這一思想是帶有革命性的,后人將政府用干預手段對抗經濟周期的做法,稱為“凱恩斯主義”。而“軍事凱恩斯主義”,則是由波蘭經濟學家卡萊茨基(1899~1970年)于1943年提出的。
卡萊茨基是最早研究經濟周期和商業循環問題的經濟學家之一。二戰期間,卡萊茨基流亡英國,先后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任教。卡萊茨基當時用“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新詞,來解釋納粹德國在克服“大蕭條”和實現“充分就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他認為,希特勒重新武裝德國,目的是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不是出于什么經濟原因。但是,希特勒的政策是由政府支持武器生產,因而得到了德國工業家們的認可和支持。卡萊茨基認為,從理論上說,政府在軍火生產方面的支出加強了制造業,增加了工人收入,對普通消費者支出也產生了“倍增效應”,這些都符合“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常備軍的擴大,使得軍隊成為“最后的雇主”,可吸收大量缺乏生產技能的年輕人,從而解決了就業問題。此外,政府和企業為研發新的武器系統,必須增加科研經費,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并產生新的技術。
多年來,“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詞已很少有人使用,幾乎被徹底遺忘,但近來這個詞又復活了。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依賴“軍事凱恩斯主義”,即通過政府對軍隊和武器的支出,來促進經濟增長。美國所發明的許多新技術,如噴氣式發動機、核能、芯片及互聯網等,最初也的確都是軍事項目,可說是“軍事凱恩斯主義”的正面成果。但“軍事凱恩斯主義”所促成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假的,因為美國生產了大量對社會無用的產品,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軍事凱恩斯主義”是世界和平的一大威脅,它使美國在海外沒完沒了地進行戰爭。然而,美國目前的政治體系,已經無力扭轉這種局面。美國軍事工業過于強大,以至于無論在任何時期,總能得到政治家們的足夠支持。
由此觀之,美日韓“三角同盟”也可說是一種“軍事凱恩斯主義”。東亞地區局勢緊張,對美國有利。美國可以繼續在日韓比較安穩地駐軍,日韓也必須向美國支付更多的駐軍費。此外,整個東亞地區財力相對充裕,相關各方有能力出資購買美國的武器。一句話,在美國,“軍事凱恩斯主義”一直存在,且一直在發展,而復活的僅僅是“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