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年,在印度小鎮西姆拉召開的會議上,麥克馬洪爵士劃了一條“麥克馬洪線”。這條線導致了此后的中印邊界爭端。印度認為這條邊界線是根據“分水嶺”原則勘定的一條完美的邊界。但事實上,二戰期間英印由于難以侵占“麥線”地區,一度準備改變“麥克馬洪線”走向。對此,外界鮮為知曉,本文通過挖掘相關外文史料,還原歷史真相。
懷特南的設想
在英屬印度時期,由于印度阿薩姆省靠近西藏地區,所以印度政府指派阿薩姆省總督具體負責邊界事務。1939年,省督懷特南——一個脾氣比較溫和的官員,要求英印不要急于奪取“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重鎮——達旺,而應在達旺以南建立“印藏邊界線”,至于“麥克馬洪線”則可暫時放棄。理由是,達旺究竟屬于英印還是西藏,在《西姆拉條約》附圖中并沒有清楚標識出來。懷特南說,“麥克馬洪線”有兩種畫法:一種是畫在《西姆拉條約》附圖上,紅線壓在“達旺”字上;另一種是畫在“麥克馬洪線”與夏扎換文的附圖上,該圖將達旺劃在英印一側。那么英國是以哪一條為準呢?在懷特南看來,英國既然有這樣的錯誤,那么理想的邊界線是“達旺以南由色拉山脈構成的天然地帶”。
色拉山脈位于達旺以南77公里。懷特南的設想是,英印可以依靠色拉山脈,建立一個穩定的管轄區,并在這個管轄區建立哨所,因為實施該計劃的花費僅僅是英國在達旺地區實施“前進政策”的四分之一,因此,英國可以放棄達旺。
1939年前后,有英國官員認為整個門巴族居住的地區,包括整個“麥克馬洪線”對英國而言,沒有任何“戰略上的價值”,英國人甚至可以完全放棄這一地區。該言論引來英印政府內部一片嘩然。
其實,對于“麥線”地區的價值,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英印東北邊界巴利帕拉區負責人內維爾就認為印度東北邊界地區極為重要:“提起這條邊界,我經常聽到人們這樣說,這片地區一點價值也沒有,抵不上要管理它的費用。這不完全是事實,因為這里有許多富裕的地方,要開發它只需要穩定的形勢和公正的管理。” 內維